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品》创刊70年:六位作者、六段故事
来源:文艺报1949 | 黄尚恩  2025年09月26日07:11

论坛现场

9月24日上午,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的重要板块,“《作品》70年·新大众文艺的文学实践”论坛在广州举行。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致辞,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作总结发言。新大众文艺作者代表唐诗、吴可彦、温雄珍、王瑛、邵一飞、王晚在论坛中分享自己的写作故事,以及与《作品》杂志的情谊。《文艺报》总编辑刘颋、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文学评论》编审刘艳、《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中国作家网总编辑王杨,对六位作者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分享了对新大众文艺、《作品》创刊70周年的观点。论坛由《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王十月主持。

“新大众文艺是时代产物,蕴含人民的无限创造力。”向欣在致辞中说,广东省作协正通过“因才施助”扶持素人作者,“因地制宜”培育“全民写作”风尚,“因文兴业”以文学赋能城市发展,积极构建在“书写人民”和“人民书写”上双向发力的文学格局。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生态,鼓励更多创作者以“百姓话”讲好“家国事”,以“全民写作”的热情锻造“人民出品”的精品力作,共创百川汇流、文映江山的新胜景。

今年是《作品》杂志创刊70周年。大批来自基层的写作者,从《作品》杂志这片文学园地中走出来,绽放出独特的文学光彩。在活动现场,主办方发布了关于六位素人作家的系列视频。这些视频聚焦他们的日常生活,跑外卖、做清洁、在地铁上写诗……影片中细微动人的细节,折射出了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在生活中写作的本真状态以及对文学的赤诚之心。与此同时,六位写作者也分别在论坛上分享自己的写作故事,以及与《作品》杂志的情谊。文学的情谊、文学的力量就在这温柔的讲述中蔓延开来。

“我的疲惫是真的,向往也是真的,粗粝是真的,细腻也是真的。”上世纪90年代末到广东打工的湖南女孩唐诗干过很多工作。在疲惫生活的间隙,她用文字记录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她的这些笔记被《作品》的编辑发现,发在《作品》2015年11月上半月刊。后来,这组育儿笔记又经过广东作协的扶持,结集成《清秋笔记》出版。唐诗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主角,但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记录。我写的从来都是像我一样、在生活里不断地切换角色的普通人。我们在不同的位置折射出不同的光,以此来拼凑出较为完整的人生。”

“如果我没有成为作家,一定不是因为眼睛,而是因为我不够坚持。”吴可彦13岁时检查出患有视网膜疾病。后来,视力逐渐下降直至失明。“人生如戏,我做不了自己人生的编剧,但可以通过文学修改存在的可能。”吴可彦用文学“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剧本。他的长篇小说《盲校》发表在《作品》杂志,并出版单行本,入选了第三届福建省中长篇小说双年榜。在他看来,对“素人写作”而言,“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得多,“生命体验没到那个境界,要写的那些东西没到那个境界,用了再多的技巧也没有用,写得再漂亮都没有用”。素人写作就是要扎到泥地里去,书写摸爬滚打的经验。

从广西到广东,从南海到东莞,温雄珍在生活的跋涉中始终坚持对文学的热爱。她现在有两份工作,白天在服装店里看摊位,晚上就去烧烤店当服务员,“生活累是累了点,但是诗歌让我看到了光亮”。2024年,她的诗作得以发表在《作品》杂志,随后其第一部诗集《东江水暖》与花城出版社正式签约,《炭火上安居》也获得了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扶持。她说:“一路上,得到这么多的老师帮助,我何其有幸。文字可以治愈人。我希望别人能够从我的诗歌里面看到光。”

王瑛分享了她从四川乡村来到东莞17年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她将自己的文字聚焦到清洁工群体上。她说:“我们空闲的时候会聊天,聊起各自的家庭、经历的生活。说到生活不容易时,我们一起流泪,我们又相互鼓励,也看见生活的希望……”2024年8月29日,她完成了8万多字的记录,取名《擦亮高楼》,然后发给《作品》杂志。过了几天,编辑回复:“写得不错,真实感人。”《擦亮高楼》后来改名《清洁女工笔记》,于《作品》2025年第1期刊发部分内容。现在,这本书还将在花城出版社推出单行本。王瑛表示,写作是有使命的,“我会继续关注底层人的生活。从主观走向客观,从写我到写千千万万的我”。

刚退休的邵一飞,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小说创作。2025年《作品》“超新星大爆炸”栏目推出了他的三篇小说,名为《嘿嘿》《嘿嘿嘿》《嘿》。邵一飞说:“嘿嘿!面对世界,我经常这样‘嘿嘿’地笑。人生本来就可以‘嘿嘿’一笑了之的。”他的小说,主要是以发达地区城市和现代经济社会为背景,试图反映其中的某些人生情状,非虚构之中融合隐喻。他将“隐喻”视为小说创作最顶层的美学,“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绝对化的隐喻”,“而我们自己,都是按照隐喻的方式存在着”。

“我是写作十几年,今年才出第一本书的外卖员王晚。”王晚在论坛上分享了她创作《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的历程。在跑外卖以前,她做了17种不同的工作,有印刷工、车险销售、网络推广、新媒体运营、保洁等等。因为常年的写作和阅读,她的眼睛出现了问题,最后就去跑外卖了。王晚说:“尽管时间支离破碎,身体日渐磨损,我却感到安心,因为有个活我随时能干,这是我能掌控的人生。”她在跑单间隙用手机坚持写作。这部书稿写作过程中以及完成后,她和一些作家朋友、《作品》的编辑老师都有交流。他们为王晚提供了很多具体的修改意见。王晚说:“因为文学,我遇到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帮助,这是我一直很珍惜的东西!”

对于这六位“素人”作家的创作,王杨、刘琼、刘颋、张懿、刘艳、韩春燕依次进行点评。大家谈到,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情感永远是最根本的驱动力。这些作品中有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这也是新大众文艺让人关注的重要原因。他们始终是在流着眼泪写生活的微笑。他们的作品展现出来的坚韧、顽强,以及那种不竭的生命力,非常打动人。《作品》杂志积极关注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成为这些写作者的托举者,体现了一种担当意识。希望每一个都参与进来,用自己的微光来共同照亮文学的天空。

谢有顺在总结发言中说,专业作家去关注和素人作家自己写,中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很多细微的经验,外部人的视角是很难体会和把握到的。长期以来的文学中,被书写者自身是无声的。现在,他们依托自身的丰富经验发出声来,让多种声音形成“多声部合唱”。这样才有利于呈现一个真实、多元的世界。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作品》70年·新时代文学期刊何为”的分论坛。彭学明、陈亚军、张燕玲、贾梦玮等20多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在发言中表达了对《作品》创刊70周年的祝贺,认为《作品》杂志以“内容经典化、传播大众化”的办刊理念,为文学创作者们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此外,大家还围绕新时代文艺发展语境下,新大众文艺创作与文学期刊的转型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70年筚路蓝缕,70年风雨兼程。70年来,《作品》杂志在众多作家的支持和众多编辑的努力下,推出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近年来,《作品》杂志社鼓励编辑走出书斋、走向更广阔的人群,坚持关注新大众文艺的探索实践。王十月表示,《作品》编辑同仁会继承发扬前辈编辑的风范,努力办具有引领力的文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