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青春
吴永煌,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秘书长、理事。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文艺审读专家。乌鲁木齐市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专委,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在《绿洲》《散文选刊》《中国农垦》《中国退役军人》《中国环境报》《百花园》《伊犁河》《回族文学》《新疆日报》《兵团日报》《西藏日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出版或合著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5部,散文和报告文学在疆内外多次获奖。
红其拉甫山谷,不同于其他的山谷。它地处“两山一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结合部,海拔高,气候寒,土地贫,进出难,属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南端,素有“血谷”之称,在波斯语中称之为“死亡之谷”。“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是它的真实描写。红其拉甫口岸和海关边防检查站就在这山谷之间,海拔高度4733米。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今年46岁的孙超,用28年的热血和执着,在这里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之谷”,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青春之歌。——题记
“脱了军装也是兵”
1996年,18岁的孙超完全可以有其它选择,而他毅然从河北保定地区应征入伍,远赴新疆喀什当了一名武警战士。新兵训练结束后,他本可以有其他选择,而他又毅然选择了红其拉甫海关边防检查站。
红其拉甫海关边防检查站地处帕米尔高原,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被当地塔吉克族称为“血染的通道”,也被世人称为“生命禁区”。
“4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来到红其拉甫边防站。第一眼看到的是边防检查站旁边山坡上醒目的标语:祖国在我心中,青春献给边防,在皑皑的白雪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我的心不知不觉地一下子跳动起来。”这是孙超回忆战友们欢迎时的情形。
红其拉甫海关边防检查站被赞为“天界红哨”,先后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艰苦奋斗模范海关”、“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等。孙超看重的就是这些荣誉,
他很快理解了红其拉甫海关边防检查站的新老“四特精神”。新世纪前的老“四特”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新世纪的新“四特”是:特别讲政治,特别守纪律,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起初,他被分配到炊事班当一名炊事员。工作之余,他先后在海关边防检查站所辖的水布浪沟、皮拉里、红其拉甫这些前哨站走了一遍。体验了高寒边防的艰苦生活,聆听了老战士的动人事迹,孙超被深深地感染了。
3年的服役生活就要结束了,是回河北美丽的白洋淀湖畔老家,还是继续留在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他又一次面临着人生的选择。
家乡地处华北平原,物产丰饶,湖光山色,既有著名的白洋淀景区,又有京津冀大都市环绕,交通便捷,生活富足。尤其是这里还有他的已是古稀之年的老父亲和待他而嫁的女朋友。
“到时候就回来把婚结了,早点成家立业过日子。”到红其拉甫后的第三个春节,孙超回家探望老父亲时,父亲急切地说。老父亲能不急吗?在老家村里,像孙超一样岁数的小伙子都娶妻生子了。
“能不能延迟退役?”站领导找到孙超征求意见。其实,站领导看重了他的为人品格,想留他试建检查站温室蔬菜大棚,探索解决站上吃菜难的问题。孙超没有马上回答,因为这个问题也不是他一下就能回答得了的。
“谁在老家搞过温室蔬菜大棚?”站领导在老兵即将退役的一次站务会上问。新世纪之前,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人还没有听说过温室蔬菜大棚,见过更无从说起。
“我见过,但没有搞过。”孙超知道,站领导这是情急之策。他心想:当过兵的人都有这样一句话:“脱了军装也是兵!”何况自己还没有正式退役。温室蔬菜大棚应该是炊事班分内的事,没走之前,自己还是炊事兵。他看没人吭声,就冒昧地说了一句。其实,他也想试试领导的态度,试试温室蔬菜大棚。
领导高兴地又一次找到孙超,说:“见过总比没见过强。这事还是想交给你。”还用挽留的口气恳切地说,“等把大棚搞起来了,一定热烈欢送你退役,你看行不行?”
