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去市集,赴人与图书的约会
来源:文汇报 |   2025年10月14日08:20

图书市集是人与图书,人与人相遇的最具活力的现场之一,在这里,我们拥抱生活,拥抱自然,拥抱阅读。本期邀请三家出版品牌的编辑为我们带来关于市集摆摊的那些事儿。

当一个出版品牌决定去摆摊儿

荆文翰

从2023年“千里走单骑”到河北涿州参加中图网的春季书市开始,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译林出版社方尖碑已经参加过将近二十场各种类型的图书市集:创意园区、文化空间、大学校园、图书仓库……每一次出摊儿都带给我们太多惊喜和感动。我们将参加市集和图书品牌的建设相结合,让摊位成为品牌最鲜活的广告位和最有温度的名片。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和行动之间,努力挖掘市集这一形式更深层次的价值。

如今的方尖碑可以说是一个热爱摆摊儿的出版品牌,我们会高度关注各类市集信息并积极参与。但在“主动选择”之前,我们与市集这种活动形式的缘分却始于一次意外的“被动参与”。

在2023年的时候,参加图书市集对出版机构来说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我们却一直因为客观原因无缘于此。方尖碑是个只有两位编辑的小团队,这种看起来要投入很多时间与精力的活动形式,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奢侈。但在那年初春,为了给朋友“救场”,也为了亲身体验这种日趋流行的活动,我们还是选择走出来,从此踏上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摆摊之路。

第一次参加市集,又是在一座从来没去过的城市,在出发前的最后一天把刚刚赶出来的物料塞进背包里的时候,我对将要面对什么、书能卖得怎么样几乎没有任何概念。从南京赶到中图网举办市集的涿州库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经过大半日的极限奔波后,在依然凛冽的晚风中一个人布展,方尖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摊位。

开市的第一天早上,熙熙攘攘的人很快就打消了全部疑虑,常常是一边嘴上在给几位读者介绍书,一边手上在给另外的读者结账、打包。两天下来,带的书几乎卖完,更重要的是,一个年轻的出版品牌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直面读者,发声也聆听。当交流有了温度,我们也开始看到市集中蕴藏的无限可能。

第一次参加市集的经历和收获让我们意识到,对于一个出版品牌来说,除了销售转化,市集在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的意义同样不容小觑。从编辑的视角出发,图书市集通常可以凝聚相当规模的垂类读者群体,而触达这类人群正是出版品牌的核心诉求之一。二者达成的高度契合,可以让图书市集成为出版品牌展示自己的绝佳窗口。

因此,在中图网的春季书市“首战”告捷后,我们开始密集地参加各类市集,无论是朗园、做书等已运作成熟的市集,还是各地一些新兴的市集。两年多下来,方尖碑的市集足迹遍布北京、杭州、南京、济南、苏州、桂林等地。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愈加重视物料的设计和摊位的展陈,突出品牌本身的辨识度,让越来越多读者有可能在线下见到我们。

在我看来,图书市集远不只是一个销售的场域,“展”的属性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可以在卖书的同时也输出内容。在2024年杭州大屋顶的“做书”市集上,我们以迷你快闪展的形式,将之前在南京朴阅书店首展的“神话与奇迹之地——《巴比伦城》主题书展”搬到了市集现场。好的视觉传达胜过千言万语,在更具开放性和活力的图书市集上,这样的视觉传达也往往会有更广的受众群体和表达空间。

自品牌成立以来,与读者共创的“出版UGC”模式为方尖碑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图书市集也为大家的双向奔赴提供了最好的舞台。从第一次开始,几乎每次市集,各地“分碑”的读者都会自发赶来帮忙,极大地缓解了我们人手不足的困境,让我们有底气一次次走出去。

每次在市集上,看到方尖碑社群里的读者们,以同样的热情和对图书内容的熟稔,如数家珍般地向其他读者推荐,都觉得无比感动:“你是这本书的编辑吗?”“不,我也是读者,这本书我看过……”相信这样的对话胜过任何广告语,这种来自读者发自内心的认同,也是方尖碑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骄傲。

一些定期、在固定地点举办的图书市集,也已经成为我们与新老读者一年一度的约会。今年三月,在朗园vintage的春季图书市集上,不止一位读者找过来,聊起去年在我们的摊位上买过哪些书,聊起他们感兴趣的书的出版进度,聊起我们未来的出版计划……甚至还有读者记得我们上一年摊位的位置。“这几本是今年新出的吧,我还没买,特意等着到市集来买。”书在市集上被带走,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因书产生的美好联结。在行业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市集上热情的读者无疑能给人以巨大的信心和希望。

