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非买不可读
来源:文艺报 | 贾梦玮  2025年10月28日08:08

我与书店相处久,自认为很了解书店;也是因为“日久”,所以“生情”。我当初的买书钱来之不易,获得心仪已久的书籍,甜蜜温馨之中,难免会有一点苦涩的味道。如今,图书在书城铺天盖地,网络购书平台上的海量图书更让人眼花缭乱,怎么也点不完。多了当然显得不再那么珍贵,各种理由的折扣、互相压价,比菜场还要“市侩”,感觉饕餮、浪费。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满眼都是图书杂志,实在堆不下,过一段时间就要处理一批。回想1980年代在乡镇新华书店购书的经历,有时会觉得对不起当初的那个自己和那时买的书。回忆过去,对比现在,居然有着莫名的深深的歉疚。

由于贫穷、闭塞,我在初中毕业之前接触的书,就是课本,那时也没有教辅。初中毕业辍学后,连课本也没有了。后来很多年间,我阅读的书都是我做苦力挣的钱买来的:书非买不可读也。80年代我买的《现代汉语词典》《约翰·克利斯朵夫》《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大卫·科波菲尔》《白痴》《且介亭杂文》等,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是“老朋友”了。看到它们,我立马可以回忆起当年带它们回家、阅读它们的情景,以及它们与我的生活、思绪种种隐秘的勾连。对我的人格以及精神气质的形成,它们一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不能准确地说出。后来到了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感觉自己读的文学名著并不比同学少多少。听同学谈论杜拉斯的《情人》,我很纳闷:虽然内容听起来似曾相识,但我怎么就没读过叫《情人》的小说?再翻我的藏书,才知道我买的版本是漓江版,书名被翻译成《悠悠此情》——80年代购自我家附近镇上的新华书店。

我家所在的乡从来就不曾有过书店,我作为村里年纪最小的农民,却有着强烈的读书愿望——这是多大的矛盾。我不但无处借书,也无处买书,更没有买书的钱。好在不太远的三仓镇有一家小小的新华书店,我到农场做苦力,每天可以挣一两块钱,积累一下也可以买回几本书——矛盾就这么解决了。往返三仓新华书店有几十里地,加上在店里选书逗留的时光,每去一次要花大半天的时间。那是我青春期最美好的旅程,最幸福的“约会”。我后来逛过世界上不少书业名店,除了新华书店外,还有各地风格各异的民营书店,比如台北的诚品书店、巴黎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我也亲眼见证了南京的先锋书店从一间小小的门面房,成长为全球十大书店。所有的书店我都喜欢,但要论感情,我对80年代的三仓新华书店感情最深,因为那是“初恋”,是患难见真情的“糟糠之妻”。

那时还是曲尺柜台,印象中书店大规模超市化是1995年以后的事。书静静地躺在玻璃柜台里面,或站在柜台后面的书架上。你要选看一本书,必须让营业员取了递给你。因为口袋里的银子有限,所以每次总是算了又算(绝无折扣),选了又选。难免多了几个来回,女营业员有时会流露一点不耐烦。老麻烦她,我也觉得过意不去。所以,对她我是又爱又怕,但绝无恨意,因为是她一次又一次将我视为珍宝的书递到我手上。碰到下雨,我便可以有理由在书店待上一段时间,营业员闲来无事,态度和善,我的挑选也少了心理负担。

等雨停了,我带着选好的书,骑车慢慢回家,就像我娶上了自己的意中人,我人生第一次体验到那种叫“幸福”的感觉:相遇、占有、期待……那条我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公路,行道树是两排白杨。雨后空气清爽湿润,白杨树叶在微风中互相轻轻拍打,淋下细碎的雨滴,我甚至有点幸福的眩晕感。这样的情境,以后在我的梦中无数次出现。

后来,书店超市化、网络化,经济条件改善,买书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功利,需要用什么书才会去选购什么书,幸福的强度越来越低。这符合人性的规律,中年的我不会再为此伤感。但不可否认的是,80年代我读我自己做苦力买来的书,用心最深,用情最专,收获最大。那些书给了我最好的回馈,对我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在某种意义上依然可以说:书非买不可读也。

再后来,我自己主编的《钟山》杂志、自己写的书也进入书店销售渠道。我既是购买者,也是供货者。书店在我这里进一步祛魅。你即使想留住那神秘感,也已是不可能之事。如今的我会去一些实体书店逛,也会去网上书店游。有时是有目的地选书,有时是上网看看《钟山》和我自己的书的销售情况和读者评价。我与书店之间的关系,现在就像是日常夫妻,自然相处,波澜不惊——平平淡淡也是真。

多少年前,我曾在《文艺报》写过一篇《当今文学市场分析》的短文,试图分析图书的市场属性及其特殊性。书店是店,书是商品。但文学图书作为商品有其特质:其一,文学创作作为个体精神劳动,无法也没必要提前进行市场调查;其二,文学作品作为独具个性的精神产品,即使市场欢迎,也只能加印,不能依样画葫芦复制成另一产品;其三,除非印装质量问题,即使你看完了发现不喜欢、觉得内容质量不高,你也不能找营业员退货,只要购买发生,利润和版税就进了口袋,正因如此,各种营销、吆喝就肆无忌惮。

如今看来,第一条、第三条都在接受挑战,已然不同程度在改变。信息社会到来后,至少网络作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调查:男女主人公是死是活,关系如何发展,可以通过网络问问读者的意见。现在的网络购书平台,已经承诺:购书七天之内可以无理由退货。文学图书的商品属性进一步凸显。但至少第二条如今仍无法改变,文学作品不可能像汽车、鞋袜那样在流水线上生产,优秀作品一定是独具个性的。

我们仍要去书店买书,不管它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店铺。作为读者,我希望书店里的商品,每一件都是个性迥异的。有个性才可爱,只有这样,人与书的相遇才是有意味、有张力的,否则似曾相识,只能倒胃口。一流的食客可以把三流的饭馆点成一流的馆子,糟糕的口味也可能把一流的馆子点成三流的馆子。我一直认为,一定时空内的文学高度,相当程度上是由读者决定的。种种营销、种种吆喝,如果不是建立在内容质量上,高素质的读者群自然不买账。优秀的图书是由优秀读者呼唤、鉴别、购买出来的。

书店仍是竞技场。我们书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