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似绝句,廊如宋词
从古画上看,亭与廊是一对相依相伴的兄弟。如果再从审美和功能、比拟的角度加以区分,则亭似绝句,廊如宋词。
亭,有顶无墙的小房子。顶是穹顶,倒漏斗式地凹陷,让空间变得深邃,仿佛能缀得(容得下)繁星,在头顶闪烁,明明灭灭。场地虽然不大,却有实用性。说亭似绝句,是觉得绝句有四言、五言、六言,而亭有四角、六角、八角;绝句,讲究平仄、押韵;亭,注重和谐、雅致,两者异曲同工。
廊,是屋檐下的过道,抑或有屋顶的过道。在建筑功能上,有贯通的作用,是房子与房子,房子与亭,房子与榭之间的纽带。若拿廊与宋词作对比,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廊也是长短不一,有宽有窄,自带节奏神韵。宋词在古代,人们用来在勾栏瓦舍等宴饮场所咿咿吟哦;廊在日常,便于悠闲者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抵膝聊天。宋词接近音乐,抑或就是音乐;廊是让音乐弹出旋律、拉出声响的地方。
亭与廊,与我的生活有多大关系?幼时记忆,我对亭没有过多的感知,倒是对廊印象深刻。邻居沈家大门里的走马廊檐,被滴着的雨水织成一道透明珠帘。人行在廊檐下,衣裳不会被雨淋湿。沈家是一座明清时的老宅,下雨天,天井里积满了水。这时候,走廊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人贴着廊檐走,从门口一直走到院子最里面。
廊檐台阶,有宽有窄,一院之内,不同的地方,该宽则宽,该窄则窄,均高于低洼天井。宽的堂屋前廊,可以摆一张小桌子,人坐那儿吃饭喝酒;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坐在小板凳上抬头望天。古宅里的生活,安静优雅,晚饭过后,月上中庭,有人坐在走廊上拉起了二胡。
吾乡有精致古园林,古风浓郁,老树旧屋留下时光漫漫爬过的印痕。园中有楠木厅、半山亭,楠木厅四周是一溜曲折回廊,就像留白,使园中房舍看上去虚虚实实。亭在假山上,明明在小山顶,却唤作“半山亭”,大概是从前的园主人觉得亭在半山最雅,这个角度好看风景。就这样,在一园之中,站在廊下可抬头看亭,坐在亭中,可俯望走廊。亭在高处,与廊对视。若有客来访,在古园闲逛,最大的妙处,不论是在廊下,还是亭上,都一样可以听风赏雨,看假山流泉,一园子云卷花舒。
扬州何园,这座晚清名园里,亭与廊皆有。除了水心亭,我看见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复道回廊,巧妙地连接了园中的每个角落,人行于走廊上,啌啌作响。有人说它是最早的立交桥雏形,我倒不这么认为,它就是一道走廊,从这头走到那头;从古代走到现代。
一座偌大园子,亭台楼阁,廊道就柔软地盘桓其间。我喜欢何园的复道回廊的宛然走势与错落分布,曾站在二楼廊道,看园中一棵壮硕的玉兰树,花枝俏丽,心里想着花影旧时光里的古人生活。
廊桥,横跨河流之上的古桥。这样的桥,多在山间。桥上建有廊屋,路人可坐于桥上歇脚,听桥下流水,哗然有声,看远处青山,绵延伸展。
我在赣北旅行,曾遇一座廊桥。桥上风雨廊,木椅斑驳,似有包浆。这样的座椅,有许多人来过,他们停留片刻,又走了。
廊桥之廊,为山里人遮风挡雨,无意中成为一条河流之上的风景。廊桥的一方屋檐,有鸟栖过,有风吹过,瓦上暗生青苔。
亭之妙、廊之美,在于不动声色地遮风挡雨。可以想象,从前游园,花草明媚,一场骤雨,不期而遇,惊慌之中,急忙躲雨,几个陌生人,站于亭中或廊下走道,面面相觑。
亭与廊,适宜众人雅聚、少长咸集,张长李短,信息交流,或抚琴,或对弈。这些建筑小品,多建在花木植物之间,雅亭雅廊,宜做雅事。
也适宜睡觉、读书。夏日伏天,人有倦意,可于亭中、廊下小睡。或可看书,看小半天的书,眼睛累了,看一看花木,也可仰头观察屋顶的内部建造。亭与廊,多为卯榫结构。
亭之妙与廊之美,相似而又有不同。都是供人小聚,歇脚的地方,都是建筑小品,小而美,小而玲珑,小而精致。亭之妙,飞檐翘角,如鸟翼,欲飞未飞。人坐亭中,遥望远处天青色,似在等待一个多年的朋友。在中国许多地方,那些著名的亭子,大都在风景最恰当处。廊之美如纽带,蜿蜒,飘逸。脚踩长廊砖道,在于边走边看,走走停停,顺着一小段笔直,一小段弯曲,走进建筑的内部。长廊两侧,有日月光影。想到南京有老地名,曰明瓦廊,早在明朝就是繁华街市。路面宽敞,中间是官廊,店铺鳞次栉比。或许是廊棚顶部覆盖的是透明的瓦?又大概是那时廊顶留有天窗,自然光照射进来,廊下便一片光亮。
亭与廊,是公共部分,不是私密空间。所以,在苏州园林里,亭中廊下,可以吟唱婉转的昆曲。亭廊唱曲,会产生声腔共鸣,在园子的每一处地方飞溅,溅到树上,溅到叶上,溅到石上……遇水,则贴着水面在飞,其间听戏,实在舒心雅致。
于我,则喜欢在亭廊吹风喝茶。雨天,我坐于灌满清风的廊亭,这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亭与廊相连,顶上有青瓦铺列,檐口雨水涓涓而下,流泻成无数条细线。
亭廊边,遍植绣球。最美的遇见,是有一簇簇的绣球花在面前摇曳,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随风而动。
人在亭廊坐,如坐绝句、宋词情境里。当在江南,看外面二三行人,撑着油纸伞,迈着长长短短的步幅,踩着平平仄仄的节奏,在雨雾中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