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震宁著《心向光明:邹韬奋传》在京首发 以笔为刃投身文化抗战
邹韬奋为什么能够成为文化抗战的一面旗帜?韬奋精神如何在当下焕发时代价值?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邹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心向光明:邹韬奋传》一书日前在北京首发并研讨,出版界文化界多位学者齐聚。
“在那个风雨飘摇、社会动乱的时代,有人是不战而屈,邹韬奋是战而不屈。韬奋先生不仅是爱祖国、敢斗争的人,也是尚高节、重感情的人。”长篇传记《心向光明:邹韬奋传》作者、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谈到,创作过程中他突出了传记的文学属性与人文温度,期待吸引青年读者阅读,激励更多人传承韬奋精神,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的黑暗年代,邹韬奋以笔为枪,与生活书店的同仁们为了宣传进步思想、唤起民众觉醒、推动全民抗战,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心向光明:邹韬奋传》记录他的生平事迹和光辉精神,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真实再现邹韬奋办报办刊办书店,以笔为刃捍卫民族尊严,将民主政治和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广泛传播以唤醒民众的人生历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评价该书为“新时代传记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
谈及邹韬奋,离不开“六刊一报一书店”——《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大众生活》香港版以及生活书店。这批以抗战为主题的刊物和生活书店出版物,发出团结御侮、抗战到底的最强音,在广大读者中唤起巨大的爱国热情,也为奋起反抗的军民鼓与呼,把一批批青年引上革命道路,以实际行动勇敢战斗在民族解放第一线。
书中回溯了邹韬奋文化抗战多个关键节点。比如,1926年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九一八事变后,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邹韬奋任总经理,团结一大批进步的作者,短短几年,使其在全国各地分支机构扩展到56家,先后出版数十种进步刊物和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千余种图书。
1935年8月回国后,邹韬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年底发行量就达20万份,打破当时中国杂志发行纪录。其间,邹韬奋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沈钧儒等其他领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这部回答新时代新命题的传记,让我们得以跨越百年时光,触摸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思考当下新闻实践,学习借鉴韬奋在战火中淬炼的新闻理念,在今日舆论场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殷陆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