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庆杰长篇小说《白光》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在禹城举行
8月28日,由山东省作家协会和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共禹城市委宣传部承办的邢庆杰长篇小说《白光》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在禹城召开。来自北京、安徽、济南、德州等地的专家学者、作家代表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共35人齐聚禹城,共同探讨这部以抗战英雄为原型、融合历史真实与文学创新的重要作品。
据了解,《白光》一书以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齐河、禹城一带的抗日英雄白光的真实事迹为蓝本,通过文学形式再现鲁西北抗日英雄的峥嵘岁月,塑造了“特等人民功臣”“孤胆英雄”的鲜明文学形象。作为山东省“齐鲁文艺高峰计划”的重要成果,该作品先后入选山东省作协“2019年文学精品扶持项目”和德州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首发于《中国作家》2025年第3期,并被《海外文摘》同年第7期全文转载,作家出版社于今年7月推出单行本。
《白光》新书发布暨座谈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主持。禹城市委副书记高超,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二级调研员李文豪,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尹永海先后致辞,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依次发言,从各个角度对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中的一些不足。
座谈会现场
《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表示,在当代抗战题材文学创作中,小说《白光》以其独特的民间视角和鲜活的人物塑造,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充满热血与信仰的草根英雄传奇。这部作品通过再现主人公孙振江(后化名白光)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抗日英雄的传奇经历,不仅丰富了鲁北平原上的抗战记忆,更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战争背景下个体觉醒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谈到,《白光》是一部在文体上介于长篇小说、人物传记和纪实文学之间的特殊形态的作品。人物原型与英雄事迹的客观存在对小说的虚构性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但又在另一个方面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的情感更为饱满、感人。《白光》的问世,拓宽了我们对“长篇小说”这一海纳百川的文体的认识和长篇小说创作的路径。《白光》是一部扎实的、“接地气”的作品,它以细致入微的细节和鲁北农村生活场景彰显了作者踏实的创作立场。希望《白光》的影响力能够持续扩大,成为继《大刀记》之后又一部反映鲁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代表性作品。
《清明》杂志主编赵宏兴谈到,《白光》以其扎实的历史功底、精湛的叙事技巧和饱满的情感投入,为抗战题材文学创作增添了新的光彩。小说通过一系列紧凑连贯的情节和一个立体丰满的英雄形象,成功地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与坚韧。作为邢庆杰的首部长篇小说,《白光》展现了作家在长篇叙事领域的深厚功力。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也是对那段历史的一种文学式的铭记与传承。这正是《白光》最重要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所在。
《白光》以鲁西北抗日斗争为背景,通过孙振江(白光)的个人成长,刻画了一个从农民成长为英雄的传奇故事。小说中个人复仇与民族大义的结合最开始体现为为恋人大秋一家复仇,后来在不断与伪军、日军等各股势力斗争中,投身全民抗战,体现了抗战时期经革命及政治启蒙后的农民觉醒,展现了敌后抗战的残酷、智慧与人民力量的崛起。《白光》这部小说的文本特色很多,归纳起来有“十三个字”——土味鲜活、节奏紧张、人物立得住。一口鲁西北的“土腔”带来了颇具地方色彩的风味,生活经验丰富,全是田间地头、家常的原声;另一方面,在解构上取法中国传统小说,带有章回体与说书的特色,比如每一回都是独立的段落,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一个“钩子”,具有独立性,能成为一个个富有故事性的片段,并且,这种讲述方式充分调动了民间资源,如雪白长虫等这种颇具民间色彩的片段,给小说带来了扑鼻鲜活的“土味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钟媛谈到。
《中国作家》文学版编辑、副编审陆源表示,《白光》的特点首先是语言。朴质、准确的语言,相当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描述了场景。其次,情节引人入胜,令读者手不释卷,想一口气读完。再其次,白光这个人物,具有草根英雄的特点,他敢爱敢恨,有江湖色彩,言出必行,有仇必报,灵活穿插于日、伪、国民党、民间武装各方势力之间,在十分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屡建奇功。白光这一成长型的英雄形象,有血有肉,不回避战争对于人的塑造,张扬在正义的战争中主人公敢于战斗、乐于战斗的真性情,及其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指出,长篇小说《白光》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一是故事性和传奇性。白光这一人物形象是通过一场一场残酷的战斗,一段一段精彩的故事呈现出来的。