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学》2025年第9期|王威廉:悲歌与情书:从时代进入历史的陶渊明
编者按
《悲歌与情书:从时代进入历史的陶渊明》作者以质朴生动的笔触,再现历史上陶渊明深沉、博大的诗人心怀,深入探寻了他深邃质朴的经典诗作何以给人辽远、豁达与安静的力量,以当下视角,再次走近这位伟大且独特的诗人。
悲歌与情书:从时代进入历史的陶渊明
//王威廉
1
时光匆匆流逝,陶渊明感到身体在逐渐衰老。
他手中握着一杯清茶,望着远处的青山绿水,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慨。田园生活虽然简单,他却从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满足,这是他此前也没想到的。因此,他决定为自己写一篇小传,用文字简单刻画下自己的一生和内心的思考。
他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五柳先生传”几个字。
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源自他居所旁的五棵柳树。这些柳树不仅是他居住环境的一部分,更是他的精神寄托。正如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所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个别号,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也反映了他隐逸生活的态度和对简单自然之美的欣赏。
接着,他继续写:“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描述着自己的性格,安静话少,不喜欢名利,只爱读书,但不钻牛角尖。
我们对这句话时常有误解,总提“好读书,不求甚解”,好像陶渊明读书只是随便翻阅着玩儿,其实并不是,那只是陶渊明的戏谑之言。我们千万不能漏了后半句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就是读懂的时刻,理解透彻了,就会带来极大的心灵愉悦,从而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陶渊明停下笔,望向窗外的田野,眼前浮现出自己在官场的经历和回归田园的决定,他再一次对自己拥有诗酒相随的人生感到满足。
他自嘲地写道:“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笑了笑,想起那些与朋友饮酒的时光,虽然家境贫寒,但朋友们总是设法招待他,他也乐于与朋友们共醉。
他抬头看看自己的房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他的茅屋简陋,不能遮挡风雨,衣衫破旧,食不果腹,但他依然安然自得。这种对生活的态度,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陶渊明写下最后一段的“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是画龙点睛的一段,具有令人动容的力量。他喜欢写文章,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愉悦自己,表达自己的志向。他已经超越了得失的束缚,坦然用这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就是陶渊明的魅力:他回归田园,却从未放弃过心中的志向与理想;他写诗作文,却不求名声,毫无得失之心。
写完《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放下笔,长舒一口气。窗外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轻盈和煦,他感到无比平静和满足。
陶渊明喜好读书,而且喜读杂书,他不是为了功利目的去阅读,完全是为了兴趣。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都是读杂书。读专业书,让人成为某方面的专才,那只是人获得的一种工具身份;而读杂书,才能恢复人的精神完整性。
陶渊明在田间劳作完毕,带着满身的泥土和汗水,回到他的茅屋。很多时候,他顾不上吃饭,就在简朴的书桌上点起灯,打开那本已经翻旧的《山海经》,津津有味地看起来。随着书页的翻动,他觉得自己也随着那些奇异的神话故事穿越了时空的界限,遨游在无限的宇宙之中。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他在《山海经》以及其他书籍中看到了宇宙的无限与神奇。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每当他从书中领悟到一些真谛,那份喜悦便超越了一切物质的享受。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他轻声吟诵着自己所作的诗句,这不仅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生哲学的体现。在耕作与读书之间,陶渊明找到了生活的平衡,也找到了通往智慧之路的钥匙。
陶渊明一句激励万千学子的至理名言:“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不仅展示了陶渊明对学习方法的理解,也传达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勤奋和坚持是通往知识和智慧的必经之路。
陶渊明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从此,“五柳先生”这个别号,也成了广览博取、好学不倦的人格象征。
2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午后,他坐在简陋却充满书香的草堂中,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书页上。
陶渊明刚刚读完董仲舒与司马迁两位先贤对士人命运的深刻感慨,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惆怅与共鸣。(士人,古时主要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陶渊明闭上眼睛,化身为一位旁观者,看到在非常遥远的上古时期,那时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崇尚诚信,抱朴守静是君子们的共同追求。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真风渐逝,虚伪与贪婪如同野草般蔓延开来。街巷间,廉洁退让的节操被遗忘;市朝中,人们竞相追逐名利,欲望之心愈发炽热。
在这混沌的世道中,士人们心怀正义,志在匡时济世,却往往被时代所埋没。有的如美玉深藏,默默无闻;有的洁身自好,清操自守。但最终,他们都终生劳碌而不得志。其悲其苦,令人动容。
陶渊明感叹道:“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士人们那种“立言难行,知音难遇”的悲哀。即便他们“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也往往因为“雷同毁异,物恶其上”而遭受不公。
他仿佛能看到屈原在汨罗江畔的孤独身影,听到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的叹息。这些士人的命运,如同他自己内心的写照,让他不禁感慨:“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那些士人们在百年人生中奋力挣扎,他们立行艰难,却往往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与赏识。这份孤独与无奈,正是古人之所以奋笔疾书、慷慨陈词的原因所在。
