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长虹,是重庆大足拾万镇的一个村子,一个山岳环抱、有着宽敞坝子靠农业种植为主的村子。7年前的某一天这里突然声名鹊起,因种植的五彩水稻、禾下乘凉而闻名,昔日的农田,如今开出了致富的花朵。
进入长虹村的坝口,极目远眺,金黄的稻谷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道道金光;醉人的秋风,裹挟着熟透了的稻香扑面而来;粉墙黛瓦的房舍,如诗如画地像星星点缀在金黄色的田园边上。面对梦幻般的奇异风光,脑海里顿时浮现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妙诗句。
看着眼前稻浪翻滚的景色,不禁让人想起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个从山村走出的一介农夫院士,曾经做过一个非凡的“禾下乘凉”梦,他梦中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而他正惬意无比地坐在高高的稻苗下乘凉。袁隆平这一“禾下乘凉”的梦想,2021年8月,在长虹村得以实现,最高秧苗竟然长到了2米高。
说起来,长虹村与袁隆平有着不解之缘。那是1952年的冬天,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上学的袁隆平,因为社会实践需要,肩背背包、手提帆布包,来到了长虹村,参加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土改运动。那时的袁隆平热情满怀,每天拿着皮尺,担负着丈量土地的工作。面对当时的低产量,他豪迈地对乡亲们立下誓言:“我一定要种出优质高产的稻谷,让天下的百姓吃饱肚子。”
长虹村的村民,在种植袁隆平培育出来的优质杂交水稻填饱肚子之后,开始了穷则思变尝试五彩水稻的种植,把传统单一的金黄稻谷,变成黑色、绿色、红色、白色和蓝色的多样色彩,妙笔生花一般勾勒出报岁图、牧牛图、华表图等图案,几千年不变的田园,变成了供人欣赏的美景。在长虹村的变奏曲中,50多岁的农民李华伟在乡村振兴的洪流中脱颖而出,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农田200余亩,成为长虹村五彩稻田的种植大户。
在长虹村,秋种油菜、夏种稻子,是沿袭了几千年的种植法则。杂交水稻的种植,虽然解决了肚子的问题,可口袋充实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靠单一种稻获得的经济收入总是让人入不敷出,难保一家人的开销。善于水产养殖的王章华,在自家的秧苗地里养上了鱼和龙虾,龙虾养殖达150余亩,经济收入成倍增长,40多岁的王章华成为长虹村远近知名的龙虾养殖大户,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过去封闭的长虹村,如今成了乡村旅游打卡地。每年的5月,黄灿灿的油菜花在长虹村宽阔的坝子里,层层叠叠地开放,成群的蜜蜂在坝子的上空发出嗡嗡的欢叫,春风摇曳的菜花上,落着一只只蜜蜂,它们正以自己的辛勤采集花粉,为接下来的酿蜜摄取原材料。游人们不甘落后,也都纷至沓来,在一年四季的交替中,为踏青而来,为赏黄澄澄的油菜花而来,为感受醉人的秋风而来。进入初夏,一洼稻田里,少见耕牛犁地,全是机械耕作,当田地整平了,稻田里的泥土翻松了,男男女女按照图景设计和GPS定位布下的无数点位,开始了不同品种的秧苗插种,大地图景的各种图案,便在巧夺天工中由无形变为有形。当秋天来临,稻穗的颜色逐渐分明。阳光下,黑色的稻穗黑得闪亮,白色的稻穗白得耀眼,绿色的稻穗苍翠一片,红的稻穗以不可一世的鲜艳吸引眼球,黄的稻穗以朴实无华的本色成为秋天的霸主。五颜六色的稻田,像万花筒一样,随着阳光的烈度,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色彩,让游人们看得张口结舌,一切的形容词在这里打上了休止符,哪怕你平日伶牙俐齿张口即来,在如此美景面前,也是江郎才尽。当你登上观景台中央高耸入云的观景铁塔,眼前的五彩稻菽,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单一的风景被破局,像浪一样起伏的稻海成为长虹村民的天工之作,虚幻的梦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人间仙境,任你如何夸张的想象,也无法表达。
春看金黄的油菜花,秋看五彩稻禾景,成为长虹村最独特、最时髦的风景。每年前来研学的中小学学生和观光赏景的游客达15万人之多,农民年收入大幅增长,村集体收入每年稳定在百万元之上。
夕阳西下的稻田里,无论是用来调整颜色的黑色、白色、蓝色和红色的稻子,还是唱主角的黄色,都在橙黄色的光线中,不断变幻着自己的肤色,它们都想把自己最艳丽的风采,向游人做出无私的展示,以激荡惊艳的喝彩和无限夸张的赞美。因为,它们深知,农家主人们对它们的精心呵护,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不仅仅只是为了收获饱满的谷粒,还需要它们在金色的秋天里展现美艳的成熟,收获更多的实惠。
当夕阳余晖散尽,坝里的稻菽只剩下了与它们朝夕相伴的伙计。暮色夕烟,那一张张收获满满的笑脸,与晚风摇曳的沉甸甸的稻穗相互辉映;牧童的悠扬笛声,与夜莺的合唱,共同书写出古老与现代的诗意,稻菽与英雄的画面瞬间交织于天地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