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创作,去有风的地方
来源:江西日报 | 钟秋兰  2025年09月19日08:40

9月,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作家,相聚于九江,参加中国作协发起的中国作家“江西生态文学周”活动。在浔阳江头,他们迎着江风感知“江暗管弦急,楼明灯火高”;在庐山,他们于云雾中感受“无限风光在险峰”;在修水,他们寻找黄庭坚的“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在庐山西海,他们吹着自云居山而来的风,沉醉于鱼美水甜中……

此次中国作家“江西生态文学周”,举行了“长江生态与文学使命”主题座谈会、“与名刊面对面”改稿会、修水作家群研讨会、名家结对交流会及4场名家文学公开课,深入探讨生态与文学的血脉联系,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可谓干货满满。

生态文学,缘何在九江唱响

从浔阳江头的瑟瑟芦花,到九江石化的现代化生产车间,生态发展,在新时代有了更具象的释义。而时代,总是赋予文字别样的意蕴,那密密麻麻的书写中,有诗与歌、水与火;有大自然,有万物;有温暖,有希望。当省内外知名作家踏足九江的山水间,这其实是场双向奔赴——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官江州司马。从长安到九江,一去近三千里,失意的诗人彷徨不已,在浔阳江边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名篇《琵琶行》,就此,九江这座城市便有了更多观照普通人的温暖亮色。

同时,“九派寻阳郡,分明似画图”,九江,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天下江山眉目之处”,奔腾浩荡的长江、碧波荡漾的鄱阳湖和群峰连绵的庐山,共同构架出“一山独耸、二水合流”的山水空间。这场以生态为名的文学盛会,也正是作家聚焦绿色发展,展示长江岸线生态建设成果,推动文学深入基层、贴近大众的生动体现。

20年来,“两山”理念在赣鄱大地落地生根。江西的生态之美,从来不止于山水的“高颜值”,更在于生态文化的“厚底蕴”——从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李白、苏东坡等文豪纷纷在庐山留下名篇,再到入选2024年生态文学推荐书目的江西人徐春林创作的《和平长江》,如今的美丽江西既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也有生态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当下,作家大笔如椽,书写生态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故事,必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产生更多感悟,共同拓宽新时代生态文学的空间。

“参与长江大保护是新时代文学义不容辞的使命。”“中国作家‘江西生态文学周’的举办,旨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学创作,深入发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针对生态文学周启幕,中国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而对于江西来讲,这场跨地域跨体裁的文学盛会,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持续聚焦长江文化的时代内涵。“为江西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深处、扎根群众当中示范打样,更是以文艺的力量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这也是江西省作家协会承办此次活动的要义所在。

对话与创作,长江生态与文学使命

江西是文学风行的地方,也是创作的旷野。作家们行走其中,是在鸟鸣中听见江西的风,在林涛中看见江西的海,他们带来的“干货”,也为江西文学创作者、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长江生态与文学使命”主题座谈会上,作家们纷纷发言,深入探寻文学与生态的血脉联系。

作家龙仁青表示,“人类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也不是这个世界的顶端,只是这个世界生物链中普通的一链,是大地共同体中一个普通的成员”。面对自然生态,应“敬畏、辽阔”,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说,“当我们的笔尖触碰到江水的那一刻,便是承载着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小说家胡性能表示,面对长江这样一条文明之河、生态之河,文学不可缺位。长江,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生态文学主要的表达对象。散文作家、诗人陈仓认为,生态文学真正的价值,其实并不在文字表面,也不在各种各样的修辞,而是自然存在于生态环境之中。江西作家阿袁则表示,生态文学构建地方感,是为了对抗“全球化”,写好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既是一个写作者感情之在兹念兹,也是一个写作者的伦理和道德立场。江西散文家傅菲表示,只有深入自然现场,才可以获得自然感受,才能发现自然生态的神秘感,写出来的作品才不会显得寡淡、苍白,才具备艺术性。江西诗人林莉表示,“我们不仅需要用笔记录长江的真实变迁,更应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创造的双重使命”。

24名九江基层写作者则与来自《诗潮》《天涯》《芙蓉》《雨花》等名刊的编辑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写作,需要什么样的底色?“悲剧性的现实主义题材人们都是愿意看的,但是写作者的责任和文学的功能,还是温暖人心、启迪心灵。”《芙蓉》杂志编辑部主任杨晓澜表示。