即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仍有一些士人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他们“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却依然“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陶渊明看到了那些跟自己做出同样选择的士人:或是逃禄归耕,与山川为伴;或是甘于贫贱,辞却荣华。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的高尚情操。
这些士人推诚以待,不求虚名,只愿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活出真我。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那些坚守正道的士人往往遭到诽谤与猜忌,他们的忠诚与才华被埋没于世俗的尘埃之中。
陶渊明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与挣扎,也看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与信念。最终,陶渊明将这一切化作了一篇情深意切、痛彻心扉的悲歌——《感士不遇赋》。
《感士不遇赋》是陶渊明辞赋作品中的佳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既体现了儒家的固穷守善的节操,又融入了道家的委运自然的情怀。全赋情感真挚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陶渊明对士人命运的深切同情与对自身遭遇的无奈感慨。他的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饰,却能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与内容,也为后世士人提供了抒发情感、反思命运的范本。
陶渊明通过这篇赋作,也表达了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与追求。他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信、正直、善良与智慧都是人类社会中颠扑不破的高贵价值。
而陶渊明自己,也在这篇赋作中再次确证了自己心灵的慰藉与归宿。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士人命运多舛,有才难展,这与《感士不遇赋》中所揭露的社会现实高度契合。
他归隐田园,与清风明月为伴,宁肯固穷守节,也不愿为了虚幻的名利而委屈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士人的高贵品质。
陶渊明虽然同情士人的不遇、批判社会的不公,但他并没有在田园生活中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成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农夫。他的那颗心依然关注着时代的变迁,关心着人们的疾苦。
他胸中积蓄着对时代的关爱之情,但他不愿意直接表露出来。
终于,陶渊明写出了一封华丽万丈的“情书”——《闲情赋》。
在这里需要稍微提及一下中国古典文学的小常识:《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两个关键节点,它们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口头传唱向书面文学的转变,并为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屈原是楚辞创作的代表诗人,他的《离骚》《九歌》等,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尤其是屈原巧妙地将爱情与政治隐喻交织,用“香草美人”象征忠良之臣,以“臭禽恶物”暗指奸佞小人,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象征体系。比如在《离骚》中,屈原以一位被遗弃的美丽女子自比,通过她对楚怀王的深爱和因宫廷阴谋而遭受的背叛,隐喻了自己在楚国政治环境中的遭遇。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楚国政治环境腐败的深刻批判。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成为诗人表达政治讽喻的基本模式。爱情与时代政治的隐喻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也深刻地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
陶渊明在他的《闲情赋》中同样运用了爱情隐喻来表达政治理想。他在序言中写道:“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意思是这种抒情文章起初放纵思绪,但最终都归于平和正直。这样的写作可以抑制那些放纵的邪念,相信也有助于劝谏时弊。陶渊明强调了自己对这种文学传统的继承。
在赋中,陶渊明对佳人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实际上是对其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的寄寓。赋中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满,反映了陶渊明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悟。
陶渊明总是很谦虚,他说他写这篇赋是受到了张衡的《定情赋》和蔡邕的《静情赋》的启发。就像他在《感士不遇赋》的序言里提到了董仲舒与司马迁。他写道:“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就是说:“我在田园生活中有很多闲暇,也提起笔来尝试写作;虽然我的文采不足,但希望不会违背前人写作的初衷。”
陶渊明的这种自谦,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敬畏之心。
在《闲情赋》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位绝世美人,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她的美貌足以倾国倾城,更加希望她具有美德,被人们广泛传颂。
陶渊明在赋中展开了浪漫的抒情,这些诗句,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如此细腻而动人,丝毫不逊色于任何情书。
接着,“我”便以一种无奈的口吻,道出了愿望的无法实现和内心的痛苦。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情感的漩涡,感受到了“我”的挣扎与无助。
赋中的“她”,似真似幻,既是一个具体的人,又是一种理想化的象征,但无论如何,她的缺席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孤独和失落。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也让读者对“我”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同情与理解。
随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我”的情绪也愈发沉重。风中的落叶、凄惨的归鸟、北风中的星光,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冷峻而又壮美的夜景,折射出“我”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赋的结尾,通过对夜晚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梦想的执着。无论是“心神不宁”的焦虑,还是“行云”和“波浪”的寄托,都显示了“我”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试图超越现实束缚的努力。
