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汤俏: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共生——从《冒姓琅琊》看网络历史类型写作的转向
来源:文艺报 | 汤俏  2025年10月27日08:56

《冒姓琅琊》连载于番茄小说,是一部以南北朝为背景的穿越小说。该作品不仅以260多万字的篇幅构建了一个细节饱满的中古世界,更以“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共生”为切口,为我们打开了观察网络文学类型升级的重要窗口。

呈现真实且复杂的历史环境

历史文是网络文学中比较传统而又有着广泛受众的类型,但因历史书写的难度和网文跟风创作的弊端,往往容易陷入符号拼贴的窠臼,将历史简化为“古装偶像剧”的背景板,重复上演帝王将相的权谋戏码、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冒姓琅琊》的突破在于,它跳出了用现代思维解构历史的陈旧套路,转而潜入中古社会的运行肌理,从对历史符号的简单挪用到追求制度逻辑的深度还原,展现出近年来网络历史类型写作的某种深度转向与叙事升级。

作品开篇即展现惊人的考据密度。主角王扬穿越后发现自己因缺乏户籍被归入“浮浪人”,这一设定直指南北朝“士庶天隔”的户籍制度。他与军士争执时脱口而出的“过所”(通关证明),则精准还原了《隋书・食货志》记载的出行管理制度。更为精妙的是,书中对“中古音”的处理——王扬用“桃花开,桃花败”的发音试探,不仅暴露了自己作为穿越者的身份,更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了语言史研究中的“浊音清化”现象。此外,小说中随处可见关于散骑常侍与散骑侍郎的官职辨析、两餐制的日常描写、“双五儿”“离婚”等现代汉语的溯源辨析以及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用柳枝刷牙这一类细节的呈现,都带给读者真实可感的阅读体验和智识“爽感”。这种对制度、语言、礼仪的沉浸式还原,让历史不再是贴标签式的服化道展示,而成为推动情节的隐形骨架。

这种转变反映出网络文学历史书写的认知升级:当读者对穿越者靠“抄诗称霸”这一套路产生审美疲劳时,《冒姓琅琊》证明了,严谨的历史细节本身就能制造强情节。主角靠辨析《尚书》版本自证身份、用“洛生咏”(中原正音)震慑军士,这些情节之所以令人信服,正因为它们扎根于士族文化的真实土壤。从更宏观的创作模式发展趋势来看,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者开始重视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元素堆砌。他们深入研究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力求在作品中呈现真实且复杂的历史环境,为故事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一趋势使得网络历史文逐渐摆脱了以往的浅薄形象,朝着更具深度和内涵的方向发展,从而给予读者更丰富、更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多元类型的融合与创新

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在于类型创新。当《冒姓琅琊》将历史考据转化为网络读者可感知的“爽感”机制、将学术变成网络文学的新“爽点”时,也是实在地践行着网络文学类型融合的“破壁”实验。

传统穿越文的“金手指”多依赖超自然能力或未来科技,这种游戏开挂一般的套路读者早已司空见惯。《冒姓琅琊》中,王扬的生存资本却是《诗经》《周礼》等经典文本。虽说这本书不像其他系统文一样突然弹出一个面板供主角选择适用的技能,但其实王扬携带着一个足以将古今中外的学术成果浓缩于一体的隐藏系统,随时可以调用出来碾压他人的认知水平。当王扬在朝堂辩论“三江”之义、用“天师道”符咒伪装身份时,经学考据成为化解危机的“武器”,这一设定贴合南北朝士族“以文义相尚”的真实生态,又以智性博弈重构了网络文学的“爽点”内涵。这一点也契合了近年来《十日终焉》《满唐华彩》等智性向网文中“有知识密度的通俗叙事”不断涌现的趋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品对“严肃与通俗”的平衡处理。可以说,《冒姓琅琊》将经学辩论、玄学清谈融入日常冲突,打破了学术与通俗的界限,既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又具有戏剧张力。在叙事虚实的处理上,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他将士族与庶族的阶层固化、户籍制度的严苛等容易引发争议的细节在故事中真实地还原;同时,又以穿越者的现代视角制造令读者心领神会的反差萌,比如主角用“朝三暮四”的寓言忽悠小贩、用现代营销思维推广折扇等。这种“学术细节通俗化、严肃议题年轻化”的处理,打破了历史文如同老古董般面目严肃而内涵艰深的偏见,让对历史原本无感的年轻读者对历史产生兴趣。

从创作模式的发展来看,类型融合已成为近年网络文学的主流趋势。不同类型的元素相互交织、碰撞,催生出新的题材和风格。除了像《冒姓琅琊》这样将学术考据与穿越元素结合的作品,还出现了科幻与历史、悬疑与言情、武侠与玄幻等多种融合形式。这种融合不仅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拓宽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边界,让作者具有更大的发挥创意的空间。同时,随着读者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单一类型的套路化作品逐渐失去兴趣,更倾向于阅读具有创新性和多元性的作品,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文学类型融合的发展趋势。

润物无声的古典文化传播

作为番茄小说历史分类的重点作品,《冒姓琅琊》的探索也为平台创作提供了启示:当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进入精品化时代,如何承担文化传播的功能?作品的读者评论区藏着答案:有读者为“浮浪人”的定义争论不休,有人因“永明体诗歌”去查阅《南齐书》,甚至有历史系学生自发整理文中的制度考据对照表。这种“阅读即学习”的互动,印证了网络文学作为“文化转译者”的潜力,通过穿越、逆袭等年轻人熟悉的叙事逻辑,将《切韵》《世说新语》等学术资源转化为可感的文化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文学也实现了从“流量密码”到传统文脉当代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当然,仅凭《冒姓琅琊》这一部作品的探索尚不足以定义网络历史类型文的深度转向,作品中很多细节的处理仍然值得商榷。比如,王扬穿越后冒认“琅琊王氏”,由此展开一场南朝历险,这一基础设定在于对南北朝士族谱牒制度的规避,历史学者可能会觉得这种以简化历史复杂性来换取戏剧冲突的处理,弱化了历史制度的严苛而显得不够严谨。而在文学研究者那里,又或许认为其叙事节奏仍带有网络文学的惯性,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边界如何把握,仍是历史题材创作需持续探索的命题。但我们不妨宽容一点、积极一点,以《冒姓琅琊》为代表的这一类历史题材作品打破了传统历史文“重权谋、轻制度”的局限,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生活化叙事的新样本,标志着网络文学正在从“消费历史”走向“对话历史”。《冒姓琅琊》的成功不在于还原了多少历史细节,而在于它让读者相信中古时代也是真实可感的生活现场,这种以虚构激活真实的能力,正是网络文学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价值所在。

以穿越题材为壳,装入历史知识内核的《冒姓琅琊》,让年轻读者在追更中自然接触历史文化,实现了润物无声的古典文化传播,这种“轻载体、重内核”的创作模式,为网络文学承担文化传承的功能提供了新范本。当更多网络作家愿意沉潜到历史的肌理中,当学术考据与类型叙事形成良性互动,我们有理由期待:网络文学作为当前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不仅能承担大众文化生活的娱乐功能,更能成为传统文脉当代转化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