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家书:十四年抗战绘就的民族壮烈史诗 《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这是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写下这封致儿子的遗书,纸页间既有革命烈士的刚毅,更藏着母亲的柔肠。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纪录片《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于8月30日至9月2日每晚20:00档在CCTV-9播出。
纪录片以抗战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家书”为主要内容载体,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民众、千万个家庭造成的切肤之痛,展现中国人民在战争艰苦岁月中凝聚起来的伟大抗战精神。纪录片中着力刻画了千万个家庭在战争中经历的苦难岁月、中华英雄儿女面对侵略奋勇抵抗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表达出“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思想主题。
私人信笺成“活史料”
微观叙事解码宏大抗战史
纪录片以历史发展脉络,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遴选近百封具有代表性的抗战家书。
这些家书既有左权、谢晋元、戴安澜等英烈的绝笔,也有萧红、张元济、顾颉刚等知识分子的感慨;既有印尼华侨岳生“决意返国从军”的壮志,也有普通市民姚稚鲁“一颗心天天在妻女身上”的牵挂;既有白求恩“为中国抗战耗尽心力”的赤诚,也有约翰·马吉记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沉痛……这些家书,或来自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或来自后方默默支持的家属,亦或是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每一封都饱含深情,记录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抗日英烈左权将军的家书
家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凝结,更是情感的载体。每一封家书都是一段活的历史档案,填补了宏大历史叙事中人的细节。通过家书,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国家深深的热爱与责任,看到了他们在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的骨气与担当,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如此具象化的私人叙事,正是纪录片打动人心的核心密码,它们让“四万万人的抗战”从口号变成了可感、可触的集体记忆。
众生群像绘“抗战图”
家国情怀串联山河记忆
“纪录片的核心是‘四万万人’,我们要展现的不是某一个群体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同心御侮”,主创团队表示。
从左权将军家书中惦记着“北北(女儿)是否学会喊爸爸”的眷恋中,我们看到了英烈前辈的英雄气概和人格底色。从闻一多在清华园听到卢沟桥炮声时,给妻子写信“耳边时来炮声,做文章、看书都没心思”,此后却带领学生徒步3000里西迁,在昆明街头跑警报时仍坚持授课的细节里,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从马来西亚女教师白雪娇化名“施夏圭”,剪去长发扮男装回国,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家是我所恋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的”的决心中,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抗战信心与细节……从抗日英烈到普通民众,从归国华侨到外籍友人,纪录片通过多元人物群像,勾勒出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
闻一多的家书
为确保史料真实可靠,主创团队对每一封家书的年代、背景、文本进行反复核实,对历史影像、图片资料严格对位。此外,为了丰富纪录片的内容,主创团队采访了不少家书故事人物的后人,如赵一曼孙女陈红、左权外孙沙峰、闻一多之女闻名等,通过他们的讲述,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沉浮,让历史记忆更添情感厚度。
科技艺术融“新表达”
多维手段唤醒历史共鸣
如何用当代语言连接历史。纪录片主创团队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融合历史影像、纪实拍摄、动画再现、AE特效、AI生成等手段,让观众在流动的故事中感受家书的厚重与分量。
在视觉处理方面,纪录片充分调动了历史影像、纪实拍摄、情景再现、动画再现、AE特效等多种制作手段。通过AE特效对历史图片进行效果强化,使商务印书馆被轰炸后的场景更加震撼人心。这些技术手段不仅丰富了视觉表现,增强了代入感和表现力,让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能够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
同时,纪录片依托总台雄厚的媒资库,筛选出“九一八事变”日军进占东北、“一二·九运动”学生游行等珍贵历史影像,精准对标家书内容。在角色配音上,纪录片也下了功夫,邀请15位配音演员分别为赵一曼、左权、谢晋元等人物“读信”,让观众仿佛听见历史的声音,增强节目的角色代入感,让家国情怀变得可感可知。
从1931年到1945年,十四年抗战岁月里,无数封家书跨越山河、穿越战火,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纪录片以“家书”为桥,连接起历史与当下,让伟大抗战精神在纸短情长中代代相传。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力作,饱含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不竭力量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