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乡村年画坊
来源:河北日报 | 刘云芳  2025年09月17日08:12

她坐在桌前画一幅鸳鸯戏水图,为了把羽毛晕染得更细致,身子不由得凑近了些。手指间的两只毛笔来回轮换,又是点又是皴。鸳鸯越来越生动,仿佛能游出画面。这是一张工笔花鸟画,最考验人的耐心。谁能想到,她并不是画家,只是这村里的农妇,却在绘画里安度着自己的夕阳红。

在这间乡村年画坊,年轻些的人喊她桂姨,略大些的喊她桂香嫂子。她不只是农民,那双手干过太多的工作。前两年,因为老人身体不好,她便跟丈夫回了故乡衡水武强。

一下车,她就惊呆了。当年他们是因为贫穷才去往他乡的,如今回来,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直通村里,房子也都翻了新,一家比一家气派,外墙上是各种各样的画作。有教人诚实守信的,也有讲孩子们曾玩过的各种传统游戏,她看得入了迷。

作为以年画为非遗传承的千年古县,武强一直有画画的传统和氛围。她从小就渴望画画,但一直没有机会进行专业学习。直到有一天,她在照顾老人的间隙,去村里遛弯儿,却发现一个挂着“武强木版年画非遗工坊”牌子的院落。她想起这户人家当初经济条件并不好。

后来,她才知道,这家竟出了位画家,并且还成了武强年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早年出去打拼,在北京、天津等地开画廊,又坚持苦练画艺,多年后回到家乡,一心发扬、推广武强木版年画。

年画坊里多是附近村庄的村民,也有退休的教师、残疾的青年……他们学成之后,通过提交作品来实现创收。听说画室招收学员,本村报名的人还能免收学费。在老人去世之后,桂香嫂子果断选择留在家乡,她说:“每天走在村庄里,空气那么清新,再看到两边墙体上的画,就觉得生活这般美好。”她鼓起勇气走进了画坊,苦练基本功,临摹工笔,也创作年画。去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他们还接到了为某个大使馆创作年画的订单。

每天,她把家里收拾利落后,走不到一百步,就到了画室。她一笔一笔地练习,沉浸其中。她喜欢这样的氛围,每个人都安静创作,在线条和色彩构建的世界里遨游。她理一理梳得高高的发髻,说,等有时间了,要在自家墙上画满作品。

她说:“一辈子在外打工、奋斗,总觉得梦想在远方,没想到,晚年竟然能在村庄里实现梦想。”算起来,她已经来到画室八个月,不光过足了画画的瘾,还有了一笔相对稳定的收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桂香嫂子和这些村民的画作与画家们的艺术作品自然是不一样的,但她们以此为乐,并以此为业,从中收获到的简单快乐也许更贴近画画本身。你看,她蘸每种颜料时始终微笑着,让人觉得,她脸上的喜庆像一股快乐的泉水,顺着这五颜六色的一笔又一笔,向那些欣赏者汩汩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