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与可能性,青年写作如何创新? ——第四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2025主题论坛综述

10月29日,第四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2025主题论坛在北京十月文学院举行。论坛以“难度与可能性:青年写作的创新问题”为主题,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10余位编辑、评论家、学者与本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 3位获选作家共同展开研讨。论坛由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研究处副处长李壮主持,《十月》主编季亚娅作总结。
赵彤在致辞中表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优秀的青年写作始终以文学力量穿透纷繁的现实,回应时代深刻的变革,这样的青年写作者承载着中国文学面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他表示,未来北京出版集团和十月品牌将进一步推动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有力的辐射和联动效应,为中国文学人才的持续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助力新时代文学生态的高质量发展。
不要急,“内心真正的热爱终会被看到”
《收获》主编钟红明认为,文学杂志编辑工作为理解青年一代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观察角度,能让我们看到年轻人的观念和生活如何进入他们的文学表达。“我尤其喜欢看青年作家的创作谈,看他们如何处理新的经验、观念、技术,以及观念与实践之间是超越还是不足”。她谈到,能以文学编辑的方式理解和靠近一代代年轻人,是很幸运的事。在分众化的时代,阅读趣味与审美不容易被统一,对文学真正的爱能让人走得更长久,“不要特别急躁地渴望获得肯定,他人的肯定强不过自己的内心,内心真正的热爱终会被看到”。
《当代》主编徐晨亮关注到媒介环境对文学出版和传播生态的改变。他认为,新媒介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不断扩大着文学的传播半径。但文学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后,如何直面一系列衍生出来的新问题,是当下讨论青年写作需要关注的。“文学应该关注微小的切口,处理与当下青年处境和心态有关的表达。毕竟无论怎样进行技术和艺术的创新,文学最终要回到本质上,也就是如何与时代、与活生生的人群建立更深层次的对话。”
一代代青年作家都面临影响的焦虑与创新的困境。《花城》副主编杜小烨认为,青年作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样也生活在巨人的阴影下。优秀的青年写作需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法,“在庞大的文学传统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而非成为经典的苍白回声”。她还提到,要对更广阔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有深切的体认,比如“数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包括虚拟社交、身份流动等新题材和新经验都可以纳入文学创作。近年来,《花城》有意识接纳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以期不同类型元素相互融入,让故事更加好读。“我们评判作品的标准,包括我们对青年写作者的期许,都是回归到一个好故事。所有的好故事是有生命力的,它能够经得起时间的磨损。”
关注“青年性”,召唤先锋精神
从五四时代至今,青年是被反复讨论的话题,也需要在每个时代进行新的回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刚谈到,相比于从年龄层面对“青年”进行划分,更需要关注精神意义上的“青年性”。比如90多岁的作家王蒙比许多年轻人更像“青年”,依然葆有写作的冒犯性,通过写作来对世界提出新的期待。“青年不是单纯的年龄划分,我们的文学创作更需一种青年性。它可能是稚嫩的,但更是真诚和锋芒毕露的。青年这个词语始终具有一种召唤性,召唤着具有青年能量的思考和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近年来深耕高校创意写作教学。她观察到,青年写作者苦闷的地方在于,在大量同质化的生活中如何找准自己的方向,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经验。她谈到,写“小我”的生活没有问题,但要考虑到更深远的世界和更辽阔的人群,他们往往是更有故事的人。此外,虚构的小说创作也离不开大量的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小说的真实性不在于虚构的尺度,而在于是否拥有基础性材料,“一定要有创作的基本原则,这是小说家的职业底线”。
