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她说 |《爱的暂停键》:重新拼成一个“我”,包括不完美碎片
无论国内引发热议的《爱情神话》(以幽默解构都市男女关系)、《好东西》(已经觉醒的女性和学习过性别议题的男性将遇到什么新的问题),还是国际佳作《还有明天》(二战后意大利女性争取自由权利的抗争)、《坠落的审判》(探讨社会对婚姻中女性的偏见)、《初步举证》(质疑司法体系对性侵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近年来的女性主义影像创作,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外观看”的叙事范式。反观挪威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执导、斩获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多项大奖的电影《爱的暂停键》,尽管议题与此前不无重合,却仍以新颖的探讨范式收获不俗口碑。
电影海报
影片由女主人公的回忆开场,前一段婚姻关系结束,玛利亚在聚会里遇见心仪对象,迅速坠入情网,却在结婚七年后,突然迎来丈夫的离婚宣告。面对亲密关系的分崩离析,不甘就此放手的她,强拉着丈夫进行婚姻咨询,试图修复彼此之间的裂痕。当过去相处点滴在心理咨询师引导下被逐一摊开、放大检视,关于情感与内心的习题,却比想象中还要深远难解。在女性主义话语日益成为显学的当下,这部影片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险、也更接近个体生命本质的探索路径:它不再仅仅满足于控诉外部世界的挤压,结构性的不公,毅然将审视的镜头转向女性内心,在伴侣、亲子、代际等关系的交织映照中,完成一场女性向内找寻自我、反思自我、对话自我、成全自我的旅程。
摒弃“受害者”思维,揭示莫比乌斯环式的困境
当玛利亚从浪漫的热恋回忆,跌回两段婚姻、四个孩子带来的琐碎、疲惫与自我迷失的漩涡,影片没有庸俗化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一个“缺席的丈夫”,也没有用狗血情节刻意制造性别对立。正相反,玛利亚主动争取来的第二段婚姻中,丈夫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反面角色。作为关系里的另一个主体,起初丈夫并非心安理得地置身家庭事务之外,察觉妻子的辛劳,他表现出积极分担的意愿,并付诸行动。对此,影片展现了收拾衣物、带娃等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遗憾的是,我们通过婚姻咨询过程中的回忆得知,这些尝试最终因为双方心理的错位、表达的扭曲和随之而来的误解升级而宣告失败。妻子默默承担了更多家庭事务,她做不到直接表达需求和爱意,用暴力式的语言发泄压力和不满,试图让对方产生内疚和亏欠心理;丈夫则擅长将爱宣之于口,但面对分歧时,他往往用“冷处理”回避矛盾。二者的惯性行为,使双方身份不断在“施害者”和“受害者”间发生位移和反转。危机随着这对夫妻相处日久而越埋越深——渐渐地,逃避态度终于碾压了沟通的意愿。于是,影片上演了加速两人关系破裂的一幕——无论是接下离家许久的工作,还是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丈夫做决定时不再征求妻子的意见,玛利亚在这段亲密关系里被架空了。
影片剧照。玛利亚与丈夫在婚姻咨询中各执一词,两人对“个人空间”“自由”等概念的不同理解暴露出更深刻也更隐蔽的心理分歧。
尽管丈夫的表现在情节铺展中占有一定篇幅,但影片对其心理成因、行为逻辑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讲述详略的分配已比较直观地表明,影片的核心策略,是将玛利亚的自我体认、内心战场作为叙事的重心。故事强劲的张力在这一纲领作用下拉到满弦——因为错误行为在惯性中一再重演,那个第一段婚姻失败后,曾经自信追逐所爱的女性主体,终于在亲密关系包裹的重压下一步步被抛弃,被瓦解,被放逐至濒临崩坏的境地。某种意义上,这对夫妇对矛盾的回避和私人困境的漠视,既是令人窒息的关系所形成的原因,也是其所导致的结果。
