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2025年第9期|王兆胜:太极人生(节选)

王兆胜,山东蓬莱人,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副总编辑,现为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出版专著十八部,在《文学评论》等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散文集有《天地人心》《情之一字》等。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当代作家评论奖等。
太极人生(节选)
王兆胜
对我的人生来说,最受用的恐怕离不开太极。最初,太极于我是外化的,是一招一式,是一些套路;后来,它慢慢内化于心,变成了精、气、神。现在,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太极的滋养,这是生命意义的改变与呈现。太极让我的人生为之一变,而且能不断地发生变化,由内而外让我感到一种生命的喜悦。
一 自习太极拳
可能是受爷爷影响,我自小到大都对武术充满好奇与强烈的热望。
爷爷去世时,我只有几岁,对他的印象不深,只朦朦胧胧地记得一个高大的形象。据村里人说,爷爷人高马大,虎背熊腰,一米九几的大个子,双目如炬,便捷如猿,是真正拜过师学过艺的武林高手。可惜,我不知道他练的是哪家拳,属于什么门派。父亲说,爷爷从不显露武功,也不让儿女学武,不知道为什么。我手上有一张爷爷与奶奶的照片,他那头戴皮帽、眼睛闪亮、双手按膝、正襟危坐、扎着裹腿的高大身躯,说明传言可能不虚。
在丰富多彩的武学中,我平时样样都喜欢看,主要是大成拳、硬功、形意拳、泰拳、谭家腿、通背拳、截拳道、咏春拳,还有拳击、跆拳道,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太极拳。在繁忙工作之余,我总爱看各种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短视频,津津有味地欣赏武林风采,这是人生中难得的美好享受。年轻时看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李小龙的武术电影也让我振奋不已;谭家腿、通背拳、张三丰的太极拳及咏春拳的巧妙、速度、力道、内功,都让我叹为观止,并从中受益良多。慢慢地,我也开始模仿,学一些简单套路。
“弹腿”有十路的技术歌,可见腿在武术中的妙用。其歌曰:“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三路劈砸倒拽犁,四路撑滑步要偏,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七路盖抹七星式,八路碰锁跺转环,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这简直是关于踢腿的艺术表达。北京大兴有一位通背拳高人,他年纪轻轻,出手又快又狠,还对养鸽子情有独钟。开始,我困惑不解,这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怎能集于一身?后来,看到鸽子闪电般扇动的翅膀,再结合通背拳的出手速度,我恍然大悟:原来,通背拳与鸽子的翅膀都有神奇的速度,温柔的鸽子也隐含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力与美。
太极,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精华,与道家、儒家、禅宗等都有密切的关联。历朝历代有不少人都深受其影响,像周敦颐、张载、朱熹、陆九渊、王夫之等对太极都很有研究。不过,最直观显示太极思想的还是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都各有特色。
我没有拜过太极拳名师,只是喜欢看,在欣赏太极理论时,往往沉溺于观瞻各式太极拳的表演、比赛、电影。偶尔,我也会照样画葫芦比画几下,慢慢体会其理,练习自己理解与会心的“太极拳”。因为是野路子,在自娱中有一种随心所欲的自我表达,所以也就不受拳理和拳法的限制。我之所以不按任何一家的套路练习太极拳,是因为我主要是为了健身养心,再无其他目的和野心。每次练习,我都力求有点变化和心得,最好是隔一段时间就有一点点进境。有时,打一套太极拳下来,能感到周身气血通畅,中气十足,目光清明,眼前明朗,可谓其乐无穷。
一次,我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在打太极拳,有意外惊喜。与各式的太极拳不同,他主要是蹲着打拳,偶尔会立起身踢几下腿,然后再蹲下来继续行拳。这需要深厚的功力,也让我眼前一亮。我的太极拳主要是在掌握一些基本动作、原理的基础上,将其他拳法融入其间,也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我和对人生、生命的某些理解与参悟。
