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学》2025年第10期|王剑冰:五岳声名此独尊

王剑冰,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著作52部。曾获河南省政府第三、四、五、六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杜甫文学奖、石峁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丁玲文学奖、丰子恺散文奖、三毛散文奖、方志敏文学奖、《十月》文学奖。
1
巍巍泰山,二十五亿年前自海上涌起,就确定了它神圣的地位。千百年来,人们追寻为紫气东来,攀登为祈福安康。
无论是雄伟的自然风光,还是深厚的人文底蕴,泰山都以其卓越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
之前,他曾经走遍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写出了一篇篇令人赞叹的游记,他把对每一座山的感怀都带入其中,把想说的,都尽数诉诸其中。那就是一篇篇导文,撩拨着读者的欲望,激发着人们的向往。
只是,他还没有来过泰山,在此之前,他只是听说过,在不同的书页上阅读过。他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那就是泰山同他所去的任何一座山都不一样,它雄峙天东,拔地通天,有着一种神秘的色彩,散发着异样的光芒。谢灵运说“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石介说“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岩”。
所以古代帝王们才会不断地仰望,不断地攀登。有人认为自己不够攀登的资格,只能在底下设坛祭拜。有人觉得连设坛的资格都不够,就只能怅叹良久。无数的诗人登上过泰山,他们吟诗作赋,道不尽胸中的感怀。无数的百姓一次次攀登泰山,是因为泰山上有他们的日出,他们的希望。
是的,这也使得他必要亲自一见。于是他来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他偕同江苏省教育厅同僚王德林等,由杭州到南京再到泰安,来登向往已久的泰山。
他就是易君左,祖籍湖南汉寿,是晚清三大著名爱国诗人之一的易顺鼎之子,五四运动策划人之一,少年中国学会骨干成员。他创办了《长沙晚报》,并任《国民日报》等多家进步报刊的社长或主笔,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他同时还是载誉文坛的作家,一生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不少绝妙游记。
易君左登泰山,一定是真诚的,倾心的,他要仔细地体察泰山,感受泰山,领悟泰山。可惜我们找不到当年跟着他的向导,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了解,并以正常的想象来还原他爬泰山的经历。
那就让我们进入其中,陪他们一同攀登。
易君左一行从红门上山,先是在孔子登临处的石坊前站立良久,这种站立,是对孔子的崇敬,也是对泰山的景仰。孔子也是必来泰山的,而且他不止来过一次。他对于泰山的认识之深刻,一直影响到孟子,影响到杜甫、李白及后来的文化人。
牌坊东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登高必自”,也含有深意,其出自《中庸》,“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远行只能从近的地方起步,登高一定从低的地方开始。“登高必自”放在泰山脚下,就更会让人浮想,让人志存高远。
过了关帝庙开始登盘道,而后是斗母宫,一路看过来,盘道越来越高。
易君左一行改乘山舆。走到回马岭时,易君左说,以前不少人骑马走到这里,就不敢再往上走,因为要是再走,就得弃马步行,那个艰难,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所以只得拨马而回。我们不能泄气啊,今天必须得领略那一览众山的气概。于是和众人哈哈大笑着往上攀去。
不远是二虎庙。泰安的向导对易君左他们说,当地都叫它“二糊”庙,你在回马岭没回去,到了这里也就“二糊”了,往上看路,实在是又陡又险,一犯迷糊,还是回去吧。
