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面纱》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5年10月24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与上海大学主办的网络小说《面纱》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大学厅举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欧阳友权、中国社科院教授陈定家、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湘潭大学教授周兴杰、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单小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上海大学教授张永禄、中国社科院副教授汤俏、中南大学讲师贺予飞、文艺报副编审行超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类型创新与艺术转型展开深入研讨。《面纱》作者郭羽、溢青,责编夏显夫等也受邀出席并参与对话。
本次研讨会由欧阳友权主持,来自不同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从多角度对《面纱》展开了系统解读。
陈定家指出,《面纱》这部小说叙事结构精巧,时空交错的设置增强了故事的悬疑张力。其悬疑叙事并非依靠单一的刑事谜案驱动,而是建构了一个由时间、记忆和人物命运共同交织的复杂网络。小说采取了双案件、双空间、双女角的复合结构。多线交织、叙事的反转等,使读者获得了迷宫探险式的一种阅读体验。
周志雄指出,《面纱》践行了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创作理念,以完整构思取代连载模式,结构严谨、时空转换富于张力。作品篇幅不长却内涵深厚,以节制的语言刻画命运无常与人性复杂,揭示了网络暴力、重男轻女等深层社会问题。小说人物形象生动,细节描写精准,兼具可读性与思想深度,展现出网络文学向精品化转型的鲜明特征。
周兴杰认为,郭羽、溢青合著的《面纱》代表了当下网络文学的新探索。他指出,该作品巧妙地融合了悬疑类型与现实关怀,叙事层面“面纱之下更有面具”,深刻揭示了悲剧成因与社会复杂性。小说坚持反思却不落说教窠臼,拒绝为施暴者开脱,也不美化受害者,这一特质高度契合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夏烈指出,小说中的多媒介呈现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长短适宜的篇幅为纸质和网页同步提供了可能性,展现出精品化创作向度,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典范。将这部小说置于世界类型小说谱系下考察,在社会派悬疑领域,对标欧美日韩小说也不遑多让。小说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突破,通过介入社会问题,将社会批判铸造为小说灵魂,道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作品以“死亡”为思想支点,在因果逻辑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中,展现出广阔的叙事格局与改编潜力,是悬疑故事与社会批判高度统一的杰出代表。
单小曦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小说的核心特质。第一,“身份漂流”。窃取身份、冒名顶替、阶级僭越构成小说叙事骨架,双重谎言之下的正常运转摧毁了真实个体,稳固的自我变得不再稳固。第二,“现实制造”。网络舆论编织的现实、刑侦案件追索的现实、文学虚构中的现实都是构建出来的现实。第三,“面纱哲学”。书中的核心人物均是某种意义上幸存者,面纱是保护自我的脆弱铠甲,展现出人物顽强的求生欲望。
李玮指出,《面纱》具有鲜明的元小说推理特质,紧密呼应时代语境。她认为,中国的社会性悬疑小说在借鉴国外叙事手法的同时,必须扎根于本土社会细节,而《面纱》成功实现了二者的融合。作品以“悬疑小说的作者在写悬疑小说”为叙事逻辑,情节虚实交织,将人性的幽暗掩埋于日常之下,通过层层剥茧,逐步揭示真相。小说对生活细节、地域风情与非架空叙事的精准把握,更显其叙事功力。
张永禄认为,《面纱》在类型上属于悬疑侦探小说,其在引进国外范式的基础上,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侦探叙事。作品在“猜谜—解谜”过程中刻意制造常规思维与真相之间的偏差,为读者带来新颖的阅读体验。他强调,小说世界正如其名“人人戴着面具”,而作家的使命正是揭开这层面纱,展现背后黑暗与残缺的人性,这一核心要素在《面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汤俏指出,《面纱》以“铺陈渲染、细水长流、不断闪回”展开叙事,突破了传统悬疑小说以凶案开篇的惯例,带来新鲜的阅读感受。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构建多线交织、虚实相生的镜像结构,并不简单控诉“恶意”,而是深入剖析其滋生的“土壤”。结局留白引人深思,多元画面折射复杂人性。文本以细节为基,既引发共情,又保持理性中立,结论始终扎根于行为逻辑。
贺予飞介绍了在中南大学学生读书会上《面纱》深受学生欢迎的情况。她认为其原因在于作品深刻呈现了网络暴力下受害者的生存状态,突破了一般网络小说忽视环境描写的局限,摒弃人物标签化,展现出人性的复杂面貌。其叙事结构如筋骨般打破单线模式,通过情节打碎与拼合,逐层揭示真相,形成强烈的沉浸感与故事张力。作品不采用“主角一镜到底”的传统写法,真相在解密过程中动态生成,超越了“爽文”套路,承载尖锐社会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行超指出,小说以“灾难”为主题,将九八洪灾、汶川地震等现实元素融入文本,着力表现网络暴力对个体的身心摧残。她认为,“灾难”作为纯文学经典母题,在《面纱》中得以延续——作品揭示了和平年代新型灾难的存在。题记“献给所有戴着面纱的幸存者”引发广泛共鸣,情节反转不断、引人入胜,并揭示出人可同时身为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哲学命题,展现出人性的多面与深不可测。
在创作者与编辑的回应环节,《面纱》作者郭羽表示在此次研讨会中深受启发,创作中会充分考虑各位专家的建议。《面纱》在叙事过程中选取合适的片段加以删减、留白,让读者的解读合理化,保留了作品多重含义的空间。
溢青回应道,将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将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交出一份“爽感”和“节奏”平衡的答卷。
编辑夏显夫抒发了与作者合作多年的感触,提到《面纱》的创作精益求精,走精品化创作道路,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网络文学精品化的一份优秀答卷。
最后,欧阳友权教授为本次研讨会作总结发言。他指出,《面纱》是网络文学在“精品化道路上的经典化追求”中的标杆之作,成功横跨了网络与传统文学领域。其创作实践表明,以优秀的叙事艺术直面社会现实,完全能够实现思想深度与大众接受度的统一,这也为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路径,期待理论评论界给予持续关注与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