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城,重新发现中国文学的人间烟火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系列活动在江西修水启动
青山环绕,修水长流。9月5日至8日,江西省九江市修水河畔的修水县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文学活动,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系列活动从这里扬帆起航。
从金秋九月开始,中国作协将在全国多地持续开展“文学‘县’场”系列活动,旨在回应广大基层作家和读者的热切期盼,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广大县城输送有针对性、可持续的优质文学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发现县城之美,用文学的力量打开县域发展新机遇。
县城掀起“文学热”
“文学‘县’场的‘xiàn’,是现在的‘现’,也是‘县’城的‘县’。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行政编制,县城是我国7亿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窗口,也是具有烟火气、人情味,蕴藏无数故事、充满生命张力的素材富矿和灵感泉源。”在9月6日举行的启动仪式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致辞表示,只有抵达“现场”,文学才能在时代中始终“在场”;只有把文学的关切与广大读者紧密相连,读者才不会将文学遗忘。文学“县”场系列活动将展示文学更生活化、趣味化的一面,发现并扶持扎根基层的写作力量,让文学的景别更聚焦、公共服务的颗粒度再细化,让县城容得下多彩的文学梦想,成为孕育新文学形态和新文学受众的“耕耘地”和“试验田”。
首场活动由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担任主嘉宾。在文学讲座中,阿来以“苏东坡与黄庭坚:两位文化巨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主题,为600余名修水基层文学爱好者、师生和群众代表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阿来说,当我们今天回答“何以中国”这个问题时,首先要重视我们的文字和语言,以及这些文字语言所承载的永恒的价值观、人文精神与审美追求。“中国”在哪里?“中国”就在这文化里。
在提问互动环节,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们不约而同问出同样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快节奏时代,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焦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与手机共处?基层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文学教育?对此,阿来回应说,很多人都觉得社会变快了,“快”可能是“浮躁”的一种借口。文学的作用恰恰是在“快”的时候让我们“慢”下来,行动之前有所思考、酝酿和沉淀。他举例说,手机如同一座巨大的图书馆,“黄庭坚和苏东坡的诗词都在我手机里,每次打开手机我就读一段”。碎片化其实跟手机没太大关系,所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正是如此。
人民需要文学,文学热爱人民。作家来到修水,在当地掀起一股“阿来热”和“文学热”。活动期间,修水展开丰富多样的阅读推广、交流分享和读书会活动,并在人流密集的场所设立文学市集,吸引了广大读者踊跃参与。读者不仅能在市集上获赠文学杂志,还能参加有趣的竞猜活动,赢得精美的“文学周边”。电影院门口悬挂的巨幅作家照片,很快成为县城青年的“打卡点”,大家纷纷来此拍照打卡,去书店购买阿来的作品,在社交媒体分享阅读感受。一位教育工作者说,阅读阿来的《大地的语言》,仿佛收到一封从山川旷野寄来的教育情书。书中那些沉默不语的物种,无一不是人类的生命导师,它们告诉我们,“河流不分彼此,皆奔向大海;文学不论远近,终抵达人心”。
公开课后,一位读者拿着自己珍藏近30年的一本旧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的《尘埃落定》,请阿来签名。书页已经泛黄卷边,扉页上还是作者年轻时的照片。阿来为读者郑重题写了名字和祝福语。在剧院,在公共图书馆,在活动现场……文学爱好者们真诚热烈地欢迎作家的到来,大家纷纷请阿来签名,与他合影留念,渴望与他交流对生活和文学的感受。一位书店员工感叹:“最近身边的朋友都在谈论阿来,好几本好几本地买他的书,店里的存货都快空了。”
阅读经典,耐住寂寞,振奋精神
作家深入根植于县城的文学现场,不仅是深入基层的文学志愿服务行动,也是以文学的眼光重新激活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旅程。修水文脉昌盛,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和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故乡。面对此情此景,阿来说,田野中的稻谷正在灌浆,在美好的时节里,我们不仅为文学而来,更为此处深藏的人文历史而来,“如果说黄庭坚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教我们感受自然,那么陈寅恪的‘以诗证史’教给我们的就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方法”。