易君左他们再次笑起来,说这是考验人的意志呢。
没有返回,而往下的这一段盘路,一盘连着一盘地陡险。向导说,泰山人管这叫“十八连盘”。上面的“十八盘”大家都知道,而这“十八连盘”知道的人却不多。
易君左说,我知道这十八连盘的意思了,那就是不让你喘息,不停地转弯,不停地往上走,总想一口气走到头,却一道道地走不完。这泰山,也真是个哲学大师,它把人生的道理都告诉你了,你就好好领悟吧。
还真是,这一段直到中天门,是登山者最怵的地方,渐渐地几位都感到了疲劳,每上一盘都十分吃力,腿肚子发颤,喘气早已不匀。
中间歇了几歇,向导说,只要到了中天门,再往上就好了。是吗?那就再坚持一下。不再说话,喘息、擦汗、挪步。
好容易上到中天门,大家不禁长长吁了一口气。
向导还在领着往前走,说前面有一个好去处。原来是“玉液泉”在等着。大家一屁股坐下了,而后就去拿了竹水斗,舀了一斗泉水,脖子一仰,哇——实在是爽!甘甜爽口,直透心脾。每个人都舀了几回,才心甘。这下子,顿感疲累全无,通身舒畅。
向导说,这玉液泉我们老泰安人叫“后湾”,因是在中天门的后面。很多人坚持上山,就是心里有这玉液泉,有人还说它是药泉,拿它治病呢。
易君左说,是啊,这简直就是玉液琼浆呢。向导说,这地方有了这泉水,也就变得非常神秘,老一辈人到这里都有许多禁忌,不敢大声说话,说古人喝这里的水,有很多都得道成仙了。众人唏嘘。易君左说,泰山上的传说太多,不过曹植、李白他们倒是喜欢陷进去,并且写入了诗中。
恢复了体力,又喝了甘露,向导说,下面就该让你们快活一阵子了。为何?因为是“快活三里”呀!
还真是,在三里长的平坦之处,易君左他们脚下变得轻松,也就有心思边走边欣赏着路边“斩云剑”的风姿。虽然后面又是长长的盘路,却不是很陡。他们听向导说着山里的事情,随口还要问一些问题,并不感到疲乏。
转过对松山,抬头时,易君左猛然望到了前面倒挂的天梯,那就是让人生畏的十八盘吗?那高耸入云的盘路,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到跟前时,还没爬,大家先笑起来。考验自己的时刻来到了!
攀登十八盘,让他们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敬畏之心,这才是泰山啊,它不会让你轻易地领略它的顶点,你不用尽力气,洒尽汗水,你就不懂得什么叫雄伟,什么叫高拔,那真的是拔地接天,风光无限。
一路上你就看吧,云在上面飘,雾在腰间缠,鸟在旁边鸣,泉在脚下湍。你不走得汗如雨,腰如杆,眼发黑,腿发颤,就不算是上了这一趟十八盘。
看到哪里在滴水,不由得就伸手去接了在嘴里,在脸上。
看看还有那么高,就想到了回马岭,也就又想到了泰山的学问,这真的是一个哲学大师,能给你多少道理,多少体悟。大家都在石阶上写开了“之”字,无限的“之”字,也是泰山教你的。
终于上到了南天门,回望那深不见底的十八盘时,竟然有一种自豪涌上心头。想到李白的那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真的是感受到了太白的那种真情。大家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看着下面,再望向远处,觉得心胸无限辽阔。
终于上到了玉皇顶,站在泰山的最高处,更是心潮翻涌,多少名山大川看过,都不及登上中华泰山这样激动。为什么?是因为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沉稳的身躯,还是它面朝大海,初迎旭日?
易君左说不清楚,这个文人或许感触太多,他絮絮叨叨地同王德林不停地说着,感慨着,记录着。他们转而又去了万丈碑、探海石、舍身崖、仙人桥,走进碧霞祠,怀着虔诚的心情,还给泰山老奶奶深深地磕了个头。
晚上坐在明月光里,久久不动,也不回屋子。易君左他们轻轻地谈着,默默地想着,一直坐到夜的深处去。
他们知道,一生中,这样的坐是不多的,以后也不多。因为泰山太大太远太高,不是想来就来想上就上的,而且,也不是来了就能遇到如水的明月,让你漫天遐想的。多少年前,李白就是在这样的月光里,让自己飘飞起来,那么幸运那么幸福那么沉迷地飘飞起来,他看到和遇到了那么多的美妙。他们不是李白,就此也已经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异样之感。由此满足,由此迷乱又清醒。
翌日清晨,他们早早地随了众人去看日出。一路上大家还议论,不知道是否能够成此大愿。幸运的是,这天天气极好,易君左他们美梦成真,见识了泰山日出的绝美景观。
易君左在《泰山观日行》中写道:“蓦地金弦忽涌现,半轮转荡冲潮起。火光熊熊难迫视,光辉宇宙弹指耳!”