青年评论家行超认为,严肃文学领域的圈层需要被打破,观念需要更新,要对严肃文学建构的经典写作之路祛魅。“在今天写作,最大的难度是时代与现实带给我们的。对青年写作者来说,可以改变观念,打开自己,尝试更多类型和题材写作。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放下心中的壁垒与区隔,多探索各个类型的写作,或许泾渭分明的两条路在下一代青年写作者笔下产生交融,严肃文学这条路会越走越宽。”
跨越壁垒,重塑读者认同
理想国华语文学馆主编杨爽从文学出版现场谈到自己的观察。相较于小说,近年来大众市场越来越热衷于非虚构作品,青年小说出版市场遭遇明显寒冬。她认为,时至今日,我们要反思严肃和消遣、真实与虚构、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是否合理。“出版人要重新思考故事和情节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的表达和意义,毕竟在万千读者眼中不存在严肃和消遣的区分,只有故事和情节是否吸引人,读者需要的是本能的好看和发自内心的认同。”
“从去年到今年大众文化市场异常火爆的两款产品,一个是游戏《黑神话:悟空》,一个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它们都体现出主人公强烈的反抗精神。”青年批评家刘诗宇由此谈到,当下青年写作的难度不在于艺术形式的创新,而在于作家如何将所有人肉眼可见的事物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有把关注点挪到真正需要关注的事物上,青年写作才能拓展出非常丰富的可能性”。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认为,写作是将人类共同的情感以不同的艺术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表达能否让别人接受,是评价一个写作者写作能力高低的基本标准。他提醒创新和先锋需要注意限度,考虑大众的接受心理。
《十月》编辑江汀介绍了文学期刊在小红书运营方面的经验,并谈到,推送年轻作者时流量相对较为可观,因为这些作者往往会在小红书上参与互动交流,形成了较好的互动状态。他认为,出版既要兼顾社会效益也要兼顾经济效益。文学出版应该有一种共同体的意识,将整个文学共同体的秩序建立起来,在挖掘好作品的同时,也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
直面创新的焦虑,抵达深刻的共情
“小说写到今天,还有什么是别人没写过的?我们还能写什么?大众娱乐不断挤压文学的空间,文学生长的空间在何处?”青年作家周宏翔谈到自己的困惑。他认为,青年作家要关注人的创新,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创新,希望自己的创作能继续深化对时代的敏感度,抓住社会流动与变迁中的“过程”,写出真正新的东西。
青年作家林为攀讲述了《搭萨》发表过程中的故事。他说,当时责编建议用视频形式宣传小说,自己觉得要做出一点有意思的东西来,就请一位沙画师用沙画演绎小说故事,读者非常喜欢。他谈到,自己不擅长讨论概念化的写作,更热衷于处理更具体的题材和灵感,书写不同的题材能打开很多新奇的思路。“伟大的文学从来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它习惯于与混沌、矛盾共存,它解剖人性的幽微,审视历史的暗角,呈现生活无解的难题。”
青年作家顾拜妮认为,文学的难度体现在语言艺术和思想的穿透力,文学的可能性在于小说家动用全部的想象力与人生经验去完成一个虚拟世界的构建。这种虚构打破物理时空和个体经验的限制,能精准击中当下时代最普遍的真实,“让人能够钻进别人的皮囊,过另外一种人生”,这种共情是打破偏见、连接彼此最深刻的桥梁。
季亚娅在总结时表示,青年写作面临很多挑战。比如最新的挑战是,流量能够决定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策划出版,或者什么样的作品有流量可能优先发表。她以《十月》青年专号在各大书市上受年轻人关注为例谈到,挑战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当下时代依然有许多生机勃勃、热爱文学的青年,“只是我们还没找到这些亲爱的读者们”。她表示,穿越当下青年文学发展的瓶颈期需要信心,也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编辑工作的幸福在于为才华而服务。青年写作应坚守先锋精神而非模仿旧有先锋形式,为文学写作提供新的可能性。我们的文学应该有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
本次论坛由中华文学基金会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首都文化科技集团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杂志社承办。据悉,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自设立以来,始终以支持青年写作者、推动文学新人成长为目标,围绕发现、扶持、激发青年写作者的创作活力,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遴选和培育机制。如今该计划已成功开展四届活动,不仅延续优秀的文学传统,更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发展对青年创作者系统支持的探索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