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倾听中原大地心跳 构建文学活力生态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系列活动在河南西峡展开
来源:文汇报 | 王雪瑛  2025年09月26日07:22

倾听中原大地的有力心跳,融入河南西峡的烟火日常。金秋9月的清风中,一批中国文坛的“生力军”来到了文学“县”场。西峡文学爱好者早已关注,并在线上报名参加多种文学活动,期待着在西峡的湖光山色里与文学相逢,与著名作家面对面交流。“县城是我国7亿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窗口,蕴藏无数故事、充满生命张力的素材富矿和灵感泉源,它连接质朴的乡土和繁华的都市,构成我们时代坚固厚重的文学基座。”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动情地说。

“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不只是一项走进县域的文化活动,更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型文学IP,让“县”成为文学的现场、传播的热土和创造的摇篮,让文学资源流动起来,让县域故事被倾听,让基层创作者被照亮,通过建立作家与读者的联系,共同构建扎根大地、双向奔赴、充满活力的文学生态。

参与

文学“县”场,西峡“友”约

秋风扬起鹳河清波,文学伴随西峡前行。连日来,西峡县内好不热闹——数家文学刊物展区内,书籍、文创琳琅满目;不同年龄的文学爱好者们兴奋地排着队,有穿校服的中学生,还有穿演出服的当地演员加入其中,他们几乎人手几本新书,有的投入阅读,有的与“友”互动,有的打开扉页,等待热爱的作家签名……

李佩甫、周大新、关仁山、王跃文四位受邀作家与读者面对面畅谈。李佩甫每次来到南阳西峡都带着一种“朝拜”的敬意,三十多年前他来参加著名乡土文学作家乔典运的作品研讨会,“他是我文学路上的‘老大哥’,这片土地孕育了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也孕育了他”。周大新动情地表示,乔典运的乡土文学创作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流动着楚汉文化的西峡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形成了西峡人新的文脉和精神特质。”关仁山感慨,乔典运带着对土地的深爱书写农民的命运,我们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现屈原曾到访西峡,让王跃文十分心动:两千多年前屈原也曾在他的家乡溆浦度过了九年,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诗歌经典。如今,他因文学的召唤来到西峡,感觉西峡如故乡般亲近。

倾听

双向奔赴的文学公开课

乡土文学关联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见证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新时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如何打破传统书写模式,以独特眼光发掘新的生命哲思,走出新时代的艺术创新之路。关仁山以“故乡”为情感纽带,以“叩问苍生”为思想内核,结合自身多年创作经历与文学感悟,上了一堂深入浅出的文学公开课。

“我专注于乡村小说创作,时常对乡土有更多思考。只有站在中国的大地上,结合中国经验才能回答。生活新鲜而丰富,我们写作中的问题需要在深入生活中破解。”关仁山聊起《白洋淀上》的打磨经验,他最初写了三万字的提纲,自己与朋友读了都不满意。他暂停写作开始读书,同时走进雄安深入生活:“各色人物逐渐进入我的视野,写作时我选定了九个人物的叙述视角。长篇小说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框架搭建上,更考验作家对生活的认知、想象力与洞察力。”作品要传达时代精神,写出新时代的“筋骨”与“温度”,作家既要对白洋淀百姓的生活熟悉与理解,也要用新的结构统领故事与人物。《白洋淀上》的情节发展与人物行动安排,采用“旋转舞台式”结构,几条故事线中的人物,因白洋淀“舞台”,产生对话、冲突、融合,或因亲缘、恋爱、工作产生联系,小说将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细节,演绎成波澜壮阔的时代内容。

如何用文学的笔触,为故乡立传、为百姓画像?王跃文的文学公开课“乡土中国与文学‘家山’”同样是基层作者与读者济济一堂。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表示,故乡是文学创作的根,苍生是文字最动人的魂,“扎根乡土、心怀百姓、书写真情”,给文学追梦者最坚实的指引,大家一起探讨时代发展中乡土中国的文学表达。

“那颗星星发出的光,一直在奔赴我们的路上,我们世世代代仍被它的光照耀着。我们活在前人的光芒里……”王跃文动情地讲述,《家山》传递的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之光。“创作中国小说,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人物,最有效的手法是尊崇中国美学经验。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与自己的生命构成了稳定而独特的精神联系、情感联系、审美联系。”

王跃文分享了他创作《家山》时倾心投入的体验,人物与故事发生地都有大量原型,唤醒了他的故乡记忆,乡村历史记忆、血缘亲情记忆、人文审美记忆。他思索最多的是从家族叙事、地域故事,到一个时代的中国故事的书写,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与深入的过程:“我没有局限于‘我村’的故事,而是收集研究了20世纪中国南方乡村的政治经济史、土地租赋史、革命斗争史等史料,也采信了奶奶、父母及村上老人讲述的旧事,秉承大历史观,用全景叙事与明暗交织的线索,讲述一个时代中国乡村的人间故事,书写一部社会生活史、乡村风俗史、革命斗争史和时代变迁史。”

