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诗歌专辑 《诗刊》2025年第8期|邵光智:沂蒙,沂蒙(组章)
来源:《诗刊》2025年第8期 | 邵光智  2025年09月19日08:31

沂蒙崮

那些人间最硬朗的词汇,站在高处,撑起八百里沂蒙。

正义的大剧雕进山岩,记忆的烽火,呐喊与血腥,在山顶是一棵松,在草叶是一滴露,在溪流是流淌的柔情,挂雨披风。

夜观星海,浩渺的是苍穹无垠,仰头星月,在寂静中飞奔。

晨接霞光,鸡鸣催眠昨夜星辰,万物醒来,向着繁荣。

崮峰本是一簇火焰,是骨骼和意志的雕塑,不屈不挠的象征。

站在崮顶,连接天地,挥手雾开云散,英魂坐在雄鹰的翅膀,俯瞰袅袅烟火人间。

沂蒙崮,五亿年前的一枚贝壳,在岩壁化石为号,岁月和村庄在倾听。

沂蒙老区

沂蒙老区在壮丽的中国革命诗史中抒写的那响亮的一句,是鲜血和乳汁凝成。

硝烟弥漫征程,沂蒙人民用吱吱扭扭的独轮车推着革命,车轮间闪烁的坚定信念,将故乡的呼喊声声拉长;

长长的担架队伍光着臂膀抬着革命,柔软而铿锵的脚步,带着血印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巅峰;

洁白的乳汁闪着圣光融入战争,喂养出一种伟大的精神,像一块人间温润的美玉,感动着中国革命。

七十二崮响着刀光剑影,八百里沂蒙草木忠诚。

英雄们走过的路还在重峦叠嶂中闪动,那不息的战马蹄声和嘶鸣,回荡在巍巍崮峰,

一块举过头顶正义的山石,风雨中坚固,常常将我们带入血性的悲壮。

烈士墓碑血染的誓言,血雨中走来的崇高信仰,在自由的风中四季回响。

深入岩石与泥土的红色文化底蕴,被英雄之气一层层镀亮,化作永恒的力量。

坚强的村庄

一个围墙簇拥着鸡鸣犬吠的村庄,做着人丁兴旺的梦。

掠夺和杀戮降临,炮火落在围墙、院落、屋顶。

一头被烧断牛绳的牛,哞叫一声,用犄角顶着天空。

每一缕炊烟都不带软骨,土枪土炮醒来,喷出灭狼的火焰。

倒塌的石墙,像被撕裂的筋骨。

老妪孕妇、老翁孩童,举着镰刀、斧头、棍棒,血染街巷、井台。

村庄睁着不屈的眼眸。

房屋烧焦,井水殷红。

沂蒙大地,每一个村庄的愤怒都被点燃。

1941 年寒冬的渊子崖村,这一个村庄就是一枚利箭,带着血性和火,射向侵略者。

山纵的村庄

沂蒙深处,一条胡同型山峪。

长青的松柏,遍野烂漫的山花,袅袅炊烟融入晨雾飘飘荡荡。

战地女护士被鬼子追到家中,主人拽着她的手翻墙跑向后山。他的爹娘倒在祖居的老屋里,用鲜血打开了一扇生之门。

一头花奶牛从波兰远道而来,村民藏在山洞里。村里的耕牛全被牵走,它们昂着头,一声声哞叫穿透山谷。花奶牛静静听着。

掩藏文件的村民被绑在山道的柿树上,刺刀穿透胸膛,鲜血滴流树下。他们像一棵棵沧桑坚毅的柿树,岁月风雨中永远守候。

首长的爱人地洞里生下孩子,搜索的马蹄踏得洞顶噔噔响。照料的红嫂说,八路和百姓死活都在一起!大地记下了伟大的词汇,生死与共,水乳交融。

几十户人家的山村,从草木山石到泥土,到处都是秘密。掩护的伤病员全部热泪归队,守护的粮食、枪支弹药、文件信函无一损失。

纵横驰骋的山东纵队,给村庄起了一个名字:山纵的村庄。这朴实而响亮的名字,准确地嵌入烽火雕像。

站立的手推车是一座雕像

吱吱扭扭的响声只围着村前村后的山岭,此刻,在村庄的午夜涌起,向远方奔袭。

脚下的路踉踉跄跄,车上的粮食和弹药在引航。

他们把蓑衣披在车架的谷米上,把棉衣脱下盖给伤员,他们怕更深的寒冷侵犯后方。

跑起路来,像战马,他们什么都不怕,风雪和饥饿、流血和死亡,

车袢压在脖子上,他们是躬耕的牛。车轮不能停,射出的子弹不能停,

独木轮跑过沂蒙,响在淮海。辙痕写在战场,写出一条蜿蜒明亮的火线,将胜利的曙光点燃。

输血,没有哪一件劳动工具比得过独木轮,上坡爬岭、下水过河,车把折断、车轮炸飞,它们始终和旗帜在一起。

至今,每一座独木轮的雕塑旁,都有镰刀和锤头的旗帜在飘扬,它们本来就是孪生兄弟。

写在大青山突围纪念碑前

青山埋忠骨。树木在燃烧、倒下,山梁和沟壑都在让路。

枯草滴着热血,瞬间凝结为殷红的霜花。

青山为障,可此刻这里隐藏着黑洞洞的邪恶。

简陋的步枪和山石砸向精良的凶残机枪。

一缕缕春风冲破寒流,道路似山溪冲向山外。

寻找光明的人倒在路上,闪烁着不灭的星火。

大青山有两次深刻记忆,一次是地火冲出为岩,一次是 1941 年寒冬刮起的腥风血雨的风暴。

触摸苍穹,传递着不灭的信仰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