严格说来,我还是一个太极拳的门外汉,不要说与太极宗师比,就是在一般的太极拳手眼中也是技不如人。不过,我注重从太极拳里体会千变万化,用它来不断调适自己的身心,也注意体会其间的中国文化精神、人生哲学、人类智慧,并希望用它来指导和化解我的人生。以我的理解和体会,太极拳是我人生的一把钥匙,它常常能打开我的心结,让我有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美好感受。
二 减压卸力法
如今,人们的压力很大,不少人像被装在套子里,又如背负着重担在艰难地前行,还有人因为生活的不快而抑郁,没有多少幸福感可言。原来,我的人生也是这样,仿佛是在地下暗道里穿行,有时像被夹缝夹住了一般,胸口犹如被石头堵压得透不过气来。自从喜欢上了太极,我的身体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心中也开始有了温煦的阳光,眼睛也比以前更明亮。
我的工作压力不可想象。除了办刊办报,还有行政工作,我仿佛成了一个陀螺,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抽打。加之,住家离单位很远,每天只上下班的路途就要用去近三个小时,值班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开始,每天很晚下班,总感到精疲力竭,从心底提一口气上来都难。有一天,我突然顿悟,从太极中受启发,理解了平衡、张弛、借力等方法,于是身心压力开始慢慢得到缓解。这是打了多年的太极拳也没有过的,仿佛长期以来太极与我的人生都没有直接关系,而一旦将太极与人生相联系,马上就变得通达起来。比如,我认识到,身心平衡至为重要,某种程度上说,只要心不累,身体再累也往往不易伤人。因此,一个懂得太极道理的人要明白“身累心闲”之理,更何况练拳时,身与心要完全处在平衡放松状态,只有发力之时才会凝心聚力,一击而中。同理,太极拳是关于前后、左右、内外、方圆、阴阳之变化的,有时更需要借力打力,缠绕变动,以化解自我的拘囿。如此,烦累就会在“放松”中、特别是在“心有余裕”中实现有效的转换。
还有理解得与失的关系问题。世俗眼光总以为,一个人付出得越多,就越吃亏,所以慵懒、躺平、使奸、耍滑等层出不穷。然而,在太极的世界,力量是在变化中的,还常会发生转化,就如左撇子的左手往往比右手更有力,反过来擅长用右手的人自是右手比左手有力。因为左右手在付出力量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补偿的反作用力,这就是所谓的“失中有得”。理解了这一点,无论工作如何繁忙,我都能从容面对、愉快接受,并以“失中有得”的理念看待自己的辛勤付出。这样,身心的不平、焦虑、压力就会自动解除,至少会变得轻松起来。一个人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前几年,单位分来一位博士后,他的学业与人品都相当出众,但一直难以实现角色转换,于是,压力巨大,夜里失眠,心情变得很糟。他向我诉苦和请教,我就是用太极功夫帮他转换。我说:“从自由自在的学校生活,到‘亚历山大’的单位工作,必须实现角色转换,还要获得人生智慧。”当时,他以迷茫不解的眼神看着我,于是我进一步说,“你的累,既是身累,更是心累,还有是缺乏内在的工作动能。”我接着解释,“当你有了内动力,心就不累了,身体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年轻博士后还不太懂,我进一步说,“内在动能是什么呢?就是你父母看你的眼神,有了这种眼神,你的心就会有所依归。心中安定,心就会明亮,身心自然就放松并快乐起来,然后获得巨大的力量。”他是农民之子,父母年迈,身体不好,读到博士后,可谓倾其家中所有,听起来就是个励志求学的故事。听完我的讲解,他眼里一下子盈满泪水,克制了又克制后,还是双泪纵流。此时,我看到他的眼睛比之前清亮了,像山间的清泉。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王老师,谢谢你的点醒!我明白以后该怎么做了。”如今,小伙子的业务能力提高很快,也变得心明眼亮,生命活力像风帆一样鼓动起来了。其实,我用的就是太极的“四两拨千斤”的卸力法,去掉他的负累,帮他在父母的动力源中找到前进方向。
