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鲁迅从未远离
9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鲁迅和我们的时代”主题讲座上,学者许子东携新书《重读鲁迅》亮相,进行了一场关于鲁迅思想与当代社会的深度对话。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主持。
讲座伊始,许子东教授以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现象切入:鲁迅的当代存在感,竟更多依附于符号消费。他提到,鲁迅抽烟的图像因“投诉”事件引发全网流量暴增,远超全年鲁迅研究学术讨论;上海书展最畅销的“鲁迅周边”竟是一件紫色毛衣背心,尽管鲁迅原貌中“把背心系在裤带里”的穿着被指“老土”。这种对鲁迅形象的“轻量化”消费,与书店中《鲁迅全集》难觅踪迹、仅剩《呐喊》《彷徨》等少数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所有人都看到中国的变化,唯有鲁迅看到中国的不变。”许子东以此概括其重读鲁迅的核心发现。他强调,自己此次“重读”主要聚焦于常被忽略的《坟》《热风》《华盖集》等杂文集。在这些文本中,鲁迅对国民性、社会逻辑的剖析,竟惊人地预见了百年后网络时代的思维痼疾。
围绕“孔乙己的长衫”引发的公共讨论,许子东深入剖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当代困境。许子东提炼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五种典型形象,构成一幅穿透时代的自画像:《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礼教反叛者,清醒却孤独,最终“病愈候补”融入体制;科举士绅的理想状态如《老残游记》中喊“停”的郎中,能制衡暴政;《祝福》中的“我”展现知识分子的懦弱与共谋——明知不公却因“位卑”而沉默,成为祥林嫂之死的间接推手;《阿Q正传》中的“穿长衫者”以“奴隶性”等标签鄙夷底层,却参与压迫,沦为帮凶;孔乙己则是精神长衫难脱的悲剧象征,在身份崩塌中坚守虚幻尊严。许子东呼吁,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的物理长衫可脱(放下身份优越感),但精神长衫须存(坚守批判与良知)。
讲座尾声,许子东回归鲁迅的“黑暗闸门”意象。他强调,重读鲁迅并非复古,而是在解构与重建的张力中,寻找时代的精神答案。鲁迅的价值,在于他既看到中国的剧变,更洞悉人性与社会的深层不变;既解剖知识分子的困境,也拷问民众的奴性;既拒绝盲目崇拜传统,也警惕全盘西化。
汲传波在总结中说:“许子东教授以轻松叙事承载深刻道理,从科举制度的客观评析到知识分子类型的自省,无不启示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重读经典,方能锚定精神的坐标。”当鲁迅的胡子成为文化符号,当“孔乙己的长衫”引发社会热议,许子东的《重读鲁迅》恰似一把思想的利刃,劈开消费主义的迷雾,让我们得以与那个“始终在场”的伟大灵魂,展开一场关乎时代与自我的真诚对话。
《重读鲁迅》,许子东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