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丨刘醒龙《听漏》:历史破绽与文学重构
【闻品读书会】由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张凡发起,以研究生组会和与当代文学及作家作品相关课程研讨为载体,往往围绕一位当代作家的一部代表性作品或者最新作品(集),展开有针对性的阅读与研习,过程中也会观照到作家创作的历程、转向等。
【主持人语】
张凡: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本期聚焦的是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听漏》。刘醒龙以深厚的文学功力和精湛的叙事艺术,将历史纵深、文化底蕴、人性幽微与悬疑张力熔铸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通过细读文本,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作家扎实的叙事能力、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精准而内蕴丰富的文字质感。
长篇小说《听漏》在结构安排、叙事视角和意象使用上都有明显的革新,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部小说拓宽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写作边界。作家以沉潜而超越的文学精神,在小说《听漏》里写了器物考证和心灵探寻两条追寻之路。一方面,深入历史细节,透过对青铜器的考古,探讨礼制的缺失和时间流转遗留下的空白。另一方面,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纷繁纠葛中,找到那些被遗忘或隐藏的精神痕迹。小说中着力塑造的各色人物,都在复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呈现出真实的生命样态和不同的人生境遇。
值得一提的是,长篇小说《听漏》的精神价值突显在对“君子人格”在当下遭遇困境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们如何在历史断层中找到精神延续与自我拯救的探索之上。刘醒龙以写实的笔法,打开了一扇通过文学重新审视历史、打量当下、沉思人性的窗口,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做进一步的探讨。
张锐芩:历史破绽与文学重构
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听漏》,初读是一个充满悬疑感的考古故事,讲述听漏工与考古学家在城市角落追寻历史线索。可是待深入阅读后便会发现,这部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在于其敏锐地捕捉了历史自带的“破绽”——那些未被厘清的往事、残缺的器物、以及复杂的精神困境。小说运用文学的虚构与非凡的想象力,将这些“破绽”转化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在赋予故事深刻厚度的同时,更在历史与当下的不断对话中,揭示了文化与人性的丰富性。
小说开篇便引入一个历史考古的破绽——秋家垄出土的“九鼎七簋”,独缺第八只簋。依据周朝礼制,“九鼎八簋”才是完整的规制,这只簋的缺失成为了一个谜题。小说中的“缺失”象征着历史传承中难以避免的“损耗”,青铜器会锈蚀、碎裂,历史的器物、技艺乃至精神内核,都可能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消失。作家选择“九鼎七簋”的残缺作为小说的关键情节,则是因为这种不完整蕴含着巨大的叙事张力,驱使考古学家不断追问,激发读者无限猜想,更为文学的深度介入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历史的缺口或空白往往才是故事真正生长的地方。
小说的历史叙事层面同样布满空白。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被权力话语遮蔽的声音、未曾载入正史的民间记忆,都构成了历史的沉默地带。小说《听漏》中涉及历史学界的“曾随之谜”便是突出的例子。《史书》记载仅有“随国”,考古发掘却揭示了“曾国”的存在,两者关系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事实显得愈发扑朔迷离。作家刘醒龙巧妙地利用这一历史学界尚未完全定论的“空白”,虚构了“曾篡随位”的故事,以周天子的敕令、青铜器上的铭文等证据,增加故事的可信度与真实感。值得一提的是,文学对历史留白的创造性虚构,有意弥合了被历史叙述忽略的角落。小说中的主人公马跃之,身为考古学界的权威,却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秘密。马跃之年轻时与已有婚约的小玉老师相恋,间接导致了秋风离世与小玉殉情的悲剧。虽然他后来被尊为“君子”,却始终无法直面这段往事。《听漏》避免书写道德完人的形象,而是着力塑造有着脆弱与逃避的“普通人”,这正是写出了真实人性的复杂和一种精神性“破绽”,以此显示出精神与伦理层面、时代与人性的多重困境。王蔗对马跃之感叹:“你们那一代人的爱情能扛青铜重器,我们这代人的爱情只能背个爱马仕包。”这句话背后反映的是传统价值中厚重感在快节奏时代的消逝,显示出当今时代本身呈现的精神困境——对历史的敬畏逐渐减弱,匮乏维持长久关系的耐心。刘醒龙表达的深刻之处是并不回避这些存在于物质、叙事以及精神层面的“破绽”,而是将其视为叙事的核心驱动力,架构更贴近历史真实与人性本相的情节。
