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同一个家园 同一首壮歌 卢沟桥·英雄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丁志军  2025年09月10日07:44

前不久,几位战友从外地来京旅游。这几位战友,都曾经是热血军人。经过电话商讨后,大家最后一致决定,到卢沟桥来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之旅。他们为此还特意嘱咐我,让我这个长期在中央媒体工作的战友,担任导游。我听后欣然同意。

来到卢沟桥畔,和几位战友汇合后,我们边走边聊,畅谈过去与现在。眼前的卢沟桥给人的感觉,虽苍老却不失大气。苍白的桥体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新修后平整的桥面中间保留了一段凹凸不平的原始桥面,远远望去,仿佛翻腾不息的历史之波。

站在卢沟桥上,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回望历史,产生强烈的岁月沧桑感。在“卢沟晓月”的石碑前,我思绪万千。

公元1153年,金王朝将都城南迁到燕京,取名“中都”。自此,北京的身份由“城”转变为“都”,开启了作为帝都的发展纪元。为了适应当时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金朝统治者决定在连接南北交通往来的卢沟渡口上,修建一座石桥。据《金史·河渠志》记载:(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诏卢沟河使旅往来之要津,令建石桥……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成,敕命名曰广利。

卢沟桥已经在永定河上矗立800多年了。漫长的岁月里,卢沟桥一直稳如泰山,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脚力与车履,同时也见证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和战争场景,为她美丽的身躯镌刻上厚重的历史印记,而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88年前的那一场战争。

她断然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晚,驻丰台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日军迅疾包围宛平县城,由此拉开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序幕。

她不会忘记,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发动攻击,并开始炮轰宛平县城,同一天内,日军连续进攻宛平城3次,均遭中国守军英勇抵抗。

当然,还有那位名叫吉星文的中国军人。吉星文,字绍武,生于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农家,系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之侄。

1937年7月8日晚,奉命驻守卢沟桥的吉星文组织敢死队,誓夺回被日军占领的桥头堡。敢死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神出鬼没,20分钟内,将几十名日本兵全部消灭,一举夺回桥头堡。日军吃了亏,疯狂向中方阵地炮击,企图再次夺回桥头堡。由于吉星文率部坚决抵抗,日军的阴谋未能得逞。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全面抗战,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洒满战士鲜血的卢沟桥,点燃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怒火。

此后8年,一场场战役接连打响,一位位将士前赴后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站在卢沟桥上,我的思绪穿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天际线,落在北京城区内,那3条以抗战英雄姓名命名的街道: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

赵登禹,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春天,日军进犯长城沿线地区。时为第29军109旅旅长的赵登禹临危受命为前敌总指挥。战斗中,腿部负伤的赵登禹忍着疼痛,仍坚持指挥战斗。部下劝他休息,他厉声说道:“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

是役,赵登禹率领“大刀敢死队”,攀悬崖寒夜奇袭敌后营地,砍杀大量日军,缴获大炮18门及大批车辆、枪械,并烧敌人大批辎重粮草,取得胜利,狠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向北平等地大举进犯。7月底,日军突袭南苑。面对敌机大炮狂轰滥炸,赵登禹部损失惨重,但仍誓死坚守阵地。7月28日南苑阵地失守后,他带领部队后撤,途中遭日军火力封锁,最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9岁。临终前,赵登禹嘱托传令兵:“告诉我的老母,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

赵登禹生前说过:“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至今,他的墓园仍然紧临卢沟桥。在墓园不远处,就是京广铁路西道口铁路桥,每天迎送着过往的列车,就像仍在守护着北京的大门。

佟麟阁,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佟麟阁以29军副军长身份,协助宋哲元进行战斗,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他与冯玉祥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地,重创日军。

1937年7月底的“南苑保卫战”中,面对日军10万以上的兵力和几十辆坦克,身为南苑指挥官的佟麟阁,率领官兵顽强抵抗。向外突围时,两架日军战机突然袭来,疯狂扫射。佟麟阁腿部中弹,官兵让他撤退包扎,他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后忍痛继续指挥。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带伤指挥作战的佟麟阁头部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5岁。

张自忠,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卢沟桥事变后,他从卢沟桥畔率军出发,以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身份南下抗战。

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枣宜会战。张自忠亲率部队与日军决战。战前,张自忠写信告谕官兵:“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是役,张自忠指挥部队面对人数和装备均占优势的日军,数次冲杀。在卫队掩护下,张自忠本可从容撤退,但他坚决不离开战场,而是坚持带伤指挥作战,直到最后全身数处中弹,为国捐躯。

1946年11月25日,时任北平市长何思源签发命令,将市区三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和张自忠路,以纪念抗日英烈。新中国成立后,沿用以抗战英雄命名的街道,直到今天。

由卢沟桥,再到3条抗日英烈之路,其背后还诠释着一个民族从激烈抗争到伟大复兴的亘古真理。

1938年初,斯大林对到访的国民政府要员坦言,中国不仅是为自己作战,也是为苏联作战。一旦中国战场崩溃,日本将对苏联远东地区虎视眈眈。

1938年5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电文里说:“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既是为他们自己也是为我们而战。”英国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备忘录中也说:“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守法国家而战斗。”

英勇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但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被动挨打的历史困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当代历史学家徐中约评论:“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创始国……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站在卢沟桥上,我的思绪从历史拉回现实。

今年9月3日,中国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样的纪念形式,是为了缅怀英烈,也是为了铭记历史。

历史警示我们: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虽然好战必亡,但同样忘战必危。我们唯有建设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自强不息,国富兵强,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被外族侵略和践踏,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