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笔醒山河 | 暗夜中的雨来,眼睛闪闪发亮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慕津锋  2025年08月31日10:46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到1945,中国作家在烽火与热血交织的大地上,在呜咽与战歌共鸣的山河间,用笔写下不屈的觉醒。抗战文学参与了硝烟弥漫的民族记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典佳作。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英勇献身的先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将于2025年9月1日开幕。该展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展览开幕前夕,中国作家网特推出“笔醒山河”系列文章,分享策展人眼中的手稿、书信、日记、报刊,以及文学文物背后的抗战往事。

管桦和他的《小英雄雨来》

◉慕津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弹指一挥间。在那场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为了保家卫国,华北平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英雄,而这之中,“小英雄雨来”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英雄之一,而我们喜爱的这个“雨来”却是作者管桦将众多现实中的抗日小英雄“捏合”创作而成。让人没想到的是,“小英雄雨来”一经问世便受到全国读者的热捧,直到现在,依旧为人们所深深喜爱。

谈及“小英雄雨来”的创作,还要追溯到1948年。那一年26岁的管桦因病从部队转业,调任东北鲁迅艺术文学院。这使得他有了更多时间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在东北鲁艺从事文艺创作时,管桦总是会想起当年的抗战岁月。抗战时期,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有那么多汉奸。可在伪军成群、汉奸成群的时代,却有那么多的孩子参加了各地儿童团,以自己弱小的身躯勇敢地抵抗着日本的侵略,与敌人做着坚决的斗争。这些孩子在内心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管桦非常气愤的是,这个连孩子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有那么多成年人不懂,而甘心去做汉奸?这成为管桦创作这篇小说的动力。

晚年的管桦在回忆自己最初创作《小英雄雨来》的目的时,曾说过:“抗战时期,全国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或者男人和妇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不仅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也使我们中华民族得以重生。我应当凭自己的良心,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描写那个时代儿童团员的爱国精神,教育下一代,这是我创作小说《小英雄雨来》的目的。”

(达到要求)管桦个人照(家属提供)

管桦

正是在这一时期,管桦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创作短篇小说《雨来没有死》。

管桦的童年是在唐山还乡河畔一个村庄度过,小时候的他常和小伙伴在河里洗澡、打鱼摸虾、玩水仗。抗战爆发后,他便开始给八路军、游击队送鸡毛信,上树瞭望,发送情报。

1938年7月,管桦的父亲鲍子菁参加了由冀东党组织直接指挥的冀东20万工农抗日大暴动,先后收复了日寇盘踞的9座县城,切断了北宁铁路,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冀东抗日大暴动时,鲍子菁托朋友将家人送到天津。管桦随母亲在天津生活期间,入志远中学就读,他广泛阅读了鲁迅、茅盾、巴金、丁玲、田汉、老舍等众多现代作家的作品,并十分喜欢写作,作文屡次得到语文老师表扬,老师甚至断定:“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

1940年,管桦参军入伍抗击日寇,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报效国家。当管桦作为八路军随军记者常独自活动时,他需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采访,这就要求他有向导引路,给他带路的往往都是那些很小的十几岁的儿童团员。这些孩子们常常在夜里带着管桦翻山越岭,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让管桦惊讶的是,尽管儿童团员们年龄不大,但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他们都不会畏惧。当管桦抵达目的地与孩子们道别时,孩子们脸上总是露出骄傲、幸福、得意的笑容。他们的勇敢、机智、不怕苦的特点,以及对敌人的仇恨,都给管桦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有一年春天,管桦途经丰润县城北的上水路村时,恰逢日本鬼子来“扫荡”,当时除了埋设地雷准备打麻雀战的民兵留在村里,满山遍野都是往北转移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忽然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见管桦身着八路军服装,便跑过来拽住他的衣襟说:“我要跟着你当八路军打鬼子!”管桦说:“八路军不能背着小孩打鬼子,快找你妈妈去吧。”那孩子说:“今儿个高低是跟你去当八路军了,就兴你们大人抗日救国?”那孩子依旧拽着衣襟不放,管桦无奈地说:“得让你妈妈送你来,八路军才能要。”当那孩子东张西望寻找妈妈时,管桦才得以走脱。在这次“扫荡”中,进犯至遵化县与丰润县交界的鲁家峪村的一股日军,抓住了一个孩子,却被那孩子带进了地雷阵里,炸死了许多鬼子,那孩子也壮烈牺牲了。

1945年夏秋之际,冀东军区八路军某部攻打玉田县城,管桦和尖兵剧社的其他几位同志要去前线采访,在城南庄负责给他们带路的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管桦对那孩子说:“村里没大人吗?”那孩子带着兴奋自信的表情说:“你们奔哪?我把你们领到那儿不就结了吗?”大家出了村子,眼前是一片开阔地,正北约5里就是玉田县城。大家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东面白菜地尽头,约200米远处高耸着一座炮楼,却没有枪声。管桦问那孩子:“炮楼里还有鬼子没有?”话音未落,敌人的机关枪子弹就像雨点般地扫射过来,大家连忙俯卧在地上。过了一会儿,见敌人没再开枪,带路的孩子站起身来问是否还往前走,管桦冲他大喊一声:“快卧倒!”可是已经晚了,那孩子被炮楼里飞出的子弹击中了太阳穴,当场牺牲。此后,每当夜深人静,管桦凝望天空时,他都觉得每颗星都亮得像儿童的眼睛,正天真无邪地瞧着他。他想起自己也曾在儿童团孩子们的带领下,在暗夜中行进。当时,周围的树林、沙丘、荒坟就像一团团黑影,令人感到阴森恐怖。可儿童团的孩子们挺着胸脯,眼睛闪闪发亮,他们是那样的勇敢。寂静中,管桦只听见他们嚓嚓嚓的脚步声,以及从远处传来的清脆的机关枪声和大炮闷雷般的轰响。