整体而言,小说《听漏》对历史破绽的体察与文学重构的实践,其意义超越了精彩的故事讲述,指向当下。小说具有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包容态度。作家洞悉历史有破绽、人性有弱点,却依然运用文学叙事的力量,将这些历史的碎片与人性的真实,构建成历史与当下之间生动而深刻的联系。历史的神秘与未知之处是文学虚构的重要切口,为今人进行探究提供了可能。文学引导作家创作、引发读者感受,并指引人们深入历史的破绽中寻找答案。在高速前进的新时代,那些被“漏”掉的声音:未尽的言语、细节中的善意、一些逐渐消逝的传统美德,在文学中重新焕发光彩。挖掘历史的价值在于今人如何运用当下的智慧去理解与阐释;理解传统的意义则是让过去的智慧、精神为今所用,为解答当代问题提供启迪。
李冰勤:寻找历史与现实的交点
经十年打磨,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在发表小说《蟠虺》之后,又推出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姊妹篇《听漏》。两部长篇小说都围绕着“青铜重器”展开叙述,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和利益交换中间,让读者有拨云见日的酣畅淋漓之感。《听漏》这部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十个章节,以主人公马跃之收到的一封甲骨文信为线索,将发现青铜镜器物、九鼎七簋考古悬案、听漏工曾听长寻亲以及所牵扯的三代人的恩怨纠葛串联在一起,为我们呈现青铜文化与现实交织的厚重感。
九鼎七簋作为楚地历史文明的象征,本身就是历史的“活化石”。其形制、铭文、缺失的一簋,蕴含着周代礼制、楚地工艺与历史谜案等多重信息。在现实叙事中,这组器物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楚学院的学者们将其视为学术晋升的阶梯,盗墓者觊觎其高昂的市场价值,权力者假借研究之名抢夺资源。器物的“历史属性”与“现实价值”有了不同的对照,学者对铭文的释读既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溯,也是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对器物修复方案的争论,不仅涉及考古学的专业规范,也暗含不同学术派系的利益考量,彼此间的对立态势已然侵蚀着学术应有的协作精神。
小说中“考古”与“听漏”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在机关大楼内的楚学院中,专家马跃之始终坚守着考古与发掘工作的本真初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探寻文物背后的历史真相,守护文明传承的纯粹性。小说在描述“九鼎七簋”所承载的宏大历史文化叙事之余,始终保持着对现实中无名者的深切关注,以文学的方式为他们“树碑立传”。其中,当今社会中“听漏工”这一边缘却至关重要的角色尤为典型:他们不被关注,昼伏夜出地游走在城市的下水道中,凭借超越常人的听觉天赋与专业经验,在嘈杂的环境中捕捉水管渗漏的细微声响,为城市的正常运转排忧解难。
一群考古的专家学者和地下修理水管的“听漏工”截然相反的工作态度不由得让人唏嘘。作家对现实生态的精准描摹、权力的深刻反思,以及普通劳动者价值的发掘,延续并发展了他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径——既扎根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语境,又通过“听漏工”的塑造实现对人性本质与时代精神的灵魂叩问。可以说,作家对这一角色的着力塑造,不仅以独特视角串联起情节,更通过“听漏”这一行为的象征意义——于细微处洞察真相、在隐秘中守护秩序,与学术圈的浮躁和唯利是图形成对照。
作家刘醒龙在小说《听漏》中塑造的马跃之坚守考古初心,暗合楚地士人“守道不移”的精神。曾听长是默默无闻的工人代表,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职责与考古学家有相似之处,凭借听觉洞察细微,延续了楚文化中的感知智慧。这种精神层面的呼应,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内化为现实的潜在表现,历史对现实的观照便因此得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