那是千山万壑间的巍峨跳跃,是万里烟霞中的恢宏展现。日出的一刻,那么多的百姓在兴奋地欢叫,有人甚至躬身抱拳,顶礼膜拜,祝福新的一天,祈祷国家平安,生活畅顺。
这是易君左在其他山上所没有见到过的场景。是呀,以前帝王在这里迎接日出,不也是祷告祈愿吗?易君左他们也跟着喊叫着,欢呼着。
易君左说,当年汉武帝也是如此地激动,所以来了还要一次次来。王德林说,我们也是,有机会就再来,不同的季节,一定有不同季节的乐趣。
朝阳还在上升,云海在四周翻卷蒸腾,易君左沉浸在漫长的时光里。真的,他真的感受到了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么多人在那里念诵、朝拜。一块块碑石在风中呼啸着,说不尽的风霜雨雪。一座泰山,承受了多少意愿,接受了多少念想,一代代的帝王和平民百姓,把真诚和真心聚集于此,抛洒于此,甚或有人将生命投掷于此,泰山,它的伟大,无人能说得清楚,想得明白。
2
三十四岁的爱国青年易君左一登上泰山就知道来到了怎样的一座山,这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境界,是他苦苦追求的理想:“一碧横参日月星”“五岳声名此独尊”。是的,就在这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词:“国山”,这就是他心中的“国山”啊!
早年留学东瀛,日本就以富士山为国山,宣扬其霸权扩张之“大和魂”,给了易君左以强烈的刺激。当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接连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大地虎视眈眈,让易君左时常为国担忧:“吾国今日最大之外患,为日本帝国主义者,非谋彻底的长期抵抗,国家实无出路,民族绝少生机。”
正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人心涣散。那么,为鼓舞士气,号召民心,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国山呢?尽管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上,但是在人们的心中,泰山应该就是中国的国山。让泰山那宏伟的气象提振国民的精神,让泰山那沉稳的气势,激发国民的力量!
是啊是啊,易君左感到有着无数理由,让这雄伟的泰山成为中华之国山。他在《登岱》一诗中写道:“伟哉造化巨斧痕,辟此绝岱招国魂!国魂国魂何处得?只有泰山好颜色!齐鲁岂但圣人邦,英雄产地鱼盐乡。国利民富士侠义,能医萎靡穷愁气。我欲定此为国山,呜呼国正危兮山未安!”
