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游记》中的中草药
来源:新民晚报 | 赵伯陶  2025年08月27日15:50

《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不少动植物的名称,其中有关中草药的知识,也值得今天的读者瞩目。

《粤西游日记一》崇祯十年(1637)五月初二日记有“种圃灌园者而聚庐焉”一句,其后小字注:“种金系草,为吃烟药者。”笔者所见注家皆未出注,先出的白话本译为:“种植金系草,是吃烟人的药。”后出者译为:“种金系草,是吃烟人的药。”两者大同小异。所谓“金系草”,并不见于诸多药典,当即“金丝草”之形讹,“系”“丝”,显然因字形相近而致误。

所谓“金丝草”,或称落苏、黄毛草、笔子草、猫尾草等,不一而足。它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条状披针形,花乳白色,茎直立,丛生。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三《草二·金丝草》有云:“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吐血、咳血、衄血、下血、血崩、瘴气,解诸药毒,疗痈疽疔肿恶疮,凉血散热。”至于所谓“烟药”,更与“吃烟”毫无关联,乃是古代一种传统的炮制中药制剂法,即将药物置于烧红的铁片上,通过瓷碗吸附其飞散的药粉,冷却后收集。据说,此过程需重复五次以增强药效。烟药主要用于治疗瘰疬、五痔、瘿瘤疮根恶肿等疾病,其主要成分包括石黄、空青、桂心和干姜等,上述“金丝草”当是所制烟药的主要成分之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三《草二·金丝草》后录“附方”,有治疗“妇人血崩”“痈疽疔肿”“天蛇头毒”等疾病者,皆以“金丝草”为方剂之首味药选,其功用可一目了然。

《粤西游日记二》崇祯十年(1637)六月十六日记:“另觅益元散,并药剂令顾仆传致之,谕以医意,先服益元,随煎剂以服。”所谓“益元散”,就属于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之一,源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其方即以滑石、甘草、朱砂等配伍而成,具有清暑利湿、益气养阴的功效,适用于暑热伤津、体倦口渴、小便短赤等症。在“万里遐征”的广西之行中,霞客为方外之友静闻和尚治病,煞费心机,为之求医问药乃至寻求民间偏方,堪称不遗余力。

《粤西游日记二》崇祯十年(1637)六月二十八日记:“此中猪腰子、山豆根俱出罗城。”七月十七日记又云:“既而复从南门入抵北门,市土药于朱医士,得山豆根、猪腰子、天竺黄、水萝葡、兔金藤诸药各少许。”《游记》前后两次提及“猪腰子”,并且与山豆根、水萝葡等草药相提并论,一望可知就是一种植物类草药,而绝非猪的肾脏。《明一统志》卷八三《广西布政司·柳州府·土产》著录:“猪腰子,木生子,形如猪肾,能解毒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五《木二·猪腰子》著录:“时珍曰:猪腰子,生柳州,蔓生结荚,内子大若猪之内肾,状酷似之。长三四寸,色紫而肉坚。彼人以充土宜,馈送中土。”据说,研细酒服一二钱并涂之,可治一切疮毒。《徐霞客游记》的百科全书性质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