正如认同“女性是一种处境”,难以指向单一性别,当关系遇到瓶颈,“施加”和“承受”同样处在一种莫比乌斯环式的结构里,难以一言道尽。《爱的暂停键》并不执着于塑造一个白璧无瑕的“受害者”形象,而是代之以“不偏袒”的语调刻画细节,以趋近生活的真实。从个体成长的意义上讲,尽管过程堪称惨烈,玛利亚依然成为了率先迈出一步的“那个人”,而不断回避矛盾的丈夫则是“被留在原地”的人。非黑即白的划线之外,影片讲述的意义正如导演莉莉娅所剖白,“玛利亚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因为她让自己作出选择,深入探索所遭遇的困境,也探索她自己的内心”,她诠释了一个求助于自身的英雄,一个更贴近普通人本来面貌的英雄。
对“伤害模式”按下暂停后,女性如何治愈自我
当亲密关系亮起红灯,玛利亚选择“按下暂停键”,搬离丈夫和孩子所在的家,在独处中思考自身何去何从。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面临人生失意,本能地寻求给予自己安全感的港湾。玛利亚也这么做了,她在最无助的时候拜访了母亲。这一母女相处的片断却并非如想象中带来慰藉,而是再现了代际关系令人心碎的一幕:女儿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复刻了那个曾经带来创伤的原型。
为玛利亚开门的瞬间,母亲几乎在接过礼物的同时完成了一次典型的“错误示范”。她说自己不喝茶很久了,看似无意,却将女儿的关怀一笔抹掉。在玛利亚引而不发的时候,母亲偏偏又拿出茶来款待,前后矛盾的言行让玛利亚再一次感到情感和需求被忽略的刺痛,积怨一触而发。在两人激烈的争吵中,我们得知,女儿的今天与母亲的昨天如出一辙,母亲一面承担了更多更琐碎的家庭责任,一面通过情绪化的发泄让家人倍感压力。付出的一方与接受的一方都无法真正与对方共情,爱就在无数次不欢而散中消磨殆尽。
影片剧照。玛利亚和母亲的一段对话揭示了她情绪问题的根源。
这次回到原生家庭的遭遇,无疑揭示了玛利亚情绪问题的根源:关于“如何给予爱”和“怎样回应爱”,她深受母亲言传身教。面对自己的女儿时,她下意识地扮演了承袭自母亲的角色——对女儿说出伤人的话,而后又迅速被懊悔淹没,成为先道歉的一方。这形成了一种令人疲惫的循环:玛利亚从她的母亲那里,继承了用“物质的给予”(端来茶和好吃的奶酪)来替代情感上的沟通。这是一种笨拙的、停留在浅表的爱,也是她们唯一熟悉的修复关系的方式。与此同时,玛利亚从母亲身上,复刻了“情绪宣泄再后悔弥补”的相处模式。于是我们看到,“爱的模式”与“伤害的模式”被一同打包,无声地传递了下来。玛利亚并非故意要伤害女儿,她只是在用自己在亲子关系中唯一习得的方式——一种混合了责任、关怀与不被认可、价值缺失的复杂行为——来维系新的关系。不曾坦然地接受爱,认为“我值得被爱”,自然也就无法开口表达爱的需要,无从给予他人无条件的爱。
影片剧照。玛利亚与女儿的相处模式于无意识中复刻了她承袭来的代际创伤。
引人深思的是,影片并未满足于对任何一个个体的批判,而是以冷静的语调呈现了创伤形成的闭环,等待观众自行去发现——抗争与逃离创伤的过程中,玛利亚和女儿都无奈地意识到,自己身上逐渐浮现出母亲的影子。原来,看似“不可理喻”的暴力宣泄下,掩盖着她们最不想成为的样子,是向内探究的观照,给予这一切以“被审视”和“被治愈”的可能。
影片剧照。心理医生无条件的陪伴,让玛利亚反思如何表达与回应爱。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亲密关系的终极意义在于促使个体与隐蔽的内在特质相遇,通过关系中的互动实现自我完整。丈夫、女儿、母亲、朋友,当回到所有亲密关系的原点,最不该被忽略和遗忘的永远只有“和自我的关系”。影片尾声,玛利亚在一段对镜自白中第一次长久地凝视自己,她喃喃说道,“你很好,你有颗金子般的心,你值得被爱……我爱你。”可以肯定的是,镜前的玛利亚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样板,但这丝毫不妨碍她的复杂丰满。暂停键弹起,她还拥有明天,她是如此接近我们的内心。
影片剧照。玛利亚在镜前自白。
(图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