画面感特别强,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二是主要人物刻画得相当饱满。小说的线索非常清晰明确,就是围绕白光这一真实的人物形象的英勇事迹展开,深入呈现他的勇敢、智慧、情义、忠诚,这一形象饱满、鲜活、生动。小说人物众多,有武工队员,有日伪军,有国民党军统特务,除了白光这个人物,还有两个人物塑造得好,一个是陈江南,一个是崔万代,他们身上和心理上有转折、有变化、有起伏,呈现出了复杂的真实的人性。三是民间性。小说尽管写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但它包含着鲁西北这片土地上的风俗人情、方言俚语、人情世故、民间信仰、饮食习惯,展示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和风俗。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马兵指出《白光》是扎根鲁西北的抗战叙事,是红色传统与民间视角的交融。鲁西北是连接华北与华中、山东与太行山根据地的关键枢纽,鲁西北平原民众的抗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范。面对日军的残酷“三光政策”和频繁扫荡,鲁西北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他们从未屈服。《白光》的发表和出版因此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这部作品以鲁西北平原为舞台,以战斗英雄“白光”为原型,塑造了一位有胆有识的草根英雄,接续了红色经典中英雄传奇的书写传统,也为当下的抗战叙事提供了新的样本,为保存历史记忆做出了贡献。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丛新强谈到,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邢庆杰的长篇小说《白光》的问世恰逢其时。如果联系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红色经典作品这一谱系的话,《白光》属于新时代红色文学创作的代表之作。这部小说一是成功地塑造了白光这一英雄人物形象,二是真实地反映了白光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评论》副主编赵月斌指出,在当代文学的宏大版图中,抗日叙事(红色叙事)始终占据着特殊而复杂的位置。邢庆杰的《白光》与郭澄清的《大刀记》以其浓烈的鲁西北乡土气息和草根英雄的成长史诗,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书写的双重样本。王德威先生在《想象中国的方法》中提出——小说不仅是反映中国现实的一面镜子,更是一种主动“想象”和“建构”中国的重要方式——这两部作品既展现了民间叙事对历史记忆的强大塑造力(以文学虚构补充官方史叙,以“小说”对抗“大说”),也显露了类型化书写可能带来的美学局限,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有趣的文学对话。
德州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黄传波表示,《白光》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复调手法。主线是孙振江的英雄成长,副线则穿插着陈江南的叛变、崔万代的摇摆等多条线索。这些线索如同精密的齿轮,在历史的巨轮中相互咬合,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这种结构使小说具有了史诗般的宏大格局。
作家出版社编辑、《白光》责任编辑田小爽谈到,在编辑《白光》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一个是“真实”,一个是“巧妙”。真实,除了指主人公有真实原型外,还包括作品中细节的真实。比如写白光和王老黑去收编抗日队伍,一路又渴又饿,见到一个包子铺,此时文中特别写到:“因为今天不是集日,街上人并不多,包子得现蒸。”所以两人只能先点一壶最便宜的茉莉花茶……这就引出云雾茶馆的老板认出他们,邀请到茶馆小坐,由此再引出后面的一系列情节。从没有现成包子到被迫点了一壶茶,从茶烫嘴被迫等茶凉到被茶馆老板认出,这种细节的层层推进,非常真实合理且有节奏感,自然流畅且让人信服。诸多这样体现出作者丰厚乡村生活体验、接地气的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一部文学作品的纪实性,更能很好地帮助人物表达性格,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白光》作者邢庆杰谈及创作体会表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禹城人,一个写作者,我感觉自己有义务写下白光这个传奇人物,并通过他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让英雄的精神薪火相传。“为了还原这段历史,我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并到白光的老家进行走访,听知情老人讲述他所认识的白光;并获得白光前辈的女儿白建亭写的回忆录《我的父亲白光》。在创作中,我始终在思考:如何让英雄走下神坛,又不失内在的精神高度?” 他表示,书写英雄,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当白光们的故事被更多人铭记,当英雄的气节融入我们的血脉,那段苦难的历史便永远不会重演。愿这部作品能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近那段烽火岁月,走近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在总结发言时说,长篇小说《白光》是近年来山东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也是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白光》艺术地再现了鲁西北军民英勇抗战的光辉历史,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次座谈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对这部作品的传播推广、对提升山东文学创作整体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