孙超彻底被感动了,很认真地对领导说:“领导这么信任我,那我就不走了,留下来看看咱红其拉甫能不能闯出一条种植温室蔬菜大棚的新路。”
孙超,这个燕赵男儿,再一次做出了人生的选择,留在了帕米尔高原,留在了红其拉甫海关边防检查站。他要用自己的青春韶华,在高寒险峻的山谷,绽放出青春无悔的光彩。
“我把青春赌在这里”
红其拉甫海关边防检查站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县城有130公里,县城距喀什市还有420公里。塔什库尔干属于高寒地区,正常条件下无法种植蔬菜。这里吃菜要靠从喀什市拉运。检查站每个月要到喀什市采购一次生活用品。550公里,两天一个来回。冬天,站里官兵吃的都是一路被冻伤的白菜、萝卜、土豆这三大传统蔬菜。夏天,吃的都是一路热风吹蔫的蔬菜;肉蛋拉到站里,鸡蛋基本坏损一半,肉也泛起刺鼻的酸味,做菜的时候只得多放把花椒压味。如果从站里再拉往几个都在百公里外的前哨站,情形就更加糟糕了。
在红其拉甫种植蔬菜,成了当地塔吉克族老百姓和一批批驻守官兵的梦想。
在塔吉克族语中,塔什库尔干就是“石头之城”的意思。红其拉甫海关边防检查站周围都是高耸的雪山,出站大门前,倒有一小片稍微平缓的坡地,却遍布砂砾,终年覆盖着难以融尽的积雪。
万事开头难。孙超和站里“八大员”就在靠着边防站院墙的东南角,拉开了建设温室蔬菜大棚的序幕。白天工作,晚上饭后睡前突击干活,刨捡石头,挖运沙土。
正是8月,红其拉甫的天就开始冷了。山上融雪少了,山谷里小河的水也快枯竭了,检查站里的小型水力发电站,只能勉强满足白天和晚上生活用电。
“用车灯照着。”孙超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可以只争朝夕地建温室蔬菜大棚。
巍巍的昆仑,莽莽的高原,寒风阵阵,夜色茫茫。此时的红其拉甫海关边防检查站院墙东南角一片雪亮,锹镐声叮当作响,在空寂的高原山谷,就像天外来声。灯光下,尘土飞扬,人影绰绰,宛如月球幻影。
几天下来,孙超和战友们一样,手掌都打起了血泡。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齐心协力开出了一亩荒地。
他和战友们把检查站皮拉里前哨站废弃老营房的墙砖、钢窗拉了过来,砌起了一座温室蔬菜大棚围墙。
1999年开春,孙超精心地在大棚里撒下了第一把种子,也看到了第一颗破土而出的幼芽。他欣喜极了,高原终于有了第一芽绿色!他天天钻进大棚里去等啊,盼啊,而等来的看到的却是失望。韭菜细黄细黄,趴在地上,像个黄毛丫头;萝卜开着艳丽的花朵,拔出来一看,根像细短铁棒;西红柿像一现的昙花,开出金黄的花朵就凋谢了,都是一些无果花。
第一年的温室蔬菜大棚种植蔬菜试验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细心的孙超发现,围墙南面的蔬菜要比东北墙角的要好些;南面离采光玻璃近的菜尖蔫了,而远一点的要好些。蔬菜长不好还可能是高原昼夜温差大,引来的河水太凉,中午太阳又正毒,把离采光玻璃近的菜尖灼伤了。他断定:这是温度的差异造成的,所以,种的蔬菜只能朝南,才能最大限度地采光。他把自己的分析汇报呈给领导。领导觉得很有道理,信任地对他说:“你准备一下,去昌吉新疆边防总队后勤农场学习一个月,我们在家里把大棚的朝向重新搞好,你回来就专门负责大棚种菜。”孙超的合理化建议让单位领导看到了希望。
谁也没有想到,2000年实验又一次失败了。
孙超蹲在大棚里,看着那些“残兵败将”似的菜苗,伤心地哭了。他觉得对不起领导的信任和培养,对不起同事们的付出和支持。
“孙超啊孙超,你什么时候能把这些问题彻底解决好?”他恨得骂自己。
经过再三分析,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温室蔬菜大棚的土是从山上滑下来的土沙,没有积淀,没有肥力。必须改良土质;叶菜种得要离采光玻璃远一点,以免灼伤;昌吉是平原地区,红其拉甫是高寒地区,季节、气候、光照、水温等多种因素不同,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因地制宜。
“站长,我把青春赌在这里,就不相信种不出来像样的蔬菜来。”2001年开春,孙超像发了梦怔一样,勇气十足地给站领导立下了军令状,他决心要用自己的青春,在这“生命禁区”种出一片充满生机的春绿。
他从牧民家里买来牛羊粪施进菜地里,以提高土壤肥力;他从乌鲁木齐拉来了旧军被,拼接成避光御寒的大棚棉被;他在大棚里砌起了5个土炉子,以提高和调剂大棚里面的温度;他把床铺也搬进了大棚,以便对大棚里温度实时监测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过去了,孙超终于在大棚里成功地种出了第一批蔬菜,而且一下就达到了13个品种。帕米尔高原真正有了第一抹最美的绿色,春天一样的绿色。
他像第一眼见到儿子一样,喜上眉梢。站领导和同事们也纷纷走进大棚,向他道喜,感受这来之不易的绿色。
这5年,孙超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精心呵护着温室蔬菜大棚。一个大棚棉被就有50多公斤,需要4个人才能抬起来,拉开盖好。掀盖一次都得一个小时。
