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辑 《天津文学》2025年第9期|孙庆丰:“铁腿”英雄白凤田
2021年5月的一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有幸去拜访了白凤田老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会把眼前那位接近百岁的老人,与当下时髦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当时他正拿着智能手机,在认真地学习党史。按理说,像他这个年龄,童年时仅断断续续读过半年私塾,没有多少文化,操作起智能手机来应该很困难;再者膝下四个儿女,子孙满堂,本应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何必要进行自我加压,每天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可就因为他是一名老兵啊,参过军、打过仗,还在战场上丢失了一条腿。他,就是家住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王滩镇周坨(新庄子)村的伤残革命军人白凤田。
1
1924年11月,白凤田出生于周坨(新庄子)村,3岁丧母,幼年穷苦。童年时和其他穷苦人家的孩子一样,为帮父亲减轻家务,每天饿着肚子去地里捡柴火。然而灶膛的炉火即使烧得再旺,锅里却一年四季都是吃不饱的野菜,鲜能见到粮食,更别提荤腥。14岁时,白凤田已然长成结实的少年,肩上开始自觉担负起改善家庭生活的重任,先是在村里给富人家做短工,20岁时外出做长工。
1945年5月的一天,白凤田回家探亲,恰巧赶上日本兵围村,在村里殴打百姓。白凤田刚走到村口,就看到给日本兵做事、让当地百姓恨透了的伪军头目张红元面目狰狞地立在村口,一看到白凤田,二话不说抄起一根棍子就往他身上打。用棍子打还不过瘾,张红元拿起一支步枪用枪托往白凤田身上砸。这时一名日本军官见状走了过来,示意张红元不要打了,日本军官看了一下白凤田的手,见他双手都结满了老茧,知道他是一块干活的好料,就准备把他抓走去做苦工。白凤田和村里其他几位身体精壮的男青年被日本兵押到村西头,看到村干部白凤成、白凤山等人正在被日本兵往嘴里、鼻子里灌凉水,不由得怒火心中生,越想越气愤,这是什么世道,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随便被日本人欺负。白凤田悄悄与身边被抓的同村另外两名青年石俊生和徐金山嘀咕,咱们跑吧,与其被抓走给日本人做苦工,还不如去参加八路军,反正横竖可能都是死,咱宁可在战场上战死,也不能窝囊地被日本兵折磨死啊。
就在日本兵继续变着法地折磨村干部,疏于看管被抓的壮劳力那段间隙,白凤田三人迅速跑出了村。一路汗流浃背、心惊胆战,见后面没有了追兵,三人才终于放慢了脚步。正当三人饥肠辘辘迈不动脚步时,谁知竟意外捡到了两毛钱,于是买了三根黄瓜充了充饥就继续星夜赶路。天亮时,三人终于在新寨找到了八路军所属的唐山路南部队,泣不成声地说明了参军原因,一定要把敌人赶出中国,于是迅速被编到了十四团(后编入四野十三旅)一连,自此白凤田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2
当时战事吃紧,日军在冀东地区频施暴行十分猖獗。冀东人民和八路军都奋起抵抗,因此白凤田在参军的第四天,还未接受正规的训练就迅速投入了一场战斗。
说起第一次走上战场,拿着枪面对面与日本兵交锋,白凤田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参加了八路军,自己就是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如果连战士都害怕敌人、害怕打仗,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哪还有独立与解放的希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敌人一天不滚出中国,中国人民就一天没有好日子过。然而,由于当时八路军物资弹药极其紧缺,每名战士仅配备了三发子弹和三颗手榴弹。白凤田对领取到的子弹和手榴弹倍加珍惜,他知道自己因参军时间太短,枪法还不熟练,就告诉自己等日本兵靠近了再开枪,决不能浪费一颗子弹。至于那三颗手榴弹,每颗都要把日本兵炸死一大片,大不了就与敌人同归于尽,也决不能浪费这有限的弹药。