在名家读者交流会现场,邱华栋、阿来与基层作家曾雅娴、修水诗人戴逢红围绕“行旅与守望”展开主题对话,交流人生感悟与文学历程,探讨文学如何书写历史和博物知识。“有一种草我不认识,有一朵花我没见过,我都想了解,不仅仅是想知道名字,而是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植物学知识”“写作者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有‘求打赏’的心态”“行旅会激活写作者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历史也将会在作家的行走中复活”……活动现场,大家金句频出,迅速在当地社交网络流传开来。
一些生活在县城的写作者说出了心中的困惑:自己热爱写作,但生活中这份爱好只能算“业余生活的业余”,怎么办?与会作家说,关于如何安顿自己的精神生活,每个人都会探索出自己的道路,找到自己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阅读,阅读人类智慧的经典,从中汲取精神滋养。“不要怕‘写县城’,写作可以围绕‘邮票大小的地方’展开,但里面可以灌注大量的细节经验,以及相关的历史人文知识,包括独特的审美感受。”
“必将掀起一场文学的风暴!”戴逢红激动地说,文学名家来到基层,深入县城的烟火人间,将会对本地的文学阅读和创作生态产生重要影响,有效激励广大修水作家用文学书写生活,用作品讴歌时代。
基层需要怎样的优质文学资源?这是“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系列活动的重要关注点。在“修水作家群研讨会:名家结对交流活动”上,阿来及来自全国的作家与修水本地作家展开座谈,围绕基层作家创作的题材探索、故事情节、语言表达等,提出针对性的写作建议。
“比如写民国时期的乡村,可以用细节刻画出‘乡村能人’的精气神,这是最吸引读者的传奇人物,也是最代表乡村精神的地方。”“人物的心理活动尤见功力,不要在细节之处破功,让人物立不住。”“散文写作要解决‘书斋化’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田野调查,取材要宽阔,思维要宽广。”大家谈到,在一座县城涌现出生命力如此旺盛的作家群,是很不容易的。未来可以进一步明晰“修水作家群”的整体面貌和风格特征,推动大家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有更大的突破。
“活”在人民心间,“热”在群众身边
一系列文学活动既有“滴灌”的有效精准,也有“漫灌”的文化滋养,为县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修水作家全秋生说,家乡山川连绵、文风淳朴,至今没有通高铁,在相对闭塞的生活中,文学是他释放激情与能量的唯一方式。“生活中我常感到很无趣,但在创作世界里,我像将军一样排兵布阵,既艰辛又快乐。精神愉悦了,生活也有盼头了,总有一个目标在前面向自己招手。如果笔下的文字能变成铅字,那是最大的幸福!”
为文学,为热爱,九江周边县市的一些文学爱好者慕名赶来,生活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的修水籍作家也特地赶回家乡,比如诗人杨罡、大枪和儿童文学作家谢倩霓等。大家表示,这样的活动就像一场及时雨,将会滋养修水文学的幼苗茁壮成长;也像一股南来之风,从视野到精神,为基层作家打开一扇重要的文学之窗。
“推动基层文学发展,关键在于打开新视野、植入新观念,与此同时传承文化传统,持续不断创新创造。”江西省作协主席江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大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渴望听到对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生动而权威的解读,渴望文学名家现身说法、为自己答疑解惑,渴望作家们带来对文学技巧的传授、对地方题材作品的创作建议等,以此激发创作热情,提升文学艺术水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修水作家徐春林谈到,县城作家的笔触应该如同土地一样宽广而深厚,期待此次活动能推动文学与县城文化的共融,让文学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成为县城居民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
奋进时代广阔生活,文学大有可为。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就是走“接地气”的路,搭“聚人气”的台,将优质文学课送到人民群众的家门口,让文学“活”在他们心间,“热”在他们身边。这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首场活动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社联部、江西省作协、江西九江市委宣传部协办。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饶利萍,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小军,九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金淼,知名作家及来自修水当地的基层作家代表,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代表,中小学生、广大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