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楚昕长篇小说《泥潭》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唐山山  2025年11月03日16:19

10月3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漓江出版社承办的刘楚昕长篇小说《泥潭》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王晓华出席活动并致辞。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利来友,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编辑卢培钊,漓江出版社社长梁志,以及聂震宁、顾建平、谢锦、张莉、杨庆祥、纳杨、刘艳、崔庆蕾、宋嵩、刘诗宇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岳雯主持。

《泥潭》是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获奖作品,以辛亥革命序幕——武昌起义为背景,讲述了没落贵族旗人恒丰、社会新力量革命党人关仲卿、旁观者神父马修德等被社会动荡裹挟时的混乱与迷茫。《泥潭》于2025年7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上市以来,销量已近80万册,入选多个文学榜单。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泥潭》的叙事颇具探索气质,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既贴合人物在动荡时代中的精神状态,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泥潭》既是在书写一段特定的历史,也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书写人心。作品通过普通人视角在历史浪潮中的交错碰撞,展现了个体心灵的丰富性,也反映出时代的复杂面相。《泥潭》的成功“破圈”源于作者刘楚昕对文学的真诚与热爱,其文学观、生活观、爱情观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情。这并非偶然,新时代的广阔现实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刘楚昕及《泥潭》的获奖与出版,为文学生态带来了积极向上的能量,也启示我们思考应怎样发现和培养青年作家、应如何扩大文学作品的市场,找到更多的读者。严肃而专业的文学批评是滋养作家、繁荣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希望刘楚昕把此次研讨看作起点和开始,培养创作的“耐力”,完成文学的长跑。

王晓华在致辞中谈到,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事业发展,持续擦亮“文学桂军”“广西出版”品牌。漓江文学奖已成功举办两届,未来要继续坚守文学初心,持续高质量地办下去,不断挖掘、出版像《泥潭》这样有影响力、传播力的精品力作。

利来友表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注重搭建体系化的文学创作和出版平台,为文艺创作与出版聚力。此次研讨会是文学批评界对《泥潭》的把脉问诊,为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良方”。梁志介绍了《泥潭》的出版情况,他表示,漓江出版社已启动“漓江文学奖青年写作营”项目,将集中优质出版资源托举文学新人成长,培育更多文学新生力量。

与会专家从《泥潭》的叙事实验探索和青年作家历史题材创作等方面展开研讨。大家认为,《泥潭》在阅读上极具挑战性,作者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切片堆集于17万字的小说中,让人看到历史的多边性和潜藏的多种叙述可能。小说以鬼魂、革命者、传教士三个视角,构建了一个相互印证又彼此解构的三重叙事空间,旗人恒丰、革命党人关仲卿与传教士马修德这三个“大历史中的非主角”,如同三面互相映照的镜子,折射出辛亥革命的复杂景象,更引发了关于革命、民族的现代性思考。其中多线镜像的叙事结构的构建、虚构与非虚构关系的平衡等,对作者来说是宝贵写作经验的积累。

谈到90后的作者创作的这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会专家表示,《泥潭》聚焦于历史当中个体的情绪、情感、心理等,从小人物的情感切入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呈现了对人生的深刻领悟,抵达历史的纵深之处。其对辛亥革命的深刻书写和反思,展现出年轻一代处理历史题材的勇气。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题材时虽面临驾驭能力的考验,但找到了捕捉历史面目的独特方式,将主人公的命运与历史进程相融合,书写了青年一代如何告别理想、摆脱软弱并走向成熟的精神历程。《泥潭》是带有鲜明青年写作特质的小说,展现了当代青年作家对历史以及人的命运的理解和认知,特别是对女性命运的凝视和重新理解。

此外,与会专家们建议,刘楚昕在未来的写作中可以在人物塑造、结构布局等方面多下功夫,注重作品的留白与语言风格的多元表达。

研讨尾声,刘楚昕回顾了与《泥潭》共同成长的十年历程,这部见证了他青春岁月的作品,从2013年的五十余万字初稿,历经数次重大修改与重构,最终在2024年找到了作品的灵魂——从人道主义转向存在主义的思考,以“泥潭”为喻描写人的存在困境。面对关注,这位年轻作家保持清醒,他说:“文学从未远离大家,我们心中都怀着对文学的憧憬。文学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给我们带来慰藉,也令我意识到文学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治愈,不仅在治愈读者,也在治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