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地理坐标成为新的文化磁场
来源:文艺报 | 张 硕  2025年08月27日08:06

在山西大同的青砖灰瓦间解码千年文脉,在东极岛的美景中触摸被遗忘的时光,在阳春古荔枝园、古驿道上品读历史深处的诗意……今年暑期档的多部电影接连引发大众共情,不少观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影过程,而是让银幕故事延伸至脚下,身临其境去探寻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

通过电影建立情感连接和背景认知,再到实地去验证和深化这种感受,人们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自主求取历史和文化的养分。“爬上城墙,从彼时的破碎到今日的繁华,我看到了一座城市的不屈。”“那些弹痕,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历史。”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不少观众来到拍摄地,从他们发布的大量视频中,我们感受到南京老巷里气氛的凝重。当人们走进这片光影与记忆交叠的空间,目的早已不是旅游打卡,而是一次沉浸式的回望。无论是老金躲过的衣柜,还是阿昌工作过的邮局,观众仿佛能够看到片中人物的身影,感受到他们的气息,更感佩于他们在苦难中守护真相的勇气和坚韧。

跟随电影的脚步走进“现场”,打破了银幕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促使下,人们从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最终形成更为深刻、更加持久的立体感知,这一点是导游式的知识灌输无法比拟的。

相比电影的视听特征,现场则叠加了触觉、嗅觉,乃至味觉等多重感官体验,它让历史从故事和知识层面,升华为触及心灵的多维度生命体验。东极岛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沉重历史的碰撞,带给人们无尽的感悟与省思。与电影院的被动观赏不同,人们可以在开放与互动中,将电影《东极岛》中的镜头代入现实场景,在感受电影情节与真实史料之间张力的同时,用脚步丈量和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激发对生命、对和平的敬畏。这是电影情节的延续,也是历史的回响。

当一部电影上升为社会议题、文化事件或大众情绪,它便拥有了超越作品本身的影响力,这种“溢出效应”会推动观众通过影视作品与实地探访的结合来获取更丰富的体验,并使两种体验在新的化学反应中相互增益。

站在真实的古迹、遗址和自然景观面前,空间感、氛围感、细节感,以及年代感带给人的震撼,是银幕叙事无法尽传的,因此,找寻与解疑的过程,亦是发现与认同的过程。由于去年《黑神话:悟空》的带动,使山西许多风景名胜具有了世界性的话题传播效果。如今,国风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其独特审美和精准共情之力,不仅让不同年龄的受众都能从中找到贴合自身的情感共鸣,也为观众搭建起一座走进传统文化深处的桥梁。

当大同永安寺、善化寺等场景有机参与到叙事中,它们就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磁场。从这个情感入口进去,我们发现,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都变成了活态的文化遗产。“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经过电影的艺术化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在这“一进一出”中悄然发生了。

观众对影片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实现了“题材—情感—地域”三者的有机贯通。让地理坐标成为新的文化磁场,让观众在更多维度上构建对历史和人文的认知,这是近年来国产电影的结构性突破,也应成为更多电影人的文化自觉。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