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文学现状与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5年11月11日08:31

11月8日,“新时代文学现状及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上海大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承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上海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主任成旦红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宣传部部长曾军主持。

吴义勤在致辞中对上海大学基地成立以来的工作表示肯定。他强调,新时代文学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与积淀,已经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学形式与美学特征,形成了独属于这一时段的文学史。之所以要在全国各地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是为了凝聚各方力量,做好新时代文学的学理阐释工作。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的各个基地应继续紧跟文学现场,以扎实的研究赋予“新时代文学”丰富的学术内涵。

马文运表示,上海作协愿与上海大学协力打造文学创作研究交流新高地。他期待与会专家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共同就新时代文学的美学特质与精神内涵、创作的新方法与新范式、人工智能融媒体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讨论,为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凝聚共识和贡献智慧。

刘昌胜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基本情况和中文学科的历史。他强调,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是学校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服务国家发展文化战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上海大学基地能够再接再厉,为文化强国事业贡献更多的上大力量。

成旦红向所有支持单位、筹备团队以及与会专家表示感谢。他回顾了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过去一年半的工作,肯定了基地自揭牌以来在学术活动组织、学术研讨、媒体宣传方面的成绩,期待通过各位专家的交流,共同推进新时代文学的研究。

新时代文学的守正创新、新大众文艺作家(群)和相关现象、文学如何回应人工智能的挑战是此次研讨会聚焦讨论的三个话题。

谈到新时代文学的守正创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鲁太光提出“新时代文学需要热情”,他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在起源上都有饱满的热情,新时代文学创作者应对生活、对思想和对美学创造力充满热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贵良以鲁迅为例,指出鲁迅在成为经典作家之前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实践的“挫败”,认为新时代经典作品的产生同样需要作家有意识地自我训练与多样化的文化实践。韩国国立木浦大学林春城教授以丰富的出版资料,对新时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展开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言宏围绕“中国意识”这一问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脉络里思考新时代文艺的独特性,他指出中国意识的复兴是新时代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丛新强注意到新时代文学与1950-1960年代的文学在诸如“大众文艺”“山乡巨变”以及文艺自上而下的倡导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不过,在当下新媒介等文化语境下,新时代文学也呈现新的变化。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光东认为,在新时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不同于纯文学观念的大文学观,这是一个需要学理分析的问题,同时新大众文艺的导向问题,也需要关注。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钱文亮提出“精英与大众:文艺如何辩证”的问题,他认为谈论“大众文艺”绕不开“精英文学”,理清思考两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大众文艺创作。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位俭将“田野”作为衡量乡村文学的新尺度,他强调返回田野、返回地面实际上是文野结构、文野互动的问题,并用这一视野考察乡土文学传统以及新时代从事乡村题材创作的作家。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汪一辰讨论了新时代重要理论文本的文献发生学问题,指出对新时代文艺理论重要史料梳理的重要性。

新大众文艺作家(群)和相关现象,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话题。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敏锐地捕捉到新北京作家群创作中更注重探测个体深层心理创伤和难解的心结事件这一特征,并以“半觉解心结”为线索将“新北京作家群”纳入百年北京文学的发展之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通过对王计兵创作史料的考察与爬梳,指出为主流文学所忽略的基层创作者其实关联着一个不被关注的基层文艺传统,或者说是一个大众的文艺传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金方廷汇报了“互联网采诗”这一新现象,她指出当下我们需要将诗歌从“文本”中解放出来,重新放置到“实践态”上考察。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王玮旭主要讨论了当代诗歌中的电子游戏经验。通过对黑神话悟空,豆瓣和游戏条目下的游戏诗以及游戏诗集的搜集、整理、分析,他提出诗歌和游戏的互动形成了一种跨媒介的文艺共同体。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叶端讨论了跨媒介视野下的当代侦探小说叙事问题,提出侦探小说之所以在跨媒介上游刃有余,取决于它的代偿性、空间性特征。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汪静波围绕西海固这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地方”开展研究,分析当地作家自发创作的成功之处,并勾勒其从“新大众文艺”走向组织集聚化的“纯文学”之面向。

文学如何回应人工智能的挑战,构成会议的第三个话题。江苏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范小青以三个生动的故事率先提出“未来已来,文学何往”的问题,她指出,虽然AI目前还无法攻克“文学的想象”,但面对不可捉摸的世界和吊诡的未来,文学需要直面现实的复杂性,保持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而非简单模仿现实。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具身写作”的重要性,他提倡我们的文学书写要回到人的情感、人的肉身,要有“活人味”。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金仁顺认为在AI的推动下,文学讲述世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她概括了当下文学叙述出现的“时间的多重化、经验的去中心化、现实与虚构的互渗”这三种新的维度。上海大学宣传部部长、教授曾军指出,当下的文艺环境比本雅明所处时代的更为复杂。在评价问题上,新大众文艺的均值在于“木桶原理”的短板,新时代的作者还应从“内容的生产者”向“改造的工程师”进行身份转换,对AI作品的改造要求作家对技术有所掌握。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文学四要素已不能阐释当下的文学现状,他认为“作家、作品、 世界、读者、媒介”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