他呼吁,要“用泰山的精神消灭富士山之魔影”,以鼓舞国人抗日救亡、共御外侮的斗志。
泰山在中国的东方,东方属于日出的东方,泰山代表着国泰民安,泰山有着人们的无限信仰,有着无数个世纪的崇敬心愿。
易君左显得有些激动,一路上他都在激动。返回镇江之后,还是忍不住,要把自己的想法尽快地告知天下。
他先告知了一同上山的好友王德林,王德林也激动地说,太好了,我也有此意啊。这样,你起草,我来改!两人一拍即合,认同感惊人地一致。
易君左连夜奋笔疾书,一直写到黎明,而后修改,改了再写。满意了,再交给王德林。王德林也是夜以继日,认真润色。
很快,两人联名写出的万言长文,发表在1933年1月《江苏教育》第2卷第1—2合期上,题目是《定泰山为国山刍议》。
《定泰山为国山刍议》详述了定国山的“理由”“计划”“办法”,既关乎泰山历史地位的重申,关乎民族精神的认同,也关乎训政时期政治与法律制度的秉承与改革。
光是“理由”,易君左就提到八点:一、泰山之德性,实与吾国民族精神及固有文化完全吻合。二、泰山为历代所仰重,为吾国历史上特有之事迹。三、泰山出中国山系正宗昆仑之脉,为全国山脉之中坚,踞最古老之地层。四、泰山为国民数千年来所拥戴之一大自然现象,深入人心。五、泰山为至圣孔子登游歌咏之地,泰山文化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六、泰山山体端坐堂皇,磅礴浑成,兼有四岳之长,而无四岳之短,在其他诸山中更是无与伦比。七、泰山为中国民族历史之活的典型,一入泰山,不啻翻阅吾民族之光荣史页。八、泰山日出飞瀑等景象,生机无限,象征着中华民族活泼泼的精神,足以体现中国之国魂。
读着文章,也便读出了易君左、王德林热情洋溢的情怀和情真意切的冀望,他们昂首向天,振臂一呼:“吾国山岭纵横,博大雄伟,为全球冠,顾或因地域窎远,或因与史无关,或因徒拥虚名,或因缺乏景物,求能气魄伟大,形态庄严,傲首嶙峋,丰姿华灿,而又与吾国历史文化及固有道德有密切悠远之关系,且确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者,舍泰山而外,将何所求?泰山者,决非山东一省之泰山,而为全中国之泰山。”
举泰山为“国山”,正是基于易君左对泰山文化地位的准确认识与高度评价。易君左游历了众多的名山,他必然要把泰山与国内外名山在心中做一比较。从山体到内蕴,易君左感悟出泰山不仅仅是一座自然之山,而且是凝聚民族品格的精神之山。
对于这一认识,泰山所具民族精神特征、泰山与历代政治的关系、泰山与中国民众心理、泰山与孔孟道统以及泰山自身的文化价值等方面,易君左都作了深刻的剖析与论证,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及东方固有文化计,他坚毅地提出将泰山认定为唯一象征中华的国山。
诚然,国难当头之际,易君左提出将泰山定为国山,作为至高无上的旗帜与象征,提振国民之精神,鼓舞民众抗击敌寇,确有之大益。即如其所说,“移风易俗,应有具体之象征,召回国魂,恢复民族自信力,庶几可挽中国之危亡,奠万年有道之基础”。
在当时,这真的是青春的声音,是正直的声音,是激昂的声音,如一石激起千重浪,立刻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山东省和泰山地区。济南出版的《山东民国日报》给予了积极关注和配合,其在1932年10月连着十几期连载这篇文章。
而文化名人芮麟、徐守揆、老舍等也积极响应,在不同场合提出“泰岳为国山”的动议,此动议也惊动了学界,季羡林、任继愈等一批学者也表示赞同,认为国山非泰山莫属。
全国上下,一时间都在议论这一话题,由此也引发了登泰山的热潮,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从各地赶来,来认识、感知中华泰山,并体味出为何定其为“国山”的深意。
3
泰山脚下的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很快也见到了《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的文章,师生们同样反响热烈,多少天都在议论着这件事情,他们奔走相告,为泰山而呼吁,为泰山而自豪。学生们做板报、壁报,互相传抄。校方既理解同学们,又支持同学们,很快就翻印成三十二开、二十页的单行本,发给学生,并让大家广为散发,扩大影响。
当时,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的王安良正在学校读书,他记得同学们基本人手一册。作为泰山人,大家都感到欣慰和激动。他将这本书带回家中,讲给家里人听,并时常翻阅。他是上过泰山的,觉得书的作者易君左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泰山,有资格成为中华“国山”,也应该成为中华“国山”。
多少年过去,直到王安良老人去世,这部书还在家中保存着。他传给了儿子王建功。
当王建功也成为老人的时候,这部书还在他的家中珍藏。
20世纪30年代,社会动荡,战争频仍,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入侵中国,国内政治混乱,根本无暇顾及易君左等人的建议。那篇《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的文章,也渐渐淹没在时间的海洋中。
多少年后,有人提起来,恍惚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但是那篇文章,究竟发在哪里,却都摇头。
