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冯至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9月17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纪念冯至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出席并致辞。张清华、西川、张桃洲、向天渊、张巍卓、毛明超、戴潍娜、付丹宁等学者、诗人,冯至女儿冯姚明、女婿徐金堃、外孙徐冯永与会座谈。会议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集诗人、学者、翻译家于一身的文化大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创作了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历史小说《伍子胥》、散文集《山水》等饱含现代思索、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的众多作品,同时在杜甫研究、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等方面孜孜不倦,开辟了我国诗学研究的新空间。
邱华栋表示,冯至的一生是与时代同行的一生,是沉潜治学、融汇中西、求真求是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身上那些闪耀时代光辉的宝贵品格,学习他以文学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信仰。冯至一生真切践行“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这一号召,当民族危亡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时,他毅然选择与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这启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冯至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无限热爱,笔下的人物始终与人民的脉搏一同跳动,他俯身人民、以诗为史书写时代的赤子情怀,启示新时代的作家要走出“象牙塔”,到人民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萃取主题、塑造形象、锤炼语言,书写属于人民的不朽时代史诗。冯至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架桥人”,他以极大的热忱和严谨的学风,将歌德、海涅、里尔克等德语作家介绍到中国,为中国文学打开了一扇望向世界的窗户。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既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也要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去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化成果,在深入的交流互鉴中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经典”。
与会专家认为,冯至一生秉持“朴素而有生命”的美学信念,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对社会的深切思考,表达出生命的尊严。从早期带有浪漫主义底色的诗歌到含有深邃生命哲学思考的《十四行集》,冯至完成了一次融现代思想于诗歌表达的艺术“蝶变”。他将源自西方的十四行诗形式与中国抗战时期的现实经验及生命体验融合,创造出一种兼具深刻思想和汉语之美的诗学范式。冯至的诗歌是生命与存在的深刻回响,充满对万物的沉思,打通了西方浪漫主义与中国传统山水精神的跨文化互释,为现代中国提供了独特的精神资源。大家谈到,冯至的研究与写作不仅对接古典精神,更关切现代生活,真正实现了古典精神的现代重构。抗战时期,冯至在西南联大讲授德语和欧洲文学,研究翻译德语作品,极大拓展了现代中国学界的思想疆域。
早在1990年,冯至就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一部分自己的著作,其中包括几本早期稀缺著作的初版本。之后冯至家属遵照遗嘱,将他长期珍藏的中文书籍、著作以及多年来的研究资料、手稿、重要信件等捐赠给文学馆。徐金堃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与其他学术机构多年来对冯至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的深入挖掘与广泛传播,并代表家属表示,将继续认真整理冯至遗存的文稿、著作、日记、书信以及珍藏的物品,珍惜他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