当时八路军在沿海一个叫大新庄子的地方设伏,白凤田和战友们就埋伏在公路边,准备阻击日军的一支小分队。很快,那支日军小分队就趾高气扬地朝八路军设伏的方向而来,全然不知即将进入八路军的包围圈。待到日军距离八路军五十多米远时,白凤田能够清晰地看到,日军的小分队队长腰上挎着一把驳壳枪,一边走还一边用火柴点香烟。说时迟,那时快,正当日军的小分队队长用火柴点香烟的瞬间,八路军队伍立刻开火,打了日军小分队一个措手不及。由于八路军准备很充分,日军小分队人数也不多,因此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共歼灭日军20余人,缴获了两挺机枪。白凤田打出了两发子弹,打死了两个日本兵,作为一名新兵,他真的说到做到了,没有浪费一颗子弹。
之后,白凤田跟随所在的部队辗转冀东地区老庄子、滦县等地,陆续又参加了二十几场战斗。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一支200多人的伪军,说是不再跟着日军助纣为虐了,要在一个叫双坨的地方向八路军投降,八路军当然欢迎。谁知,那是日军和伪军共同布下的圈套,目的是想借投降之名,全歼白凤田所在的八路军部队。待伪军到达双坨,还未与八路军说上一句话,就立刻朝着八路军队伍开火。由于双坨地处海边,附近没有任何工事可以做掩体,而伪军却占据了一处有利地形,导致八路军十分被动,于是迅速分散朝伪军还击。这时,紧随伪军其后的日军也增援而来,对方架起两挺重机枪,疯狂地向八路军队伍射击。说到这里,白凤田老人突然激动起来,他说,当时八路军伤亡惨重啊,这时队伍里有一名平时被大家称作“小钢炮”的战士,不慌不忙、临危不惧,架起了一门之前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小钢炮,一炮就端掉了敌军的两挺重机枪,还炸死了日军的指挥官,战斗局势迅速出现了逆转。日军和伪军一看指挥官倒下了,两挺重机枪也被端掉了,立刻乱了阵脚,开始慌忙逃窜。而彼时八路军战士正从四下里发起冲锋,一鼓作气就击溃了日军和伪军。
其实当时驻扎在冀东地区的日本兵并不是太多,白凤田老人说,主要是不少国民党降兵充当了刽子手,甘心做伪军,成了敌人的走狗,一起祸害中国的百姓。如果没有伪军助纣为虐,能够真心和八路军并肩站在一起战斗,敌人在中国也不会那么猖狂。
3
说起当时艰苦的条件,白凤田老人又感慨万千,由于敌人到处围追堵截,妄图将冀东地区的八路军消灭干净,部队就只能白天隐蔽、夜间行军,有时一晚上要急行军几十里地,即使休息也要随时保持战斗戒备,不仅枪不能离身,还不能卸掉绑腿上的布条。由于经常在潮湿的地上休息,裤子长期打着绑腿,战士们的衣服里都生了虱子,隔着衣服用手一捏,虱子的血都能把衣服浸透了。这还不算,夜间急行军时,不少战士都丢失了鞋子,光着脚跑步时那些战士的脚都被地上的砟子扎得千疮百孔。一位首长看到白凤田的脚伤后,眼泪哗地就流了出来,下令马上为这些战士补发鞋子。而且战士们常常饿着肚子急行军,途经村庄却不能打扰百姓,更不能轻易接受百姓送来的食物,因为部队首长说过,百姓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顿饱饭,决不能轻易接受百姓的食物,白凤田记得最长的一次他们两天一夜都没有吃过一口饭。正是严明的纪律让八路军深受百姓的爱戴,有时百姓们实在看着八路军在潮湿的地上休息心疼,就搬来自家的门板让战士们躺上去当床。没有枕头,有的战士就用衣服包上手榴弹枕着,只要战斗的枪声一响,拿起包着手榴弹的衣服就往敌人的队伍里冲,每个人早已将生死都置之度外。
对白凤田来说,他终身难忘攻打玉田县的战斗,这场战斗也是他个人军旅生涯的最后一场。那天晚上下着小雨,战士们饿着肚子急行军80多华里奔赴玉田。到达指定阵地后,眼看着距离敌人只有30多米的距离,就是冲不过去。阵地上火光冲天,炮弹横飞,密集的子弹和炸裂的炮弹皮就像春天刮起的大黄风,让人根本就睁不开眼。部队首长下令,无论如何都要拿下玉田。借着战场上弥漫的硝烟,白凤田和几名战友带着梯子悄悄地跑到了城楼下,这时战友刘凤齐对白凤田说,我先上,你跟着我。三丈高的城墙,从下往上看都阴森森地让人眼晕,白凤田刚爬到梯子的中央,就感觉头上有热乎乎的液体,他以为自己负伤了,摸了摸头摸到一手血,但不是自己的血,他看到梯子顶端的刘凤齐浑身是血地坠了下来,坠落的过程砸了他一下,他整个人挂在了梯子上,这时城墙上的日军开始用机枪往下扫射,白凤田的右腿不幸中弹,整个人就从梯子上掉了下来,掉到了另外一名战友身上。天亮后,战斗胜利结束,白凤田被人用担架抬到丰润,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治疗不及时,他的右腿只好被截肢了,术后部队安排他到军区医院休养。出院后,由于残肢伤口尚未痊愈,又被组织安排到高各庄休养。
4
