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酒飘香的河谷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徐贵祥  2025年10月25日09:26

这片土地我至少穿行过六次,如果不算梦中路过的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部队赴西南边境执行重大任务,军列过了长江就开始爬坡,感觉离天空越来越近了。从车窗向外眺望,看见的是一尘不染的天空和山坡上的牛羊,还有颜色深沉的木楼竹寨,以及服装各异的少数民族同胞。那时候内心充满了好奇,关于土地,关于人们,关于生活。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参加各类活动,先后五次来到这里。沿着一条河的两岸,来回穿梭,从此岸眺望彼岸,在彼岸想象此岸。汽车在岸上行驶,目光在河面流连,思绪却在颠簸中逆流而上。

这条河有太多的故事。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高山遮蔽交通不便,两岸的黎民,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恶劣环境里生息,依然把这片贫瘠的土地侍弄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苦难酿造智慧,贫穷激活灵感。不知道是谁最先发现,赤水河的水质、河岸的作物、河面的空气和阳光适合酿酒,据说这里的微生物群有极强的生命力,而且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一草一木枝叶上都滚动着酒香,包括岩石和苔藓。

从尝试到民间酒厂遍布两岸、蔓延几百公里,也许用了一千年,也许用了一万年,岁月之手和百姓之手上下呼应,终于把这条蜿蜒崎岖的山谷打造成一条美酒河。怪石嶙峋的河岸大大小小的酒城星罗棋布,茅台、五粮液、董酒、习酒、郎酒、潭酒、怀酒、摘要酒、赤水酒、望驿台酒……就算擎着放大镜,目光把地球仪耕耘一百个来回,你也很难找到,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哪一块地方、哪一条河流、哪两边河岸,会有这么密集的美酒品牌。

一方水土酿一方酒,一方美酒养一方人。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山民成了产业工人。今天的赤水河岸已经看不到纤夫裸露着艰辛的脊背,而洋溢着美好生活的诗意。

重新打量赤水河,这条来自大山植被涵养的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清澈处一览无余,丰水期泥沙俱下,千回百转在群峰沟壑,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根植于土地的心脏。每一次水高水低,每一朵浪花,每一道涟漪,都携带着故事,关于生存、抗争、进步、审美、诗歌……

重要的是,在这条河面上,还流淌着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同赤水河岸密集的美酒品牌相似,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雄阔历史进程中,在同一条河流,在短暂的时间段里,四次穿梭,用时间换取空间,再用空间换取时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站在赤水河岸,聆听当年的故事,仿佛看见,在那个年代,指挥那场战争的领袖,用他那挥斥方遒的大手,把紧追不舍的敌人跳蚤般地抖到深山的皱褶里。在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科学的酿酒配方里,增加了红色故事这一味原料,酒的精神属性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酒中有诗。

曾听人说,酒这种东西,源于药用,我不清楚这种说法的依据,不知道有没有科学道理,但是我不排斥这种说法。把酒当药,既有生理需求的判断,也有精神需求的判断。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酒同情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可以说,酒是情感的表演舞台,也是情感的排练场。

三年前的秋天,在贵州省金沙县,朋友特意安排我们参观原料生产地,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红色的海洋,下午的阳光落在累累的高粱穗上,溢金流彩。那个场景,几乎把我惊呆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大的高粱地,在并不辽阔的云贵川的山谷里,就像万卷长诗铺排在蓝天白云的下面,二十万亩高粱二十万行诗句,多么壮观。这不是非洲的高粱,也不是中国东北的高粱,这是赤水河畔的特有的红樱子糯高粱,那是酿酒的最佳原料。

至今仍然记得,在密密匝匝高粱穗的簇拥下,在一块地埂上,著名作家高洪波感叹道,不要以为酒是无色的,那无色的液体里面,蕴含着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色彩,那是生命的颜色,是诗的颜色,只有诗人才能看得见。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金沙县的那片高粱地,浮现那个下午悬挂在头顶的阳光,浮现那些载歌载舞的高粱穗和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洪波兄站在田野间发表的感言。好像我也有点开窍了,对酒和诗有了新的认识。

去年夏天,在古蔺的一次文学活动中,我们参观了耸立在山谷里的巨大的储酒罐,听某企业讲解员介绍该厂历史、产品工艺、特色和生产流程,仿佛看见一粒高粱、一滴水在时空中相向而行,在赤水河畔相遇,在山谷的风雨中紧紧依偎,裂变出五颜六色的云、若隐若现的雾,最终成了一滴酒,然后是一瓶酒、一箱酒、一车酒、一河酒,越过长江、越过海洋,流向远方,流向世界。

那个引领我们参观的云南女孩,迈着自信的步伐,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推介她所在的企业。她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在这里,无论是人,还是酒,都在经历着深刻的蜕变。“能向世界展示河流之美,讲述一杯美酒背后凝聚的天地精华与世代匠心,这份工作带给我深深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我不仅仅是在工作,更是在参与一份重要文化的传承。”

这个孩子名叫李知栩。这次采风活动,我们还采访了该酒厂的制曲师、品酒师、质检师,在我们接触的人中,有这样自豪感和幸福感的何止李知栩,那些入厂不久的大学生,活跃在酒厂的各个岗位上,像辛勤的小蜜蜂。

后来知道,这家企业同中国文学关系密切,连续多年举办过文学奖、小说笔会、诗歌创作会,多次参与、支持中国作家协会的重大颁奖典礼。这么多年,可以说同中国文学并肩前行风雨同舟。

在笔会座谈会上,我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写作与酿酒有异曲同工之妙。酿酒的第一步是获取优质的原材料,写作同样需要作家深入生活、根朝下扎,从辽阔的生活中提炼鲜活的原料,进行艺术加工、加热,注入真情。一瓶好酒的诞生需要经过顺天应时、一丝不苟的酿造工序,需要经历光阴的淬炼。好的作品同样需要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构思打磨,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潜。我们用文字窖藏百态,用记忆发酵故事,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一杯美酒。

酒是无字的诗,诗是有字的酒。在赤水河,酒酿造了诗,诗锤炼了酒。酒里多了一味诗韵,诗里多了一道酒醇。

我们的生活,诗酒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