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家、博主齐聚知乎盐沙龙,共话城市文学
来源:新浪读书 |   2025年09月18日15:31

原标题:共话城市文学:欧阳奋强、贾行家、王计兵齐聚知乎盐沙龙

“人群交汇处,皆是城市篇章”,9月13日,由知乎和单向空间联合举办的“可读的城市”盐沙龙在北京郎园Station上演,国家一级导演欧阳奋强,作家贾行家、作家袁凌,“外卖诗人”王计兵,写作者李颖迪、上海独立乐队“顶楼的马戏团”主唱陆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董晨宇,七位嘉宾与数十位知乎答主共聚一堂,围绕文学与城市,展开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对话。制片人、《十三邀》第四季执行制片尤里奇担任了本次知乎盐沙龙主持人。

何为城市文学?探我、日常写作以及真实力量

对谈伊始,作家贾行家就将话题直指核心—何为城市文学?他指出,从80年代的寻根文学到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乡土文学的核心始终是追溯集体记忆与文化根系,解答“我们从何而来”,而城市文学的核心命题则是“探我”,聚焦于个体在都市空间中的自我认知与精神探索。

《我的皮村兄妹》的作者袁凌,发现周边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用文学记录生活,指出当下城市书写的“去精英化”趋势,这些周边写作同样能够打动读者,“我们的日常都值得书写,不需要把它拉开才能得到的一个深思或者姿态,或者里面的张力感。这种张力被我们更真实、身体的力量感代替了”。

近几年《繁花》《漫长的季节》等地域性作品热播,大众得以影视作品中触摸城市的魅力。国家一级导演、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分享了他对文学改编影视的见解,他认为文学是影视的源泉,“首先我们不要违背创作者的原意……在这样的基础上,是允许它去改和编的”,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一样的艺术表达形式。提及在城市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时刻,欧阳奋强分享了自己“小酌一杯”的爱好:喜欢喝酱香酒。 与八七版《红楼梦》好友“喜相逢”时,开两瓶“茅台1935”,聊聊过去的趣事和现在的生活,哪怕人生总有困惑,但只要有这样的时刻,就足够喜悦。

2025年央视春晚上,王计兵应邀为王菲演唱的《世界赠予我的》报幕,他还有一个更被大众熟知的名头—外卖诗人。现场他谈起了自己基于昆山生活的创作,真情是唯一密码。他分享了自己书写送餐见闻与在昆山艰苦岁月(如住水上棚子)的经历,其创作不刻意美化或渲染悲情,却因情感的共通性而引发广泛共情,这本身就是城市文学最真实、最有力的注脚。

何为理想城市?记忆、乡音与安全感的精神坐标

盐沙龙的第二场圆桌对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谈起了有关理想城市的“记忆的闪光点”,他谈起了两段城市生活记忆:一是北京胡同里邻里间修水管、蹭饭的亲密人情味,但门前的臭水沟也的确存在,“我不能美化那一段记忆”;二是美国FairFax小镇与自然共生的松弛感。这两段经历都成为了董晨宇关于理想城市的定义和描述。

上海独立乐队“顶楼的马戏团”主唱陆晨,对方言的流失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我用沪语写歌的时候当时是觉得非常亲切,觉得这是我的母语,所以写起歌来特别的得心应手”,但他同时表示如今能熟练说上海话的孩子不足20%,“方言在慢慢流失,可能再下一代会说的人就更少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有时候就觉得挺遗憾的”。

作家李颖迪谈起了城市之于个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位于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她的“安全感”角落,“我在电影院里面待着,那个灯黑掉,你在里面,你也不认识周边的人,你就会觉得很安全”,这是北京给予她的暂时的、珍贵的庇护,但这并非归属感,“归属感和我们到底能够掌控多少是有关系的,而安全感我觉得可能是一种更被动的体验”。

随着此次“可读的城市”盐沙龙的举行,知乎2025人文季也正式落下帷幕。此次人文季从线上圆桌以及“挖挖我的宝藏城市”创作分享,到“街巷备忘录—2025城市微观纪实创作计划”,再到此番盐沙龙,通过多重活动连接起每个人对城市的独家记忆与情感,共同汇聚成一座座城市的底色和多元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