除了单位工作,我还一直坚持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我投入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刻苦努力。我来北京整整三十年,一直还没有去过长城。究其因,别无他,只是惜时如金。我总认为,身在北京,离长城很近,去那里看看是早晚的事。劳累之时,我也会想起长城,并禁不住设想:它的蜿蜒曲折中,是否也包含着腾空欲飞的意愿?还有,我们感到压力大、生活沉重、痛苦多多,以及各种不顺乃至失败和挫折,站在人性脆弱的角度看,悲观、厌世、绝望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太极思维来思考,与人类相比,大地恐怕更加劳累和痛苦,因为它背负着那么多高山、江河、建筑,还要承载七十多亿的人类以及数不清的动植物、废物与垃圾。然而,地球却从容地面对,无怨无悔,并以小球般的灵动在天宇中自由自在和快乐潇洒地飘游。所以,人们没有理由不坚强、乐观、达观、从容、幸福起来。在我看来,说地球深含着太极之道,也是可以的。
某种程度上说,累与不累、是否快乐、有无幸福感,更多的时候是由自己说了算的。有的人一生劳顿,但活得快乐知足,身心俱轻;有的人一生无所事事,却始终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毫无生趣与快乐可言。在太极的运行中,有着人生快乐幸福的诀窍与法门:“忙里偷闲,闲中有忙。”或者说,能“忙”他人之所“闲”,又能“闲”他人之所“忙”,这样的人生态度几近于“道”。
三 虔敬与感恩
练习太极拳所需要的场地不大,也不会因此处与彼地的差异影响锻炼的效果。只要有一块容身之地,哪怕是在家中的院落、厅室,或者是办公室,一个人都可以运动起来,活动活动筋骨,这是太极拳比较包容随意的地方。还有,作为一项运动,很少有像太极拳这样趋静、重复、循环的,甚而至于周而复始,在脚踏实地中,对天地抱着一种虔敬与尊崇的态度,仿佛手与脚、身与心、思与理、情感与精神、灵性与灵魂,都在举手投足、俯仰屈伸中蕴含了天地道心。
关于专注之美。太极拳的动作至简,简到总在不断地重复,甚至让人感到有些枯燥乏味。然而,也正是在对一个普通动作不厌其烦、细细体味的过程中,培育和养成了人的专注。问题的关键是,在千锤百炼和熟能生巧中,真正的内涵、新意、滋味和韵致才慢慢生发出来。这使我意识到,生活、人生、生命、意义原来主要不是从电光石火中得来,而是在铁杵磨针和水滴石穿中生成的。因此,如果哪一天,在这些已经了然于心的动作中,自感有了某些新意,就会有一种开悟和渐入佳境之感,如看到冬去春来、枯木逢春一样。基于此,我的人生更多的不是渴求,而是平淡无求,在点滴的日积月累中获得惊人的耐心,就像用棉布轻轻地拂拭纯木家具后,看到了由时光带来的润泽。这也像反复诵读古诗,隔着悠悠的岁月和“层峦叠嶂”体味着历史的光影。因此,专注不仅能产生宁静与智慧,还有和光同尘的圣洁之美。
关于感恩之心。太极拳是一种上天下地的活动,上顶着天,下踏着地。在一上一下、前后左右、由外而内中,一个巨大的生命场域生成,也渐渐扩大着自己的内宇宙,于是,感恩戴德、感天动地、同心同德、同呼共吸等美好的感受就会涌现出来。因为有了大地做支撑,哪怕只有肩宽之地,当我们下蹲、迈步、双腿拉开、金鸡独立,也无须担心没有根基,安定如山的坚守是可靠的也是可信的。当我们将目光放得长远,树木、远山、蓝天、白云以及日月之晖就会通过双目进入内心,有一种被生命气息鼓动与激励的共鸣感。还有呼吸,平静的呼与吸,在太极中极为舒畅地流动,一如电流、风雨、云气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力量,我们因此变得精气饱满。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成长的岁月,家庭、单位、社会、国家所给予我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一个农民之子何以能不断向高峰攀登?记得读大学时,国家每月给大学生补助二十二块五角钱,那是我们长身体时最需要的“营养”。我的两位导师——朱德发教授与林非研究员,他们一直用心灯照亮我的人生。读研究生时是这样,毕业工作之后也是这样。当自己也成为博士生导师,我仍能感到老师给予我的温暖与呵护。朱老师已离世多年,我常会想起他。还有长眠于地下的父母和亲人,每当我打太极拳将身心放低,快接近地面时,总会想起他们,那一张张辛苦劳作的脸和一道道殷切的目光浮现心头。
太极,是中国人感受、体验、感念、升华生命的一种重要方式。太,是大的意思;极,有无尽之意。每当从老庄思想中体会天地宇宙的浩瀚与生生不息,我就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就会油然而生,感动于自己的生命得之于父母,由师长延续、国家培育,还离不开天地自然的育化。理解了这些,太极人生也就包含了知人与自知、感恩与戴德,以及在天地间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的来路与去处,并获得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超越精神。
四 向万物学习