管桦笔下所塑造的主人公雨来,其实是抗日战争时期众多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也有管桦小时候的影子。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以及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还有鲜活的方言土语,都曾经是真实的生活。

管桦《雨来没有死》,1949年4月4日《人民日报》第4版

短篇小说《雨来没有死》的初稿,管桦是一气呵成写完的。写完后,管桦请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周立波审阅。周立波被小说主人公雨来的精神所吸引、感动,他称赞这篇小说写得有骨头有肉,非常值得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励并指点管桦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1949年4月4日,《雨来没有死》在《人民日报》第四版发表。小说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全国解放后,管桦先后在天津音乐学院、中央乐团和北京市作协工作。1953年,短篇小说《雨来没有死》还入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并受到众多师生的喜爱。为了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写出来教育孩子们,1955年在短篇小说《雨来没有死》的基础上,管桦经过精心构思,创作了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小说讲述了儿童团员雨来聪明勇敢地同日本人斗争的英雄事迹。小说共有六个雨来的小故事,一是游泳本领高,二是上夜校读书,三是掩护李大叔,四是勇斗鬼子,五是宁死不屈,六是机智逃生。谈及自己的再次创作动机,管桦坦言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爱国,“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

20346848ba626b2b6b844ada183e1d7c_c6fc0ff5ed564b2990261c77e18f594f

管桦《小英雄雨来》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198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巴金的倡议下于北京西郊万寿寺正式开馆。文学馆成立后,一直把征集红色经典小说手稿作为重要工作。对于《小英雄雨来》手稿等相关资料的征集,文学馆非常重视。管桦去世后,得知其家属将这部珍贵手稿送给了家乡唐山丰润,但文学馆一直与他的夫人李婉女士保持着密切联系,希望能征集到管桦先生其他手稿、书信、著作、字画等文献资料。那时文学馆早已搬入现代化的芍药居新馆,库房保存条件已达国内博物馆一流水平。正因客观条件的巨大改变,2006年事情有了转机。

2004年管桦陈列馆在唐山丰润区建成后不久,管桦夫人李婉便邀请自己的小友,时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的李荣胜一起去纪念馆参观。由于资金有限,当时管桦陈列馆一直没有配备纸质文物保存所必需的防尘螨、污染、潮湿、干燥等的保护系统,这使得《小英雄雨来》手稿的保护遭遇困境。而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国家级文学馆,财政资金有充分保证,新馆库房条件非常先进,具备保护手稿所需的恒温恒湿等物理条件,而且作为国内知名文学专业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能为各地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如果《小英雄雨来》手稿能入藏文学馆,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为使这部珍贵手稿长久地得到保护,在管桦家人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共同努力以及管桦陈列馆的大力支持下,《小英雄雨来》这部曾在中国当代文坛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手稿,最终于2006年从还乡河畔来到了北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安家落户”。2006年4月26日,“著名作家管桦手稿字画著作捐赠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办,仪式上,管桦家属向文学馆捐赠了900余件珍贵文献资料,除《小英雄雨来》手稿外,还有《辛俊地》《将军河》等6部重要手稿,90余部日记、创作素材,700余册管桦著作和作家签名赠书,35幅珍贵字画以及其他实物。李婉老师饱含深情地说:“虽说这些手稿字画能卖不少钱,但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做,我们知道管桦心里想的是什么。”

历经半个世纪,《小英雄雨来》手稿整体保存很好,共57页、21章,修改处并不多。从最后一页可知,该稿并不完整。家属介绍,这部手稿是管桦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但这是第几稿他们也不清楚。

IMG_256

小英雄雨来雕塑,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还乡河公园小英雄雨来纪念园内。

手稿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文学馆还积极加强对这部手稿的研究、宣传与展示,让它真正长久地“活下去”,发挥最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2010年11月,《小英雄雨来》手稿入选《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手稿卷》。2019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初心与手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红色经典手稿大展”,《小英雄雨来》手稿再次入选。2023年12月,手稿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今年是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创作出版70周年。谨以此文,向创作了这部不朽的红色经典小说的管桦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为我们塑造了“雨来”这样一个可爱可亲可敬的小英雄形象。70年来,雨来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E:\Users\wz-czy\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8evxznrkmo8422\FileStorage\Temp\434d10b20bb2a2dc8f3a7ca4a86482e.jpg

慕津锋,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编目部主任,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作家手稿、书信、档案等文献史料研究。著有《合浦珠还》《雪泥鸿爪》《马识途年谱》《大师的脚注》《难以忘记的文学名家》等,文章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新文学史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文学研究月刊》《现代中文学刊》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