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靖,“诗意地栖居” “诗会曲靖 发现宝藏之城——全国著名诗人曲靖采风活动”在曲靖举行
9月2日,由《诗刊》社、中共曲靖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诗会曲靖 发现宝藏之城——全国著名诗人曲靖采风活动”开幕式在麒麟区麒麟水乡举行。《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元胜、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姚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中山大学教授陈希,以及田湘、阿信、周明全、张远伦、林莉、聂权、爱松、王单单、何晓坤、张尚锋、黄成松、郁东、杜绿绿、黎衡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位诗人、评论家共同开启一场探寻曲靖自然人文宝藏、书写时代华彩篇章的诗意之旅。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提升曲靖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文学的力量助力地方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为宣传推广“宝藏曲靖”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开幕式现场
霍俊明在致辞中表示,曲靖是名副其实的宝藏之城,此次活动旨在邀请全国诗人名家通过采风以及系列文化活动深入基层和各种文化空间,用诗歌的形式来擦亮、赋能曲靖“五张靓丽名片”。期待优秀的诗人以独特视角写出具有历史厚度、时代广度、现实深度、情感热度的诗歌作品,为曲靖的发展文化赋能。
王山曾多次来到云南,每次来感受都不一样。他表示,云南的云是千变万化、美不胜收的,云南如同一本大书,总有新鲜的章节未曾读过。采风活动开幕式在古南盘江河道上举行,就像这片土地流动的历史一样,有过往,有当下,还有光辉的未来。他对曲靖之行充满了期待,相信诗友们会有许多收获并以自己的作品回馈这片土地的热情与厚爱。
一座宝藏之城的发现
本次采风活动为期四天。诗人们深入探访了珠江源、麒麟水乡、土瓜冲村、曲靖书城、爨文化博物馆、“清风剧场”等地,开展参观采风、田野诗歌会、诗歌讲座和诗歌改稿等系列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曲靖深厚的文化历史、绚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强劲的发展脉搏。
在深入探访一个地方以前,李元胜喜欢选择一个主题,比如蝴蝶或特殊区域的植物。这次来曲靖之前,他特意研究了地图,发现这里的水系非常发达,他在曲靖市区的南盘江沿岸观测到江中生活着大鳍鱊、棒花鱼、鳑鲏等。“要知道,棒花鱼对水质要求很高,是水质好坏的‘晴雨表’。”曲靖拥有良好的山林和丰富的水系,城市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这本身就是极好的素材,为生态文学和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采风途中,李元胜认识了一位本地诗友,他的家乡有大片原始森林和茶山,李元胜已经和他约好明年夏天去实地探访。
在来曲靖之前,阿信就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他在一位当地诗歌爱好者的诗作中读到“麒麟”和“仙女”,但没明白两者有什么关系,直到进入曲靖市区看到这座麒麟雕塑,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只麒麟背着一位绿衣仙女。司机告诉他,麒麟是曲靖的祥瑞之兽,曲靖有很多路名都与麒麟有关,如麒麟东路、麒麟西路。在南门广场,阿信还看到了阿诗玛的雕塑,原来阿诗玛故事的发生地石林以前正是曲靖的下辖县,这让他感到非常惊喜。此外,阿信还了解到《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曾因政治斗争被贬到曲靖,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而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二爨”他也早有耳闻。阿信说,曲靖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值得人们去深入了解和挖掘。
探访爨文化博物馆
虽然地理距离很近,但贵州与云南的风俗文化却有明显的差异。来自贵州的姚辉被曲靖独特的文化习俗所吸引,特别是“二爨”背后所承载的充满神秘感的文化。这里独特的地域性和历史传承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姚辉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自然、美和时间有着深刻的思考。曲靖的爨文化传承了数千年,杨慎在这里活动了几十年,徐霞客曾多次来曲靖探访珠江源……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是人和时间之间多维度的关系。
一下高铁林莉就在风中闻到了桂花的香气,她感到这是一座绿意盎然的城市,而这座城市的生命力不仅在自然,也在传承千年的文化。经过实地参观和了解,林莉发现曲靖的爨文化比她想象的还要厚重,它巧妙地融合了汉文化和彝族等当地多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爨宝子碑的书法奇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不仅是中原文化在曲靖这片土地上流传的珍贵见证,更体现了不同文化交融的独特价值。