当前,最大的困扰可能是人的自我认知局限。在人与人之间,不少人高高在上,变得目中无人;在人与物之间,人居高临下,不将万物放在眼里;在人与自我之间,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无自知之明;在人的身与心之间,人的外观过多,内视不足,甚至没有内观与反省,审美精神逐渐变弱甚至丧失。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中,有内涵式怀抱、轻轻的外推、抚平理顺之“捋”,还有进与退以及顾盼与旋转,所有这些都让我们能辩证地理解“我”与“万物”的关系,特别是在向万物学习时,好好体会其间所包含的天地大道。
一棵树,其实就是一种太极精神。它将根深深扎进大地,才能有枝叶茂密的滋荣。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基本功——脚下的沉稳与坚实,是泰山一样的定力。一个人能从一棵树、一座山学到“宁定守一”,那就是进入到了一种新境界。同理,人生也当如此,“身稳心安”是精、气、神得以内聚的前提,人的中气也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人们常说:“树动死,人动活。”其实,从太极的角度观之,更多的时候,人也须像树一样根深叶茂,最忌讳无根浮萍般“频繁变动”。我从读博士到毕业后参加工作,中间没有换过单位,在一个单位一待就是三十年,支撑我的信念就是太极的精神,也是树的启发:向下深深地扎根,探到生命的源泉;向上将理想与梦想伸向天空,体会一片蔚蓝和了无际涯。还有,在这“宁定守一”之中,我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于内观,以心为镜,反观自我,充分体会精、气、神的聚合与闪动。
风,可比喻为太极的翅膀。太极,在旋转中追求圆满,犹如风、特别是旋风的运行。我曾想象过,假如世上没有风,所有的一切恐怕都无从谈起。那时,树叶将不会摇动,风扇亦难以转动,水面也会失去涟漪,生命更无法成长。同理,在太极拳中,正因为有风一样的吹拂与旋转,才会产生身形、线条、轨迹、时空变化,以及灵性的腾挪、精神的飞扬。轻风吹过,一身白色的太极服在运行中飘动飞扬,这无疑就是一种玉树临风。因此,太极在沉稳中是有自由精神的,也是有梦想的,甚至充满着对于万物气化、天地之道的深切理解。这是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将图南”的大鹏,也是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真人”风范。
花容,可视为太极的颜色。太极拳,是极其舒展的,它可被想象为写在大地上的诗行,也如天空的帷幕。太极高手的一招一式都力求精准、规范、有力,但也追求完美的舒放,像一把折扇打开的“江山万里图”。因此,欣赏太极拳,你会感到开放、延展、绵密、柔韧、协同、诗性,其身形、动作、手势、眼神、步调、服饰、节奏、韵味,再加上环境气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与融合体。这样的美好很难用理论分析,但它却会融入心境、意念、想望,变成春夏秋冬四季,充满春花、夏云、秋月、冬雪,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天地境界。当太极高手面部平和、放松、舒展,像花朵一样绽放,就会让人想起春天到来,沐浴在春光中,从大地的内心自然生长出五颜六色。李白诗云:“云想衣裳花想容。”其实,太极及太极拳也有容颜,并且是喜容,是会心的微笑,是对天地自然有了体悟之后的通脱。它的容颜被写在姿态、面部、手式、步法之上。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悲愁、痛苦、绝望、无助连同皱纹被镌刻在脸上,然而,太极的容颜却可以将人们心中的皱褶轻轻抚平,让生命的活力得以重新绽放。
竹子,是太极的品格。太极中空,虚心以待。太极拳手捏虚掌,倒挂金钟。还有脚步,“一实一虚”谓之道。这颇似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怀”,而它的常青与健壮也让人想到太极的精、气、神、韵、力。因此,一个人是可以从太极中获得竹子般的品质的,也会提升精神与境界。这对于纠偏世俗生活的倒置现象是有益的:一些人外在没有筋骨,失去了青春活力,更不要说保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内里来说,有的人心气不通、满腹纠结、怨天尤人,不要说心眼通明,就是快乐潇洒的幸福感也难以体会。太极拳静心以待,准备起式,那就是一棵虚竹;身体在柔韧中横斜出去,那就是一棵侧竹;中间猛然发力,那就是风竹;最后凝心静气,进入收式,那就是顶天立地的成竹。我虽然远未达到竹子的心性品质,但从太极、特别是太极拳中理解竹子,也时有会心,并不断延展自己的感悟。当手掌运行,我常将它们视为太极中的竹叶,伸展、飘动、闪烁、卷动,并不时呈现金属般的质感,尤其在有风的时候,那是灵感与生命的醒觉,也是心灵深处充沛元气所发出的清音。