记者注意到身穿深色运动夹克,相貌文静的她端坐在会场投入地听课,手拿笔记本,不时记下要点。她听全两场关仁山、王跃文两位作家的文学课。她叫董传秀,独自驾驶三轮电动车行驶五六十公里来到乔典运文学馆。她的目光中透着坚毅的柔情,轻声告诉记者,她非常珍惜在文学“县”场,遇见作家,聆听讲课的机会。30岁时她曾经遭遇车祸,导致下肢截瘫,是阅读文学点亮了她的心灯,自学文学写作,做力所能及的公益,也鼓励困境中的人。如今,她正在摸索小说创作,“听了两位作家的讲课,我增强了文学创作的信心,对解决写作中的实际困难也有了新思路”。西峡县作家协会主席封延通在听课中领悟,“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文本质量提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他学习中华美学,提升自己的文学语言。

分享

归乡续暖,探访文脉

不同类型的农具,形态各异的锁具,多种票据与炊具,留存着曾经的劳作,讲述着岁月的故事。作家和编辑们来到五里桥镇白庙民俗文化村,驻足于多个兴趣点。王跃文推起了村口的石磨,又转到了众人围观的河南方言墙,加入了猜方言人群。“挖蹦子”“彪人”“夜儿黑”“木腔”,大家饶有兴趣地追问,在恍然大悟中品味着方言的特色。

这是深入西峡的漫步,归乡续暖的探访,李佩甫、王跃文,中国作协社联部以及名刊编辑一行,从五里桥镇白庙村到丁河镇木寨村,作家们询问村民们猕猴桃的品种与产量,村里的青年热情地送上清热去火的“三根汤”,一同感受西峡乡土的滋养。

一棵数百年的枫杨大树下,文坛名家、本土作者、编辑记者坐着农家竹椅,随心而谈,说西峡的山水人文,话乡土的中国审美。李佩甫为西峡浓郁的文学氛围、西峡人的格局气度点赞。王跃文感慨,西峡山清水秀、山花烂漫,参观了西峡口抗战纪念馆,深感西峡与家乡都是英雄的土地。作家赵大河表示,参观乔典运文学馆,倾听文学公开课,行走西峡,探访文脉,抵达文学“县”场的系列活动,都是给创作“充电”,“我正忙着创作一部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电视剧,这次西峡行,看到的新鲜风貌、听到的真实故事,全是实打实的好素材,可以赋能我后续的创作。”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风趣地说:“我们刚才的谈论与抒怀,今天的收获与感悟,枫杨树都听到了……”

改稿

文学抵达基层工作现场

9月22日晚,会议大厅里灯火通明,“文学工作坊”活动在热烈展开,记者探访了打通“最后一公里”,文学抵达基层的工作现场。来自《人民文学》《当代》《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作家出版社等名刊名社的编辑与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展开“一对二”指导交流。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写作者,为了心中的文学梦,共赴学习、实践的现场。西峡网络文学作者张勇的本职工作是理发师,他已经创作了十多部网络小说,目前正尝试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他兴奋地感谢《延边》杂志编辑刘羿群的具体指导,“她对我的作品提出了宝贵建议,帮我破解了迷津,明确了未来创作的方向”。刘羿群表示,提前看稿,单独交流,有助于编辑对作者的有效把脉:“这次我对他的作品结构、题材取舍、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鼓励他充分挖掘独特的生命体验,抛开顾虑,打破写作边界,将不同类型的写作优势结合起来,探寻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写作之路。”

“没有大刊的高高在上,而是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不仅让我看到了两篇稿件存在的问题,也触动我对长期形成的创作理念的重新审视和反思。”有多年创作经验的老作家韩向阳特别感谢《人民文学》编辑曹译对他的指导。创作乡土文学的青年作家王清海深感幸运,“与名刊编辑面对面交流,曹老师对我的小说结构、叙述语言进行了细致梳理”。《人民文学》编辑曹译发现与基层作家面对面改稿,针对小说如何处理人物、语言的陌生化,细节的有效有了更深入的讨论,“让我触摸到基层创作的脉搏,更理解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创作诉求,给出的建议才真正管用”。

南阳市文联副主席杜思高告诉记者,“改稿会很解渴”,《当代》副编审王小王直言不讳指出他诗歌创作中的问题,让他有豁然开朗之感。从事文学创作近四十年的李雪峰欣喜于得到作家出版社编辑向萍的指导,“她从文章的布局、叙述、主线、语言等逐一讲解,很有文学的深度”。向萍则认为,这样的改稿有一种探宝、寻宝的感觉,“是一次美好的文学课”。

《中国作家》编辑陈集益获得首届乔典运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他表示,很受鼓舞,乔典运、刘震云等作家怀着深情对故土的书写,对农民的刻画,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他说:“当下的乡土写作要回到乡村现场,了解新时代农村的巨变,像记者那样敏锐地捕捉正在发生的、极具时代特点的事件,将其升华为文学叙事,不能根据回忆、印象或者道听途说来创作。要避免‘经验依赖’与‘概念化写作’,乡土文学的魅力在于真实、深刻且富有生命力地描摹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