《闲情赋》的情感真挚而又复杂多变。
陶渊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刻画了一个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的灵魂,以及这个灵魂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迷茫和坚持。陶渊明以其生动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他在赋中所描述的对爱情追求的艰难险阻,正如美好的愿景在现实政治环境中屡屡受挫。
此外,这篇诗赋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在文学才情上的多面性。
在他的时代,辞章的华丽是文章的最高标准,所以陶渊明在世时,他很多简单质朴的诗文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但通过《闲情赋》,我们发现陶渊明不是不能写华丽的辞章,只是他不愿迎合而已。他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带着强烈的自主性。正是这种关切时代却又超越时代的写作,才让他的诗文历经千年而依然富有活力。
3
陶渊明心怀对理想生活的无尽向往,却深谙战乱给民众带来的巨大苦难。即便他身在田园,他的心依旧牵挂着世间的纷扰。
一个秋日的黄昏,他在外散步。四周是金黄的稻田,远处山峦被淡淡的雾气笼罩,一片宁静祥和。但在这宁静之中,陶渊明的内心却难以平静,他想到了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想到了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抱负。
“如果世间真有一处安宁之地,没有战乱,没有纷争,人人都能和睦相处,该多好啊。”他喃喃自语。
这时,他碰见了邻家的老者,他们站在稻田边上闲聊了起来。老人说起了一件陈年往事,他的一个亲人为了躲避战乱,钻进了南边的桃源山深处,再也没有回来,至今生死未卜。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陶渊明的心弦。
回到家后,他开始构思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与现世完全不同的平静国度。他研墨提笔,将想象中的虚构世界描绘成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他以一个捕鱼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开篇,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神秘而遥远的世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林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梦幻般的桃花林中。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随着故事的推进,捕鱼人穿过桃花林,发现了隐藏在山中的小口。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巧妙地运用了空间的转换,将读者的视角从狭窄的山洞带入了一个开阔的世外桃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这里,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战争和贫困,没有压迫和不公。“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让人感受到了那份质朴与和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个世界里,无论男女老少,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彼此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当捕鱼人出现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时,村民们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外来的人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村民们讲述了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带领家人和乡亲们来到这个隐秘的地方,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村民们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汉朝已经灭亡,更不用提魏晋了。捕鱼人向他们讲述了外面世界的变化,村民们听后都感到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村民们热情地邀请捕鱼人到自己家中做客,用丰盛的酒食款待他。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在离开之前,村民们叮嘱捕鱼人,不要把这里的事情告诉外面的世界。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捕鱼人离开了桃花源,沿途做了标记,希望能够再次找到这个地方。很显然,这个捕鱼人已经背叛了自己答应保密的许诺。他找到当地的太守,向他描述了桃花源的奇遇。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派人跟随捕鱼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最终却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那个神秘的地方。
南阳的刘子骥,一个高尚的士人,听说了桃花源的故事,也希望能够前往探寻。然而,他还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就病逝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陶渊明写完《桃花源记》,已经是深夜时分,在幽暗的灯光中他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个美丽而淳朴的世外桃源,他怀着美好的想象,安然睡去。
《桃花源记》不仅表达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传递了他对人类社会理想的追求和信念。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苦难和不公,但他仍然怀揣着对理想生活的憧憬,用心灵去探寻一种历史的可能性。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也是对人性光辉的赞颂,更是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这个故事历经千年,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和谐、自由和平等的生活。
很多人不清楚,在这篇散文后边,其实还附有一首古体诗,陶渊明以诗的方式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这首诗是陶渊明对桃花源的直接歌颂:秦朝的暴政破坏了社会秩序,许多贤者选择逃离这个混乱的时代,正如古代的黄、绮两位隐士隐居在商山。黄是夏黄公,绮是绮里季,他俩是秦末汉初四位著名隐士中的两位,他们与东园公、甪里先生一同被称为“商山四皓”。这些隐士因不满秦朝的暴政,选择隐居于商山,避开乱世,四人都年过八十,须眉皓白,衣冠楚楚,因而获得“四皓”的称号。