从最基础的卖书到品牌宣传,再到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一直在探索图书市集的更多意义。随着参与次数越来越多,我们也开始发现市集之外的更多可能。在今年年初,我们推出了两个原创选题策划方案:实现品牌发展良性裂变的“方尖碑·X计划”和旨在发掘新人作者的“方尖碑计划”。更新的选题策划思路需要更灵活多元的组稿方式,几次机缘巧合下来,我们发现除了登门拜访作者、参加版权书展外,在市集摊位上一样可以谈选题。

与参加市集这件事本身一样,在市集上谈选题也是偶然行为。今年四月,在济南阡陌书店策划的“缪斯图书市集”上,与隔壁摊位小伙伴的闲聊,无意间开启了“方尖碑·山海”系列,目前首批两个选题已经立项,让我们起步于世界史的选题方向,在通过“方尖碑·在故宫”拓展到考古文博领域之后,又进一步触及中国史。一个月后,在苏州古物轩书店组织的春韵书集期间,听策展人讲解关于打字机的展览后,我们开始共同探讨,从物质文化史视角“以展成书”的可能……图书市集上从不缺少有意思的人和有意思的事,这些其实都可以成为一本本有意思的书。

在九月的一个周末,我去了地坛书市,随处可见的书摊,坐在路边、树荫下看书、聊天的人,还是第一次在图书市集中看到了烟火气。这次身份从摊主变成了观众,闲逛间偶然瞥见,一对夫妻拎着一袋书,最上面放着自己责编的《1914》,好奇他们是在哪个摊位买的就问了下,顺口说了句“我是这本书的编辑”,他们面露惊喜地竖起了大拇指。比起数据、流量、技术、资本,我依然愿意相信,真实的人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底气和最真实的可能性。能遇见这样的人,也许正是图书市集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译林出版社新知文化出版中心主管)

在自然中拥抱阅读

叶梦瑶

虽然每次结束一场市集活动我都会说:“好累啊!今年不参加了。”但是下一次市集机会来临,我又会兴奋地期待与读者朋友们面对面分享一本好书的时刻。

我去年一共参加了六场市集,四场在室内,两场是室外的免费市集。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1月在桂林参加的“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市集第二天我还发朋友圈说:“桂林的文化氛围太好咯!是值得热血点播一首数码宝贝的程度。”从活动场所到遇见的读者,跟以往都太不一样了。

桂林的这场市集被安排在漓江沿岸的滨江路,可以欣赏波光粼粼的漓江,也可以步行前往有名的象鼻山。市集的人流量非常大,并且晚上人更多,因为附近居民会在晚饭后沿着漓江散步,顺便逛逛市集,买买书。

或许是桂林的宜居,大家对自然的感受更真切?又或是在风景中更能共鸣关于自然的文字?当给读者介绍《三行集》时,我说:“这本诗集的缘起是张新颖老师的朋友送给他一本小册子,但是本子很小,一页只能写三四行,于是张老师开始写这样的三行诗。我读这些诗的时候好像跟他一起经历了四季的变换,也进入凉爽的夏日晚间,看向自然,听到自然的声音。”拿起这本书的读者在翻了几页之后,几乎都会马上理解这本书的好。也是考虑到了“自然”这一点,我们带了更多“艺文志·诗”“艺文志·生活”“艺文志·小说”“艺文志·心声”系列的图书。

很多读者会好奇图书背后的故事,我也很喜欢分享。比如《离岸的花园》,诗人迪亚娜·贝列西有一段十分深刻的记忆,小时候的一个清晨,妈妈把她叫醒,带她到屋后,说“我想让你看看春天是什么模样”,而在漓江边上,周围的绿色和新鲜的空气似乎让这个故事的魔力也增强了。听了这个故事,读者朋友们马上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会把“花园”作为自己的重要意象之一,也能更多感受诗中不同形态的爱。

不少读者翻了诗歌目录之后还会好奇地问我:“为什么里面有一首诗叫《读一首李清照》?”于是,我会分享诗人的又一个故事:贝列西从小就非常想来中国,也在成长过程中读了很多翻译成西语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而直到她77岁才因为这本诗集第一次来到中国。这本诗集收录了她自己非常喜爱、想让中国读者读到的50首诗歌,她曾经阅读翻译成西语的李清照、老子,并写成她自己的西语诗篇,而现在《读一首李清照》《无言之教》又从西语被翻译成中文,返回中文世界。这好像是一个圆满地连接了中国与阿根廷的诗歌故事,有一位读者说这个故事让她感动得起鸡皮疙瘩。