南盘江是珠江的源头河段,1985年被确定为“珠江源”,此次采风团也来到珠江源探访,这让来自广东的黎衡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黎衡觉得曲靖和家乡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缘分,曾任云南总督后来调任广东,担任两广总督的阮元,将云南的爨体字带到了广东,因此,在广州的很多地方如广州博物馆和历史悠久的南园酒家都能看到爨体字的身影。
田野诗歌会现场
2日下午,采风团在土瓜冲村的花田中举行了田野诗歌会,诗人们吟诵着献给此情此景的诗句,也有不少诗人即兴赋诗。张远伦写下《土瓜冲,时间诞生的地方》:“我有一根木柱,立在院子的核心/成为我的主心骨/曲靖的阳光,照亮了它/要把我,推举为一座孤峰”;王单单揭露了土瓜冲名字中内藏的魔力:“——‘土瓜,冲’/一旦我们念出这个名字/生活就会接到口令/将它贮藏多年的甜蜜/迅速送给你。”
一次关于诗歌的双向交流
3日下午,在曲靖书城,采风团的诗人们与当地的诗歌爱好者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改稿会。
诗歌改稿会现场
汪剑钊对当地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感触。这里的诗歌爱好者大多来自基层,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草根性”,生活气息浓郁,情感真挚,并且勇于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反映了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追求。不足之处是部分作者的阅读量不够,诗歌观念和美学追求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使得作品的冲击力不够。对此,他建议加强阅读,接触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多钻研诗歌技巧。汪剑钊认为,这次的改稿会是一种双向互惠的“下沉式”活动。一方面,它为基层的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与知名诗人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创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让来自各地的诗人有机会深入了解曲靖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甚至从当地作者尚未成熟的作品中获得新的创作启发。这种良性的交流,不仅能推动当地诗歌力量的发展,也为中国诗歌的整体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希观察到,改稿会的作者多是来自社会各阶层和行业的普通人,他们通过非专业创作记录生活经验,采用非虚构形式,以第一视角抒写,兼具抒情性与叙事性,语言质朴生动,表达真切。谈到创作的“地方性”与“普遍性”,陈希认为关键在于立足于小,放眼于大。以珠江源为例,它是曲靖的一个标志性地点,但同时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果能以珠江源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再将笔触延伸到它所流经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区,那么作品就不再仅仅是写曲靖,而是反映了更广阔的地理和人文面貌。
田湘也认为这次的改稿会是一种双向交流,它让大家对曲靖当地的诗歌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里热爱写诗的人很多,群体庞大且充满热情,他们的作品基础很好,有些非常优秀,这让诗人们感到惊喜。曲靖不仅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是一座诗歌之城。这是田湘第一次来到曲靖,这次采风活动中的许多点都触动了他,并且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关于如何在创作中处理“地方性”与“普遍性”,在杜绿绿看来,一个作家是否被地域标签所局限,并不取决于他是否书写本土文化,而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无论作者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地域,只要作品写得好,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就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所理解和共鸣。通过这次改稿会,她发现一些本土作家的语言风格存在同质性,写作手法也相对陈旧,拓宽阅读视野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改变。同时她认为这次活动“下沉”到曲靖,为当地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新鲜感的注入,可能会成为他们创作上的重要契机。而这次曲靖之行杜绿绿本人最大的收获是爨体字和天空中的云彩。她本身就对书法感兴趣,曲靖的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对她有巨大的吸引力。此外,曲靖的云彩也让她印象深刻,未来她的创作,很可能会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