直到七十多年后的2009年,忽然就有了传闻,说泰山下有人保存有这样的一本书。于是有关注者四处打听,最后打听到王建功老人那里。实际上,还是王建功老人自己传出来的。
老人没事的时候和村里的伙计闲聊,聊天聊地,最后聊到了泰山。一聊到泰山就有人来劲,说泰山如何伟大,如何连皇帝都来朝拜,说如果全国的大山论资排辈,泰山该排第一。老哥几个越说越有劲。王建功老人就说,很早就有人把泰山当“国山”了,而且还印在了书上。
真有这事?那要是投票国山咱也算一个。是呀,咱泰山人还能不支持?只是头一次听说“国山”。
大家议论着,觉得王建功也就一说,谁知道王建功说他家里就有这本书,根本就不是说着玩的。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记者耳朵里,他们顺藤摸瓜,终于从王建功老人那里见到了这本凝结着深厚意愿的书。
确实,无论国山的提议认定与否,意义都是存在的,它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郢先生也立刻知道了此事,他对这本书十分在意,立刻行动起来,先后找到了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的翻印本和《江苏教育》上的最早刊本。
作为一位致力于泰山研究的学者,他借此理清了“国山”之名的来龙去脉,同时对其精研细究、广征博引,力求使此说得以确立。
周郢先生认为,“国山”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初正式提出,证明那时的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尊享的社稷之山、百姓进香的宗教之山、文人会聚的风雅之山,而且成为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象征。
周郢先生对于定泰山为国山的动议十分感兴趣,从而投注精力,极快地写出了一部《泰山国山议——文献校释与学术新诠》,既肯定了易君左的提议,又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此书2013年12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文献校释”,是对民国年间易君左、王德林所著《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的校勘、笺注;下编为“学术新诠”,是周郢先生提出的泰山为中华国山的新论据。
周郢先生可称当代易君左,他对于泰山的熟悉程度,应该说比易君左更深,所提也更有论据。这部“学术新诠”继起“刍议”的余响,从中华历史、地域、民族、信仰、精神等众多层面,论述了泰山作为“国山”的文化内涵;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了泰山从先秦秦汉以来所经历的“国山”地位的肇始期、形成期、确立期、延续期,以及民国“国山”之名的提出,进而介绍了21世纪以来众多文人、学者对定泰山为“中华国山”的强烈愿望。
实际上也是对于国山之论的承续,是21世纪的又一种呼声。其与近一个世纪前的呼声碰撞在一起,而且增加了更多的阐述和佐证,用以表明更深刻更充实的观点。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封禅文化、碑刻文化、民俗文化、诗词文化、书法文化等。周郢先生还认为,中国传统信仰以儒、释、道影响最大、崇信最众,泰山恰是“三教”合一的神山圣岳,是儒家的“圣山”、道家的“仙山”、释家的“灵山”。而泰山所体现的那种“身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擎天捧日”的光明追求、“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也正能印证易君左提出的“泰山足以代表中国之国魂”的论说。
今天,泰山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夙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
事实上,很多人都在思考着关注着这个问题。2007年3月,一位人大代表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国山建议案。“国山论”再次引发全民热议。我们感到,这是一种热爱,对泰山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热爱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然,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国山可以有多个选项,那么,即使选取数座,泰山也会理所当然地成为诸山之首。而如果只选其一,相信泰山会得到广泛的认可。
在我们议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抬头望向泰山,泰山岿然高耸,让人顿生无限景仰。
时间已经进入新的时代,时间还将进入更新的时代。而泰山,始终伴随着我们,像红日一般照耀着我们,给我们以精神,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