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刺北:最不该做的事就是停下手中的笔
来源:文艺报 | 红刺北  2025年09月05日09:52

红刺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砸锅卖铁去上学》《第九农学基地》《反串》《不要乱碰瓷》等。《砸锅卖铁去上学》入选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获第五届“网络文学+”大会影视IP奖、第三届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等;《第九农学基地》入选2023年度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多部作品出版实体书,售出影视、广播剧、有声书等版权。

我是2017年7月1日开始在晋江文学城注册账号的。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不光因为那是暑假开始的一天,还因为那天我本打算和室友一同去打暑期工,结果她放我鸽子,让我白白损失了100元的报名费。2017年7月1日这天,我怀揣着“将来震惊文坛”的雄心壮志,注册成为一名网文作者。

我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过文学梦,多数人想着精益求精,希望把故事写到完美再发表。有的甚至仔细阅读各种专业资料,不想犯任何一个错误,迟迟动不了笔,结果写作停留在梦的初始阶段。

写作初期,我的状态却与之大不相同。和大多数新作者一样,我脑子里也没有完整的故事,不懂写作技巧,更懒得查资料,但我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打开电脑写完直接关电脑,再不回头看一眼,然后躺在床上幻想自己成名。

我曾以为,网文写作就是“码字”,何必对自己要求太高,反正也没有读者能看到,唯一被“伤害”的只有审核编辑。从2017年7月1日至9月1日,整整两个月,我日日夜夜、笔耕不辍地写,最后成功收到7封来自晋江文学城不同编辑的拒绝签约短信。

这很正常,毕竟高中满分50分的作文,我拿40分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充分说明我是一个没有文采的人。

不过,9月2号峰回路转,我收到了晋江文学城一名编辑邀请签约的短信。

这是好运吗?不,是搜集信息的实力。我在晋江文学城贴吧找到一个关键信息,他们说晋江某频道作者青黄不接,只要能打字就行,这当然是笑谈。而我那时相信自己就是那个能打字的人,最后“曲线救国”申请成功。

新学期伊始,我仿佛预见了自己光明的未来,成为一名签约作者,意味着我打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有价值。事实也如我所料,我的书顺利入v,虽然是最低档次的倒v,但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激动地彻夜难眠,心想自己还在上大学就已经跃升为脑力赚钱的人,即将经济独立,闪耀网文界。

等到第二天起来,我一看后台收入:六毛……哈哈,食堂烤肠都要一块五。

看来,来自不同编辑的七封拒签信,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火眼金睛看穿了我在这行毫无天赋的本质。

第一本书完结20多万字,赚了十几块。我想,就是在街上捡瓶子捡两个月,也不止这么点钱吧?但当时的我被“可以靠脑力劳动赚钱”的甜头蒙蔽了双眼,继续埋头苦干,努力深耕言情频道整整两年,上遍了晋江文学城大大小小、犄角旮旯的榜单,有些榜单连我自己都找不到在哪。

这两年间,同期的新作者陆陆续续不写了,但我还在每天坚持,因为我坚信我足够特别。毕竟在言情这个频道,热心的读者为了鼓励新作者,会在整个榜单文章的评论区鼓励所有的作者,发一些“大大加油”“撒花”“好看”之类的评论,让人看了心里暖洋洋的,但他们唯独会跳过我的评论区。

试想,如果不是我写得太特别,又怎会有如此的“殊荣”?我始终不想承认是我的言情写得太过“抽象”,以至于连热心善良的读者都不愿鼓励我,生怕我在这行留了下来,荼毒他们的眼睛。可是,这世上竟然有将脑中幻想的故事发表出来还能赚钱的好事,哪怕只有几毛钱,我还是觉得自己能坚持写到天荒地老。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2019年12月,我第一本金榜作品终于出现了。这本书一路高歌猛进,直接挺进言情频道第一。这时候我明白了一件事:幻想和现实是有区别的。

当我的书真正挂在频道第一的时候,心中没有了赚到钱的快乐,只有无尽的恐慌,因为这下所有人都能看到我每天在“瞎编”什么了。那时的每一天,都像自己被挂在城墙示众,贫瘠的写作水平彻底无处遁形。

到2020年9月,我开始写另一本新书,从言情频道分到未来科幻频道。这个时候,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网文还可以细分这么多不同的题材与类型,被我意外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

我的新书登上金榜,完结后还获得了一些奖项。我脸皮变厚了,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作品被人看到的事实。从此之后,面对更广泛的读者,我不能再无所顾忌地瞎编乱写了,我学会了在创作前学习打磨、翻阅资料。但我还是那个不爱写大纲,全靠每日灵感乍现的人。也因如此,2022年写的一本书成为我写作生涯中最大的遗憾,受到了很多批评,“烂尾”的标签始终像刺青一样贴在我的身上。

我得承认,新人时期的经验不再适用自己了。2023年到2024年这一年中,我写不出东西,睡不着觉,甚至因为长期失眠通宵,精准知道环卫工人每天三点五十到四点二十之间,会开着车来楼下倒垃圾桶。每当夜深人静,那些批判的声音又会涌上心头,我好像真的没法再继续写下去,最终我停了下来。

我开始觉得自己可能这辈子都写不出东西,时常想是不是自己在这一行真的毫无天赋,要不要转行,不如去干体力劳动,这样就不用费脑子了。但后来,我发现真正的痛苦源于自己太过在意外界的评价,害怕辜负了读者的期待。

但我始终认为,最不该做的事就是停下手中的笔。创作的灵感不是时时都有,我们没办法坐在那等待它的降临。创作是一个漫长过程,瓶颈考验着每一个创作者,哪怕每天只写一百字,坚持下来,久而久之也能有突破。只有突破瓶颈难关,深入现实生活,才能走向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迄今为止,我写作8年,从破除“被观看”的惶恐,到学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再到抵御“被定义”烂尾标签的焦虑,不因外界评判而放弃,最后试着回归“表达”的初心,学着找回单纯的创作乐趣,找回那个勤勤恳恳写作、不抱过大期望、不受外界干扰的自己。或许新人时期的经验不再适用于我,但新人时期无所畏惧的心态值得永远保留。

我相信每一天写一点,每一天就能对写作多熟练一些,这样终究能不断提高创作水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