另一些读者则在选书的过程中回应了图书本身的缘分。比如一对朋友来买书,分别选中了相隔两个月出版的《迟湖》和《走仔》,而两位作者是曾经的师生,现在也是在同一个学校工作的同事;还有一位阿姨给朋友的女儿买了《在中间》,寄托自己的美好祝福。

这样的插曲还有很多。比如有不少读者朋友每天都会来逛一逛。有一位年轻读者第一天来到摊位,对文艺社的图书如数家珍;第二天购买了《迟湖》,说回去调研了一下觉得这本新书不错;第三天则反馈已经看了一些,觉得确实好;还有一对行动不太方便的叔叔阿姨每天晚上都会来集市挑选图书。

我也在市集见到了更多年长的读者,大部分是很松弛地来饭后散步,然后巧遇市集。一位阿姨看到《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的书名就红了眼眶;另一位阿姨边用手机打牌边迅速下单购买了《墓志铭图书馆》;一位老爷爷一本本认真翻阅最后带走了《走仔》……另一个令人瞩目的情况是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逛,小朋友们不吵不闹,像在图书馆或是书店,安安静静地翻阅图书,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我记得有个小男孩翻了所有的诗集,最后带走了《山中》。桂林这场市集的优点还在于人流量虽然特别大,但不至于拥挤,所以读者可以慢慢安心翻阅选书。

一个巧合是,桂林也是我特别喜欢的综艺《新西游记》第三季的拍摄地,所以我还带了节目的吉祥物“神妙汉”跟我一起摆摊。集市上,有一些读者朋友认出了它并开心地合影,让我也感染了这份快乐。

借着这篇回忆桂林市集的文章,我又想了想为什么那一次摆摊让我印象如此深刻?大概还是因为美丽的自然,但是这还得仰仗好天气。11月的上海已经很冷了,但是在桂林那几天还能穿短袖,而且是大晴天,市集结束的第二天才开始降温。之前也有一些户外市集的经历,不过不太巧的是,遇到了下雨甚至暴雨的情况,户外的市集活动很需要一些“刚刚好”的因素。

而对我来说,“刚刚好”的是去桂林摆摊之前的一段日子里我也有一些低落,而去市集,跟读者朋友们分享书的故事,看到读者眼里兴奋的光,看到他们对书的喜爱与理解,还有认真挑选的模样……我被治愈了,也重新唤起自己为什么要做编辑这份工作的初心。

从桂林回到上海的晚上我又发了一次朋友圈,写道:“像通关了十二个神庙,从女神像获得两颗心和一段精力值,或许可以再次说,我想在这行唱很久很久。去感受起伏,去享受一件件小手工。”

桂林那一场市集珍贵的地方或许在于,它让我在低落迷茫的时候,再次看见书的力量——它让我们彼此识别、彼此理解,为共鸣而击掌而欢呼雀跃。而人们在漓江边散步、兴之所至地翻开一本书,像是可以珍藏在我记忆里的珍贵切片,我们可以在日常中拥抱自然、拥抱文字。图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被晚风吹拂、被月光照亮。

(作者系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编辑)

逛一次市集,充一次电

秦念

在重庆书博会,准备的1000份藏书票一开展就被读者拖着行李箱一扫而空;在上海书展,业界爆款文创“卡夫卡刺绣托特包”在此诞生;在北京做书市集,参加“2024年100位编辑的年度之书”展,编辑们分享着做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趣事;在桂林滨江路市集,第一次作为摊主组织参展,摊位前面的地垫都被蜂拥而至的读者踩烂……

自2019年入行以来,参加的展会市集有大有小,有热闹也有萧条,有堪堪回本甚至不赚钱的,也有卖到来不及补货的,有作为主办方参与组织的,有作为摊主参加的,还有作为普通读者去买买买的……具体而言,北京国际书展、上海书展、书博会,“做书”图书市集、桂林滨江路“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到刚刚结束的“我与地坛”北京书市,还有偶尔闪现的各类电影节、艺术节市集……不知不觉,我也在市集中扮演了多个角色。对我来说,每次参加市集都是一种“充电”。

作为读者参加的第一个市集已经记不清了,但第一次作为摊主参加的市集,是在桂林的同程旅行飞儿萌造梦市集,也是从这个市集开始,我解锁了编辑的多种身份。

当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负责本次市集的阿甘同学,收到了她的摆摊邀约。我跟领导汇报确认之后,立刻开始了摆摊的筹备工作。确定摊位主题、联系摊位设计、落地物料搭建、筹备宣传方案、联系书房的同事备货运货等等。在最终的呈现里,我们的设计师李琴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方案,我们的摊位以“带上书去看世界吧”为主题,精品图书和精美文创展陈有序,设有专属的旅行书单打卡区、明信片交换信箱,还为大家准备了市集专属的猫猫印章。那一次,我们的摊位也成为了社里首个盈利超过预期的市集摊位。

