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清溪村的“乡里香气”
来源:文艺报 | 邓春生  2025年09月30日08:39

在地图中搜索周立波,便能得到前往清溪村的指引。到了清溪村,必定会看到一座新中式牌楼,这就是清溪村的路口。往里走不远,就能看到“中国文学之乡清溪村”的醒目标志。2023年5月,我们益阳市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中国文学之乡”称号,成为湖南省首座获此殊荣的城市。清溪村的文学地标也更响亮了。当然,这一切要归功于村子里走出去的作家周立波,归功于他回到村子里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归功于几代清溪人的辛勤耕耘,还要归功于心系文学、心系清溪村的人们。

时节已是秋分,漫步清溪书画长廊,高耸的栾树花团锦簇,像一个个火球悬在空中。木芙蓉含苞待放,喜庆十月正上妆。稻田里的谷子饱满金黄,应了老班子的农谚预兆:闹了伏(入三伏下了雨),粒粒谷,世界好,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石长铁路高架桥横跨绵延的清溪书画长廊。桥墩上墨染的清溪故事与飞驰的列车仿佛在演绎时空的穿越。长廊木板子上、大理石上镌刻的《山乡巨变》连环画,让游客们感受到的是与往事重逢。田塅和菜园忙碌的农人、溪里浪水的鱼虾、绿得发亮的铜钱草相互呼应、衬托,勾勒出了一幅承前启后、动静相宜的山乡美景。

老一辈告诉我,立波先生跟村民们聊得最多的是要着眼长远,不能只顾着自家门口的几丘田块,要晓得拓宽视野,因地制宜。益灰铁路近清溪有二公里。当时的铁路沿线坝基损坏,两边护坡几十亩荒地毛草哄哄,在立波先生的启发下,盘算好的村民自发地在靠近溪流的护坡上分段栽种了香樟树、油桐树、桑叶树和乌桕树,又在溪边的田塍上种植了黄豆、红豆、丝瓜、豆角。樟树用来打造农具家什,桐子榨油维护保养,桑叶养蚕发展集体经济,乌桕入药解毒驱虫。几年的时间便是枝繁叶茂,草萋萋的田塍路变成了绿油油的豆苗路,清溪的水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老一辈人讲起这些事,都会深有感触地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立波胡子不简单呀。”

今天,像往常一样,阿来清溪书屋的管理员卜兆平,早早地把庭院打扫干净,窗玻璃擦得锃亮,清点好书架,做好了开门迎接八方来客的准备。电瓶车载着组团的游客赶早来到了阿来书屋,迎接他们,给他们做讲解的自然是管理员卜兆平。卜兆平原本是一个做凉席的老板,挣得有钱,近年在狮子山下建了一幢别墅,为了配合清溪文学村庄建设,主动腾房办书屋,又请缨入职管理员,夜里苦练普通话、熟悉作品内容,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有一回,我带一位作家老师去采访她,中途老师随口说了一个《尘埃落定》的章节,卜兆平倒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一群穿着校服的小伢几、妹崽几也进了村,他们手里拿着书卡和各书屋的导引图,小小的身影在游道上、公路边、田间路上排成了一队队,互相指引、喊叫,寻找各自心仪的作家书屋。孩子们的表情是欢快的、认真的,是那种迫不及待地想捷足先登。

女农机手开着大铁牛又回到了清溪的田塅里,这次还来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和一台装谷子的农用拖拉机。开收割机的师傅学生模样装扮,他是种粮大户郭世贤的侄儿子,四个多月前播下的秧苗,转眼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大铁牛在收割完稻子的田块里轰鸣,几个青皮后生在铁牛后面的铁箱子里堆满颗粒有机肥,配备好种子,翻坯、开沟、施肥、耙平,播下冬春作物高油酸油菜和紫云英种子,一气呵成,田间角落,均之匀之,现如今田里活计也是人机合作,实现流水作业了,半晌工夫,就实现了收和种的周而复始。

因我家挨着老秧田,做田里功夫的就到我家凉亭子里歇脚,邻屋的秋香拎了大半篮子新鲜板栗过来,说是今年雨水好,结得多,九毛十栗(九月毛栗成熟,十月板栗成熟),正是时节,味道蛮好的,大家都来尝尝鲜。睹物思情,众人自然联想到了立波先生栽的桃树、建的梨园,感慨清溪祖祖辈辈留承的传统,感慨“山乡巨变第一村”的热闹繁华。正如李满哥那句“我们这里不再是乡里乡气了,是乡里‘香气’了,有书香、花香、果香,还有秋香呢”。

顺着老秧田的上首望去,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高高矗立在荷塘里的“山乡巨变、山河锦绣”大石碑,大家由此而骄傲、自豪。立波先生创作的故事在村子里流传,乡邻们大多也都了解他笔下的故事,内心里自觉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了“山乡里面做文章、巨变上面下功夫”的雄心壮志和要把我们的文学村建设成为真正家喻户晓、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学之乡”地标的信心。

(作者系湖南省清溪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