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经典重温之电视剧《历史的天空》 创新打开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新格局
来源:文艺报 | 刘笑伟  2025年09月24日08:20

由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是21世纪之初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优秀之作、创新之作。它与《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同年代作品一起,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这部经典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的天空》能成为影视经典缘由有三:首先是因其改编自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长篇小说,原著作者徐贵祥曾说:“我想写一部不一样的战争小说,不仅仅展现战场上的厮杀,更要挖掘战争对人性的锻造,以及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主动选择。”正是这样一部“不一样”的战争小说,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其次,该剧艺术化呈现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人民军队锻造出像姜大牙这样的接地气的指挥员,也在一次次为民族独立与解放而战的征程中,不断创造出了以弱胜强、走向胜利的人间奇迹。在抗战时期,面对貌似强大又极其凶残的侵华日军,新四军各支队挺进敌后展开斗争,成为插向华中日军心腹地带的一把利刃。《历史的天空》向人们展现了这一历史画卷,从而引发观众高度共鸣。再有,剧中塑造了姜大牙、朱预道、杨庭辉、东方闻音、张普景、陈墨涵等有血有肉、丰满鲜活的人物群像,加之张丰毅、殷桃、于和伟、李雪健等演员的生动演绎,让观众能够触摸到宏大战争叙事下的人性温度。可以说,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打开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新格局。

经典作品是一个时代精神产品艺术风貌与特征的高度浓缩,引领着文艺创作的方向。经典何以成为经典?这是我们重温《历史的天空》的目的之所在。

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新时代影视剧创作,必须在思想精深上下更大的功夫。向观众传达什么样的主题、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一部影视剧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历史的天空》的成功之处,在于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揭示出革命战争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出对人生理想价值的崇高追求。通过观看这部作品,观众可以深刻认识到,在革命战争中我军是英勇善战的,是以灵活机动克敌制胜的。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在于人民军队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品格。姜大牙从一位无产者成为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正是在面对一次次困难与挑战中不断完善自我、勇敢迎战的结果。在文艺作品中,一个典型人物可以折射出时代之光。《历史的天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交织,构建起一幅气势恢宏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图景。这是人物个人成长的真实写照,更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在苦难与抗争中觉醒、在困难与挑战中走向辉煌的时代缩影。

《历史的天空》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二,是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或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必须高度关注改编的“源头”——军事文学的创作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之所以涌现出《白毛女》《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高山下的花环》等经典剧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批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的优秀军旅作家。那些成为经典的军旅文学作品,为影视剧改编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丰厚艺术滋养。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也再一次证明,一部优秀的原创文学作品对影视剧的深刻影响。徐贵祥的原著,绝非仅仅给影视剧提供了“故事梗概”,而是提供了最为宝贵的、丰厚的历史纵深与思想底蕴,鲜活的人物原型与情感脉络,独特的叙事结构与人物语言。反观当下,之所以有些战争题材剧被拍成了“神剧”,有些现实题材的军旅剧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是缺失了真正抵近历史与当下生活现场的原创军事文学支撑。流水线上的“故事装配工”,无法生产出优秀作品;同质化的类型剧作,只会使荧屏上充斥悬浮的楼阁、空洞的口号与模式化的情节。《历史的天空》被改编为电视剧、话剧等艺术形式深刻启示我们,打造优秀的军旅影视剧,必须高度重视军事文学创作,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打磨原创文本。

《历史的天空》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三,是新时代的影视剧创作,必须把提高作品原创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于创作生产的全过程。提高原创能力、倡导艺术创新,要求创作者要有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历史的天空》中的人物塑造,就是艺术创新的结果。它打破了“高大全”的传统英雄叙事,以艺术真实、矛盾冲突与动态成长为核心,塑造出一幅极具生命张力与历史厚度的革命者群像。《历史的天空》所呈现的革命英雄主义,是建立在有血有肉的人物基础之上的。姜大牙的蜕变与升华,是在充满磨难的现实斗争中完成的。他的勇敢,有时也伴随着恐惧;他的坚定,有时也处于迷茫;他的成长,是无数次跌倒又爬起、失败又胜利的结果。剧中的英雄们并非刀枪不入的战神,而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对战友的情谊、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一步步克服自身局限,展现出人性中超越平凡的光辉。这种对人性成长的探究、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对革命英雄主义的诠释,为今天的影视剧生产者提供了很好的镜鉴意义。

新时代影视剧创作,应当以“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的艺术自觉,警惕机械的“克隆”、简单的类型、浮夸的人物、流量的诱惑。一言以蔽之,在历史的天空之下,只有那些勇于打破窠臼,发挥艺术个性,不断创新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带给人温暖和力量的作品,才能真正穿越时光、成为经典,在观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永恒印记。

(作者系军旅作家、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