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名著中读出未来,刘广迎新作《西游略说》新视角解读名著
近日,作家刘广迎的著作《西游略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继出版《说三国 论决策》和《红楼心解》之后,再次“对准”四大名著的新书。这次,他提出《西游记》是从更高维度的世界来看人间,并且认为读懂“西游”对当下人们理解AI、理解科技发展、理解多元宇宙等都会受益良多。《西游记》是走向未来记,也是智慧生命的未来记。
全书共分为六章,分别是《人非人》《物非物》《地非地》《事非事》《理非理》《神非神》,作者从唐僧师徒到众妖怪神仙,再到书中所涉及到的物件、地名、故事细节等,都进行了全新解读。书中的每个章节名都包含了一个“非”字,就是希望读者打破固有观念,从新的视角去重新看待这本熟悉的名著。比如书中《物非物》中的《唐僧肉是个啥》这篇文章里,刘广迎谈到,“吃‘唐僧肉’就是凡夫俗子颠倒梦想的具象化表达,老是想吃‘唐僧肉’,就会变成妖精。”所谓的想吃“唐僧肉”,其实表达了人应该如何面对自身欲望的问题。
与其他三本名著相比,刘广迎认为,“这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文学水平更好,而《西游记》的境界和纬度更高。另外三部名著都是悲剧性的结尾,《西游记》最终的结局是光明的,能更多的带给人希望,也能够激发读者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作者吴承恩虽然没有接触过现代物理学,却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西游记》中所呈现的景象早已超越了三维世界。而现在,人类同样要超越三维世界来理解当前面对的问题,并谋划未来的生产与生活。”
通过这本《西游略说》,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西游记》。从故事角度,它是曲折丛生、悬念叠起的神话故事;从科幻角度,其“科学幻想”式的奇思妙想都在变成现实,千里眼、顺风耳、太空飞行、天宫等,已从奇迹变成平常;从职场角度,这个西天取经团队在成员数量、特长、性格等诸多方面的搭配,具有研究、学习与借鉴的价值;从结合社会现实的角度,其中妖魔鬼怪、猪猴牛马、神仙道佛等既对立又统一……
在此前创作过程中,有朋友问刘广迎,《西游记》都写出这么多年了,解读“西游”的书又那么多,为何还要写?刘广迎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学习别人的东西,重温尝过的东西,重复做过的事情,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更好地追问,进而找到新的答案,并进行新的实践。答案是没有穷尽的,每一个答案都会催生新的追问。这便是生命延续的必要性,这才有了智慧生命演化的内在逻辑。”正如近期热映的电影《浪浪山的小妖怪》所呈现的一样,其实每个时代、每个人对《西游记》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刘广迎在《西游略说》中除了从佛学角度来探究这部名著外,还特别从科技发展、AI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解读。由于此前在著作《唤醒:从人类、后人类到超人》中的写作经验,刘广迎对于《西游记》中未来性、科幻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当今世界任何一部科幻小说与科幻影视作品都难与《西游记》相提并论,并且当下的科学研究也需要《西游记》中想象力的指引。比如孙悟空的诞生和成长历程,本身就跟AI技术的发展很像,“孙悟空是从石头孕育而生的,而AI则被看作是硅基生命的起源。孙悟空的成长是仙道神佛、妖魔鬼怪与日月天地共同成就的,而AI的发展同样要经受各种信息和价值观的淬炼。”在书中《孙猴子与人工智能》这篇文章里,刘广迎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孙猴子就是大自然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压根不在乎。但是,你看好或不看好,它都会发展;你支持或不支持,他都会进步。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猴子演化成人,和猴子商量过吗?猴子同意了吗?肯定没有嘛!同样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不会取得人的同意。”
在刘广迎看来,人类或许需要跳出人类中心主义来思考人工智能,“大自然创造出人这种高级生命,难道就是智慧生命发展的终点吗?人类有资格终止智慧生命升级的进程吗?人类有什么理由确信只有人才是对生命对宇宙负责任的?秉持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开放的胸怀。”他认为,“《西游记》中的智慧,对我们理解AI、理解科技发展、理解多元宇宙、平行宇宙等,都会有很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