而作为营销编辑,全国性的大型展会、市集是每年的“必修课”。从被誉为“全国三大图书盛会”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到书展门票基本上每年都销售一空的上海书展,再到法兰克福书展、吉隆坡书展等国际书展,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

印象中展会和市集总会发生很多趣事。如第一次参加吉隆坡书展,我们发现当地很多人都在看中国的电视剧和网络小说;又如上海书展永远都是最火爆的,去年我们准备的书展印章竟被热情的读者盖烂了两套,今年甚至收到了数百份志愿者申请,大家都想和我们一起度过这段忙碌的时光;而今年的书博会从济南来到了重庆,我们也特意将新书《茶馆》放在这里首发,因为优惠券过于给力,现场掀起了图书“零元购”的热潮,我们几乎把手上能送的券都用来帮读者凑单了;此外,在展会期间的同行小聚,编辑们最后总能聚成一大堆,在热热闹闹的聚(吐)餐(槽)里消解连轴值班的疲惫。

市集就像一个流动的社交场,是与老朋友叙旧的场所,也是认识新朋友的集结地。我们不断地来来往往,从一个场地流动到另一个场地,最后发现,还是开始的那拨人。在这里认识的朋友,就像一本书一样,不一定会常常翻开,但一定会常常想起,即使大家一年只见一面,也不会感到陌生。

后来,我们社开始筹备“山水阅读”品牌活动,筹备“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由同事茹画负责统筹项目,我们则协助项目开展。在金秋十月的桂林,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店主理人、出版品牌负责人、出版社营销编辑,还有非遗手艺人齐聚在“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漓江之畔,象鼻山旁,人山人海。不少书店人跟我们反馈这是参加过最棒的市集。备货前两天就卖空了,以至于要紧急补货;天气太好了,在漓江边一边吃火锅一边卖书;来旅游的外国友人发现居然有中国的出版社在出卡夫卡的书,做卡夫卡的文创,高兴地买走了绣着卡夫卡金句的帆布包;三个i人男编辑在江边大跳《APT》……小伙伴说,自此之后他成了“精神桂林人”,不遗余力地向每一个同行安利这个让人难忘的市集。值班之余,我还是各大市集的“自来水”,客串小红书达人给大家整理市集打卡攻略和省钱小妙招。

作为读者逛市集又是另一种感受。一方面是能单纯享受逛市集这件事,另一方面,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又会忍不住拍拍拍、买买买。也会有人问,网上的书那么便宜,为什么还要在线下的市集买书呢?那大概是因为,线下市集有线上没有的鲜活气息。

遇到一本很喜欢的书,买下一份心仪的文创,逛到一个很喜欢的展,跟喜欢的品牌编辑、作者、摊主成为朋友甚至有机会共事,跟各种各样的人和书相遇,碰撞出有趣的火花,我想,这就是线下市集的意义吧。

在济南参加书博会的时候,逛到当地的不贵书店,里面贴着这样一句话: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开书店?为了赚钱。

有意思的是,在今年一月份的“2024年100位编辑的年度之书”展览上也写着这么一句话:出版是为了继续出版,但要有钱。

对我们来说,参加市集当然也一样。不挣钱怎么能覆盖差旅费、交通费、书的折损费?但据我所知,在大部分市集摆摊,都是不赚钱的,或者说赚得并不多(笑)。那么,为什么市集摆摊并不赚钱,大家还带着书一直出现在市集呢?我觉得做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跟读者相遇。当遇到一位说着“我一直很喜欢你们家的书”的读者,当一位读者从我们手中买走一本老书,或者爱上一本从未读过的新书,那个瞬间,不管是作为编辑还是营销编辑,都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对于刚入行的我来说,市集很热闹,而我怯生生地观察着与它相关的一切;而对现在这个进入出版行业第六年的我来说,市集早已不单纯是一个卖书的场所,它是职业成长的课堂,是结交朋友的平台,更是感受行业温度的窗口。每一次逛市集,既是职业上的充电——能了解大家最近在做的与出版相关的有趣的一切,也是精神上的充电——买一本喜欢的书、拍下一个喜欢的角落、认识一些有趣的人。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带着好书和文创奔赴一场又一场市集,期待着更多人与书的相遇。或许会遇到更多的火爆场景,也可能会经历冷清时刻,但我知道,只要还有读者在书架前驻足,还有同行在为好书坚守,这些散落各地的市集就永远不会落幕,而我们与书、与读者的故事,也会在一次次相遇中,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营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