万物无数,太极无边,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感受、体验、省思、印证、遥想,以期获得关于人生的密码。其实,太极中随便一个动作,比如眼神跟着手势走,都会让人想到水中月、镜中花,想到一种物象被映照的神奇光景,并由此生出许多感怀。太极中的外相、内镜、心湖,实际上也是由万物生成的,从中可体会到心中气息的流动与升腾,以及生命的云蒸霞蔚。还有时,太极拳一旦起式,心气就会如朝阳般从大地升起,这种生命的生成与闪现无异于一次天地智慧的生发。
五 内外双修的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年届八十,也还存在着成长的问题。因为人生有限,天地无涯,对于未知来说,已知的世界是很有限的,更何况长寿的人也不过百年人生。太极,广大深邃,外与天地万物相通,内与世道人心相连,需要不断地探求、发现、精进。练习太极拳的人也是如此,一套动作经过不断地演练,技巧可能相当熟悉,但心灵、精神、品质、境界却在永恒的修习过程中。
像练习书法一样,通过用功修习太极拳法,可掌握其形、姿、态、意。不断练习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慢慢琢磨和体会,在开合、进退、虚实、阴阳、方圆、内外等的关系中获得一种平衡。然后是打破平衡,形成新的不平衡,最后又归于平衡。这样的基本功与范式,用于工作、生活就需要有耐心、恒心、真心、诚心,以便达到水到渠成的自然效果。我的编辑、研究、写作、生活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包括我喜爱的围棋,也要掌握基本定式。所以,只要精读细读作品、由细节入手、下笨功夫,以铁棒磨成绣花针的精神不断突破,就会使研究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外观,就是将人、事、物、情、理、趣特别是天地之道作为自己的镜像,来观照太极之广大与幽深。这就要强调观察、审视、发现的重要性,最好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实隐含。如一滴水,它在热锅里不停地旋转,长久地不破不灭,这让我感到惊奇。然而,当理解了肥皂泡的圆融,知道一滴水的自足,特别是理解了柔弱能胜刚强的道理,也就明白了一滴水的特性,就如同地球得到了大气层的保护,一般是很难受到外力的干扰与破坏一样。太极拳动作的自足圆融也是如此,有时它以防守为主,能做到密不透风与无懈可击。这也让人想起书法的章法,它可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程度。我们的人生亦该如此,减少进攻性,注意防守,守住关键部位,特别是自己的命门,就会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实现一种真正的“安定”与“周全”。
内修是更为艰辛的过程,太极在此可提供一个指南针。对太极与太极拳而言,外在的努力相对来说容易做到,真正的内力则是难以达成的。包括气息、定力、喜怒、哀乐、偏好、慧心、灵性、谦卑、敬畏等,都需要有一个熔铸与淬火的过程。太极拳有一个高难度动作是腾空跃起,然后再单腿悄然落地,如兔起鹘落般轻松自然。我做不到这一步,但从高手的功力可见其高超的内在修为,这是需要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和自我掌控能力的。钱穆从事学术研究,特别注重静心、养心、育心、化心,所以能一直保持对学术人生的热情与活力。九十多岁,双目失明,他还能用口述的方式写出《晚学盲言》这样的佳作。因此,我们的人生在更多的时候应将目光从外观收回,以内观的方式省视自身,特别是省视自心与自性,让自己的心性变得平静安详,或成为一潭清水,或成为一面明镜,这样既可用它来照天地万物,又可以它来自照。久而久之,一个人就会获得内定与智慧,也容易变得心明眼亮起来。
太极需要身心俱轻,它不要那么多沉重的负累。这负累既包括身体的重量,也包括对物质的欲望,还包括心理负担,更包括精神的高度紧张与巨大压力。西方文化注重悲剧的人生观,像叔本华、尼采等人都是如此,这样的人生深刻性有之,但很容易在悲剧中走向内心分裂与绝望。中国文化往往将悲剧看成常态,甚至将它化为喜剧,特别是从中看到一种通透豁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于是提纯出一种有艺术精神的哲学,做到快乐潇洒地度日。太极的内外双修即是如此,它能让人将沉重的肉身变为轻灵的舞者,也能将内心培育得趋向完善。一只仙鹤跳上高树的枝头,然后在嘹亮的叫声中腾空而起,向天际飞去,这是何等的潇洒自由。一个人若能从太极中获得体悟,即使做不到仙鹤那样的身心俱轻,也能在精神上有所超越。这需要自我生命的真正觉醒。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5年0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