小说家胡学文、诗人沈苇、作家阿来、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分别在九江市濂溪区、庐山、修水、庐山西海带来了4场头脑风暴。他们以亲身创作体验告诉读者,写作,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也是一件公域化的事情。当文学爱好者直面名家,听名家们道出文学的来路与本源,恰也是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拷问自己的过程。

文学“县”场,为什么是修水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这是修水人黄庭坚眼中的山水和离愁。

黄庭坚是苏轼的挚友,千年前他肯定没有想到,因为“朋友圈”太牛,后世的迷弟迷妹们执文学朝圣心涌至他的家乡修水——中国作家“江西生态文学周”期间,边城修水迎来了两场令人瞩目的文学盛事:一是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首场活动,作家阿来进行了《苏东坡与黄庭坚:两位文化巨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学讲座,并与读者进行了热烈互动;另一场则是次日举行的中国作家“江西生态文学周”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修水作家群研讨会”,阿来出席了研讨会,省内外知名作家们现场点评修水作家的文学创作,并进行了名家结对活动。

为什么“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首场活动放在修水?为什么要为修水作家群专门开一个研讨会?

《左传》载有江西的两个地名:一为番(即今鄱阳),一为艾(即今修水)。作为幕阜山与鄱阳湖之间的山水古城,修水的美丽生态与人文底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修水拥有黄庭坚和陈门五杰两座文化高峰,走出了众多历史名人,孕育了宁河戏、全丰花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修水延续着文化基因和文学自觉,大家心怀敬畏,赓续文脉,潜心创作。近十年以来,修水作家出版著作150多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大量作品并获得奖项。一批优秀作家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坛脱颖而出并产生影响,使修水赢得“江西文学第一县”的美誉,荣获“中国诗词之乡”的称号。修水文学创作持续活跃,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地域文学现象。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对县域文学创作一语中的:文学“xian”场的“xian”,既是现在的“现”,也是“县”城的“县”。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行政编制,是7亿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窗口,也是蕴藏无数故事、充满生命张力的素材富矿和灵感源泉。县城连接着质朴的乡土和繁华的都市,构成我们时代坚固厚重的文学基座。新世纪前后,县城一直为中国文学输送着创作者。他表示,县城孕育着鲜活、质朴、清新的生活情状,只有抵达“现场”,文学才能在时代中“始终在场”。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黄庭坚眼中的老家修水,和今人眼中的修水一样,是“满川风月”,是诗书双绝。何以“县”场写作,是作家梅国云所说的那样:“当我们在研讨史诗性的宏大叙事的时候,强调文学创作技巧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关注一些总有人看不到的个体和地方。”作家张者则对修水作家关注“乡村能人”表达了敬意:“书写乡村能人,其实是书写当下的乡村灵魂。”作家们纷纷表示,正是关注“县”场文学的生活化、趣味化的一面,让修水县域文学的景致更聚焦。

“小县城有两拨人,一拨是关注自己的肉身,一拨是关注自己的灵魂安放何处。在县城的文学创作者,是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拽,是自己赶着自己朝前走。”“县城的作者是透过针孔看见一个大世界。他们要脱去县城作者身上的标识,就需要被更多的人看见。”从修水走出来的作家樊健军对县城作者有更多的共情。修水县作协主席钱轩毅则认为,本次活动对修水产生了多重积极的影响:省内外著名作家亲抵“县”场,为修水作家创作把脉,提升了修水文学的视野与格局,带来了广阔的文学视野与创作思考。通过现场对话,县城作家可以跳出地域的局限,更清晰地感知文学发展的脉搏,思考如何将个人创作与更宽阔的时代背景、人类共通的情感相连。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消除了神秘感,增添了亲切感,让许多本土的年轻作者看到努力的方向和攀登的可能,点燃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活动将优质文学资源直输基层,不仅能让文学之花开遍沃野,激发修水文学产生历史性变革,同时也会推动文学赋能县域发展。”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曾清生表示。

(文中组图为中国作家“江西生态文学周”系列活动现场,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钟秋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