如果没有被截肢,白凤田的军旅生涯决不会那么早就结束,可能还会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投入辽沈战役或平津战役的战场,也可能会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志愿军战士的一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谈到右腿截肢,老人看上去很伤心,伤心的不是因为在战争中丢失了一条腿,而是觉得一名军人最大的光荣,就是应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牺牲在战场上,与那些情同手足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虽然脱下了军装,但自己的使命还没有结束;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拄上拐杖站起来自己依然是个大写的“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从1946年9月11日起,白凤田开始回村当村长,积极宣传“迟交粮、缓交粮、不交粮”的政策。不久村里又沦为国统区,白凤田也因此曾被抓入狱,一个月后又被释放。
1950年11月,经李户年、张万才介绍,白凤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3年在小乡当乡长,因工作业绩突出,县里将他树为标兵,县委书记两次对他进行慰问,还安排他在村、乡、县三级干部会议上作先进发言。他又先后担任村互助组组长、初级社社长、聂庄高级社社长、大钊公社福利部部长、乡长、管理区书记。1960年12月3日,《人民日报》专门登载文章《工作踏踏实实,作风艰苦朴素——白凤田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宣传他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坚持“老八路”作风的事迹。任大钊公社苏各庄大队党总支书记时,他领导大队连年增产,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年年有粮食储备。1961年担任苏各庄公社社长期间,他又组织从大黑坨给苏各庄输电,使苏各庄成为全县除大黑坨外最早通电的公社。1962年,雨大水涝,为保护聂庄村后的一座粮库不被雨水冲毁,白凤田调集200多名劳力,在近百米长的粮库周围筑起了一道大坝,带领大家坚守了两天一夜,自己一直没有合眼,右腿装着木头假肢在大坝上来回巡逻,为国家保住了40多万斤粮食,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也开始称赞他长了一双“铁腿”。1964年,他曾到天津参加省农业劳模会。
穷孩子,苦出身,3岁丧母,青年残疾,虽然这些不幸都降临到了白凤田的身上,但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而总是觉得现在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给予他的关心、关怀和关爱太多太多,自己却付出得太少太少。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他作为一名老兵,已经很知足了。
在我临走时,老人又拿出了他放在桌上的干部学习笔记本,他说若不是今天接待我,这个时间自己的学习笔记已经快写满一页纸了。不学习可不行,老人说,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思想上才不会掉队。
2023年,老人在99岁高龄时,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在缅怀老人的同时,也缅怀那些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吧,如果没有他们的英勇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孙庆丰,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诗刊》《青年文学》《时代文学》《飞天》等,曾获鲁藜诗歌奖、梁斌小说奖、延安文学奖等。著有诗集《春天的过错》、短篇小说集《湛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