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酬唱,诗短情长 ——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陕西商洛
活动现场
终南山下终南寨,渔鼓声声待客来。9月17日,参加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的中外诗人们来到陕西商洛柞水县的终南山寨,在这里深度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山水自然间的诗意。
甫一进寨门,身着传统服装的表演者们便演唱起抑扬顿挫的陕南渔鼓。这一形式特殊的演唱艺术,源头可追溯至唐代“道情”,如今已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亮明丽的嗓音,或高亢或婉转,将陕南山水的灵秀、人民生活的丰足、迎接宾客的喜悦一一唱出。诗人们纷纷驻足,举起手机记录。
循着歌声往里走,一幅鲜活的传统文化长卷便在眼前徐徐铺展。民间艺人指尖翻飞,草编花篮、茶具等物件玲珑精巧,引得诗人们频频惊叹。往前走,五位说书艺人一字排开,为诗人们演绎国家级非遗“洛南静板书”,悦耳的唱腔、雅致的道白、跌宕的节奏,或许让拉美诗人们联想起家乡热情奔放的舞曲,锣鼓梆子敲到激昂处,诗人们自发围成一圈,随曲调摇晃起舞。
剪纸摊位上,红色脸谱、梅花、喜鹊、福字等铺满桌面。厄瓜多尔诗人埃内斯托·卡里翁端坐摊前,面带微笑又难掩紧张,目光紧紧追随着艺人的双手——剪刀上下飞舞,诗人的面容在艺人手中的红纸上渐渐成形。转过一道弯,捶打糍粑的石臼冒着袅袅热气,墨西哥诗人曼努埃尔·贝塞拉抡起木槌,在村民指导下亲手制作特色美食,引来阵阵笑声。
脚步继续向前,来到荷花池,吊脚楼舞台上正在演出秦腔戏歌《上春山》。传统秦腔与现代歌曲巧妙融合,别具特色的改编让诗人们耳目一新。荷花池边,柞水木耳直播正如火如荼。诗人们在品尝过当地特色的木耳、绿茶等农产品后频频点头,纷纷向直播镜头竖起大拇指,为这份自然的馈赠点赞。
青山环伺,绿水潺潺,细雨如丝,草木清香。在山水自然的怀抱中,来自阿根廷的巴勃罗·卡查季安、梅赛德斯·哈尔丰、马克西米利亚诺·莱尼亚尼,来自玻利维亚的杰西卡·弗罗伊登塔尔,来自智利的哈维尔·贝洛、塔米姆·毛林,来自萨尔瓦多的诺拉·门德斯、豪尔赫·加兰,来自乌拉圭的奥拉西奥·卡瓦洛,来自墨西哥的马努艾尔·夸乌特勒、曼努埃尔·贝塞拉,以及来自中国的杨铁军、孔令剑、陈翔、李越等15位诗人相继朗诵起自己的诗句。诗与远方、人与自然,在此刻形成了最动人的呼应。
离诗人不远处是一面绘有山川河流的留言墙,“山川即诗行——给秦岭的诗”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诗人们纷纷提笔,在留言墙上写下想要说给秦岭的诗句,这些诗句最终汇聚成一首完整的诗歌,字里行间都是诗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我从安第斯山脉走来,山川的秘密让我们亲如姐妹
爱意相交,双手紧握
山峰探到云里,都成了同一座
太阳要看到它,月亮要看到它
安第斯山脉与秦岭映照着同一片天空下的时光
中国,我愿用一生的脚步把你丈量
任何一种声响都在呐喊,汇成秦岭的沙
山野颤动,世界静了
绿意深沉,思想嵌入岩壁
而当我踩上树叶,村庄烙印在我的衣衫上,我陷入其中
莫非诗歌正是那凝固的瞬间?
诗歌与友谊在九月绽放
风,成了随波逐流的借口
朱鹮与神鹰在诗中比翼飞翔
一只绒毛蛛抖擞鬃毛,甩落雨水
又一座山,铭记我终将消逝的时光
大山在雨中微笑
雨使时间浮起,在这样的时刻
大雨浇透山峰,痛苦得到稀释
我们从自身短暂地缺席
从孩童起,这就是我渴望不断重复又重复叙述的禁忌词汇
时间是诗人手心的孩子
隐士,有一瞬生活在唐朝的某种心意里
我们没有时间悲伤或者哭泣
仿佛世间只此一日
诗歌,会感受到未来
光在时间的尽头弯曲,隧道颤抖
古老的方言成为大片灯光
照着一粒土,它有它的死去和活着
(翻译:史林 刘皓 侯潇英;编辑:李壮)
“秦岭给安第斯山的情书”环节,诗人们在印有陕西风光的明信片上写下寄语,有对友人的祝福,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这些明信片与来自秦岭的树叶一起,被塑封成书签的样式,大家互相赠送手中的书签,取自秦岭的叶脉与来自安第斯山脉的诗意在此浪漫相连。小小的书签,凝结着中外文化交融的温度,它不仅是此次诗会的珍贵纪念,更是连接中国与拉美国家友谊的纽带,为大家留下永恒的温暖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