那些追求宁静生活的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他们曾经的足迹逐渐被时间抹去,通往他们居住地的道路也变得杂草丛生,难以辨认。
在桃花源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人们相互召唤,一起耕种,享受着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桑树和竹子为他们提供了凉爽的遮蔽,庄稼按照季节的变化而种植。春天,他们养蚕并收获蚕丝;秋天,谷物成熟,却无需缴纳繁重的税赋。
荒草覆盖的小路连接着村庄,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村民们依旧遵循着古老的祭祀仪式,穿着传统样式的衣裳。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唱歌,老人们欢聚一堂,享受着天伦之乐。自然界的草木生长和凋零,告诉他们季节的更替。尽管没有详细的日历记录,但他们依然能感受到四季的循环。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满足和快乐,他们不需要过多地运用脑力去应对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简单和美好。
桃花源这个奇迹般的地方,隐藏了五百年,直到有一天突然被外人发现。这里的人们虽然生活俭朴,但他们的淳朴与外界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很快又回归了它的隐秘状态。
陶渊明在结尾处开始了猛烈的抒情:“那些四处游历的方士,你们根本无法揣测尘世之外的事。我愿踩着清风,高飞去寻找我的知己。”
陶渊明以诗歌的方式,再一次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并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强烈向往。
桃花源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理想国和乌托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的社会形态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之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理想国。他构想了一个社会,其中每个人都根据其天赋和能力被分配特定的角色和任务,以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与正义。
到了16世纪,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托马斯·莫尔在小说《乌托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在莫尔的笔下,乌托邦是一个理性、和谐、平等的社会,居民们共享财产,没有贫富差距,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获得相应的资源。
《桃花源记》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跟《理想国》《乌托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是人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形态的追求和期待。
《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的大同思想和道家的自然无为理念。
桃花源,是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的缩影。在这里,如《礼记》所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能为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桃花源的生活也体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理念。村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四季的更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而是满足于简单的生活,享受自然赋予的一切。
桃花源跟乌托邦、理想国一样,既有其理想化的一面,也有其启发性的作用。通过平衡理想与现实,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从而让社会更加美好。因此,《桃花源记》在今天依然值得仔细品味与反复阐述。
尤其是将《桃花源记》与刚刚提及的那些西方经典乌托邦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虽然有表面上的相似,但在本质上还是不同的。西方经典乌托邦作品中的理念若直接在其同时代的社会中应用,有着时代的局限性。而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记》是诗化的写意图景,而且他告诉世人,桃花源的存在是偶然的,进入其中的路径也是偶然发现的,当渔人离开后,进入的路径再也无法找到,也就是说,理想社会不仅是脆弱的,而且还是需要隐匿的,是不可复制的。
陶渊明暗示人们,尽管桃花源是美好的理想,但并非要人们真的去实现它。
因此,桃花源更是一个由诗学与美学结合而成的虚构空间。这是一个审美空间,因此永远也不会过时。正如“桃花源”三个汉字所显示的那样,“桃花”是鲜活生命的隐喻,而“源”是诗与美的生生不息的源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任何一个社会空间,都得朝着“桃花源”所指涉的隐喻与源头去发展与完善。
4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俭朴而充实,他用双手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但他在学习方面并没有“躺平”,而是保持着好学不倦、勤于笔耕的积极状态。他的隐居,已不仅是对纷乱现实的逃避,更是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完成。
当然,他在精神人格上的自我完成,不是要当只管好自己的“自了汉”,而是要直面时代困境,从自我走向大我。
他对那些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士人,满怀同情,觉得自己跟他们同病相怜,是他们中的一员。因此,他要为他们筑起一座无形的纪念碑。他不仅要表达对士人的悲悯,还要批判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他说出了打动无数士人的话——“官位和礼服不是光荣的象征,破旧的长袍也不是耻辱的代名词。”
在这曲悲歌之后,他又写出一封情书,写尽了那种对时代深怀的关切却又抱有美好又遥远的理想的哀伤。
陶渊明的作品,从个人、时代到历史,体现了一个大诗人开阔的精神视野和不朽的思想深度。
【作者简介:王威廉,出版小说《魂器》《你的目光》《野未来》等,文论随笔集《小说家的声音》《无法游牧的悲伤》等,并有多部在海外出版。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金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儿童文学奖科幻奖、意大利弗朗切斯科·贾姆皮特里国际文学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