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书香“飘进”香河
来源:北京日报 | 李如意  2025年11月03日08:15

京津冀共享文化产业港的一家书店里,顾客正在选购图书。北京日报记者李如意摄

“老板,有没有道家相关的书?”“您好,有没有楷书练习字帖?”……“都有十几种,过来看看吧。”10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廊坊市香河县的京津冀共享文化产业港,时代新知图书公司店长贾晓东正在热情地接待顾客,不一会儿,刚刚这两拨儿客人都买到了心仪的图书。顾客王先生手拿三本厚厚的《太平经》笑着说:“没想到县城里还有这么齐全的书店,下次一定再来。”

记者了解到,香河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旅产业定位,主动承接北京图书产业转移,创建了3.6万平方米的京津冀共享文化产业港。运营1年来,已有78家商户入驻,其中95%是从北京疏解过来的,图书企业的入驻为地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北京书商组团入驻

走进产业港一层,书店鳞次栉比,少儿、文学、社科、科幻等各类图书品类齐全。采购商、消费者和读者穿梭其间。

接待完店里的顾客,贾晓东又赶忙处理网上的订单。他介绍,书店此前在北京王四营图书批发市场,经营上万种图书品类。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经过一番考察,时代新知公司选择了香河,成为落户产业港的第一批商户。

在这里,实体书店有300平方米,图书整齐码放。“图书销售有很强的季节性。寒暑假时,学生的教辅、课外读物卖得比较好;秋冬季,养生类的图书受欢迎。”贾晓东说,“我们是一级批发商,从出版社直接拿书,没有中间环节,所以价格很便宜。”

马路对面还有7000多平方米的仓库,“选择香河主要是看中这里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走京哈高速40分钟就能到北京,方便快捷。产业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产业集聚的平台,希望能在这里和同行一起合作共赢。”

不远处,香韵文化传媒公司老板陶继中正忙着打包快递。“这批书准备发往新疆。今天上午已经发出100单快递,销往全国各地。我们主营儿童读物,以绘本图书为主,线上有电商,线下有店铺。很多客户直接从线上下单,我们从店铺发货。”

直播电商带火“云上书香”

据了解,此前香河县便有图书出版印刷类型的企业,香河县目前有图书库房200余家,呈现多镇区分散式布局状态,每天从香河发往全国的图书快递近百万单,这些为产业港建设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去年10月底,产业港开始营业,目前正处于发展上升期。京津冀共享文化产业港市场部经理李建华介绍,自营业以来,产业港已吸纳北京王四营图书市场、北京甜水园图书市场等地的外迁商户,形成强劲的产业聚集效应。

当前,图书行业正经历从文化商品短缺时代向多媒体内容消费时代的转型。“为适应时代发展,书城一层做图书展销,二层做电商直播,目前已有13家电商公司入驻,日均销售4000单。”李建华介绍。书城二层被分隔成37个房间,用于网络电商直播。这里硬件设备齐备,主播们专注于推荐各类畅销书籍,详细介绍书籍内容、作者背景以及阅读价值,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书中的精彩世界。

培育区域文化新生态

香河县毗邻北京通州区,是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产业港的兴起,不仅是产业的迁移,更是区域文化生态的重构。

客流量是商铺的首要关注因素。“为增加书城的客流量,我们组织开展小学生读书会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看书、赠书活动,让孩子爱上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李建华说,活动推动了全民阅读,也促进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香河还居住着一定数量的跨省通勤人员,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较高,产业港会向这类人定向推荐,进一步带动各家书店的人气。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深入,香河以图书产业为支点,不仅实现了从“承接疏解”到“产业集聚”的跨越,更在推动文化融合、促进区域协同中展现出深远意义。从这里飘出的,不仅是书香,更是协同发展的清新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