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家吕新携《深山》亮相上海书展 作品再现 “致命诱惑”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侯默  2024年08月19日08:42

2024年8月15日,作家吕新携新书《深山》,与评论家方岩、王清辉做客上海书展,讲述深山的故事,及其先锋旅程的步履不停。

《深山》是吕新暌违八年、满怀真诚与悲悯的精神还乡之作,以细密纷呈的意象与人事,敏感充沛的想象力感受力,独步超群不落窠臼的诗性语言、精神思索,再现吕新作品著名的“致命诱惑”。

全书共39章,约33万字,每章均由叙事正文、村民画外音、杜林笔记构成,通过耗子、五灯、杜林等几个少年的视角,沿着各自的家族脉络,书写深藏在晋北太行山壑里的生命群像,与渴求破山而出的新生命力。

现场,吕新分享道,“为什么我要写这个故事?因为有些事情是永远放不下的,不写它就永远过不去,只有把它写出来,才能料理好心里的事情。人是有遗憾的,写这个故事是想,如果重新来过,会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吕新,20世纪90年代与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等并称为“先锋五虎将”,也是和残雪同为迄今少数的杰出的先锋写作坚持者。

关于先锋文学,评论家方岩阐释道,1980年代的先锋讲的是叙事,也就是如何说话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试炼。1990年代初,当先锋可以尝试进行更长篇、更大内容容量的写作,形成中篇乃至长篇作品的时候,类似的长篇小数出现的时候才意味着先锋小说真正地开花结果了。

“我们谈先锋的时候不能只谈形式、只谈观点,还要谈它的结构能力。先锋是一个我们如何去解决复杂事物的一个问题。思想,这也是先锋文学经常要处理的问题。从一九九三年的《抚摸》、七八年前的《下弦月》,吕新一直在方方面面进行不断的探索。

吕新回应道,这么多年来,在写一个故事、一本书的时候,是不会想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手法,就是根据内容很自然的流淌出来。如果一味追求先锋的形式,而不去思考这个内容适合什么样的方法、语言来写,呈现出来的效果就会不协调、很滑稽。而当写作到具体人物的时候,我会调整自己的语言来贴合人物的特点,让故事发生地更加顺其自然。”

王清辉分享说,吕新作品带给人的阅读经验确实可以使用评论家吴义勤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曾经提到“致命的诱惑”来形容——“吕新具有真正的先锋,具有深厚的本土体验和文化体验,是真正具有文学意义的作家。小说曾一次又一次带给我致命的诱惑,并获得顿悟与力量。”不管是句式风格还是语言风格,只要去读了,不仅是过目难忘,而且完全刷新阅读认知的体验。

方岩补充道,一般情况下,比如说当我们谈到乡土,或者谈到一些离我们城市生活比较远的一些生活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代替他们说话,吕新在《深山》里面让他们自己开口说话,然后我们会看到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语言,有他们自己的想象力,他们直接表达了他们自身对于日常生活的这样一个看法。

比如,五灯半夜起床,其实在这个时候他说下床,一直到他摸到水缸短短的几步的这样一个距离,他其实已经好像回顾了一个时代,这种叙述都是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再比如,每一篇文章背后有个杜林笔记,杜林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形象,其实杜林也是本身地地道道的山村人,但是因为有这个人的存在,让叙述不那么沉寂。当我们对某种生活、对某种经验特别迷恋而容易迷失的时候,起到很好的隔离效果。这两个孩子都是童年视角,童年视角可能折射了世界的另外一面,这两个孩子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外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