这5年,他做了大量温室蔬菜大棚记录,每3小时观察记录一次,为帕米尔高原发展大棚蔬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这5年,他对帕米尔高原风力风向做了大量记录。高原的风又多又大,如果一年不吹破、吹坏塑料温室大棚和玻璃温室蔬菜大棚四五次,那就不叫高原的风。
解决了温室大棚蔬菜的种植问题后,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孙超的面前。时代在发展,蔬菜种植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玻璃大棚到塑料大棚,再到阳光板大棚,蔬菜种植环境在逐渐改善。阳光板大棚也确实解决了原来抗风、耐寒、保温能力差的问题,但阳光板时间长了就会老化,透光率下降,影响蔬菜的正常采光生长。没有很好的光合作用,蔬菜就不能正常生长。多年的种植,也导致蔬菜重茬,遗传病虫害频发,严重影响着蔬菜的品质。于是,他在扩大温室蔬菜大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又引进同类品种的不同种子,对大棚蔬菜进行倒茬种植,效果不错。
阳光板的问题,他却无能为力,但可以尝试建一座地暖式温室蔬菜大棚,既解决采光问题,又可以常年种植蔬菜,让红其拉甫一年四季可以看到绿色。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孙超大胆地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孙超想,如果这个地温式温室蔬菜大棚试种成功,那帕米尔高原就永远有了春天一样的绿色。
孙超未雨绸缪,他联系到山东济宁的一家生产恒温机的厂家,并把帕米尔高原的相关资料提高供给他们。他请求该厂家设计适合帕米尔高原温室大棚的恒温机,并把地热温度改控在30至40摄氏度之间。如果按照原来设计的恒温机温度,会烫伤蔬菜的根系,导致死亡或早衰。
在铺设管道时,孙超为保障土壤和温室的温度,将覆盖管道的土层控制在60厘米厚,中间铺上一层间隔打好孔的反光膜。这样土壤透气保温,蔬菜不烂根,温室里也有了温度。大棚两头山墙用苯板加填炉渣,保证有1.2米厚,利于保温。此外,为了管理方便,孙超自己动手研制了自动卷帘机,卷起或放下保温棉被只需要10分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后来,他又将卷帘机改成遥控的,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天气一旦发生变化,随时可以应急处置。
孙超在温室蔬菜大棚取得巨大成功后,又提出了畜禽菜果共生,种养循环的理论,并大胆实践,也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借鉴云南高原光足温暖畜禽养殖大棚的经验,并结合帕米尔高原缺照寒冷的实际,孙超在当地建起了畜禽养殖大棚,还建起一座畜禽化粪池,为蔬菜种植源源不断地提供有机农家肥。
孙超的这一创新,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他在而立之年,用青春热血种出了帕米尔高原上最鲜美的绿色,让高原看到了生命的春天,造就了“万仞冰峰、十亩江南”的绿色奇迹。
“我会一直坚守在帕米尔高原”
2004年,塔什库尔干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道路中断半个多月,一棵白菜卖到50元。检查站领导作出指示,只要群众前来,哪怕站里省点,也要发放给前来买菜的群众。孙超温室大棚里的蔬菜,这时候就是老百姓的救命菜,“定心丸”!
菜!菜!!菜!!!
帕米尔高原必须种植蔬菜!绿满高原,是这里所有群众的梦想,更是孙超的梦想。
灾害过后,塔县县委书记带着四大班子来到孙超的温室蔬菜大棚学习取经,要求各部门把孙超种植温室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县,并大手笔地在当地建100座温室蔬菜大棚,让帕米尔高原上这座小城成为绿色家园,春天的世界。
他积极投身扶贫攻坚工程,先后资助10余户特困家庭,捐款捐物30多万元,向塔吉克族群众传授种养殖技术,并帮助他们办起了牦牛、绵羊养殖合作社。塔什库尔干县从此也能吃上自己生产的新鲜蛋肉。不仅如此,在孙超的帮助下,塔什库尔干县还创造了帕米尔高原种植南瓜的历史。种出的南瓜,可以存放一年。孙超还在大棚种植柠檬、金橘、三七等,利用这些果树为蔬菜遮挡紫外线,在呵护蔬菜生长的同时,也打破了帕米尔高原不能种植南方果树的神话。
帕米尔高原有了绿色蔬菜,点燃了人们生活的希望。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些来之不易的食材,孙超又把富余的蔬菜切晒成干菜,腌制成咸菜,既满足站里干警不同口味的需要,还通过销售干菜和咸菜给当地居民,为检查站获得了收益。
塔吉克族是一个对鹰充满崇敬的民族,把英雄称为雄鹰。塔吉克族老乡感激地把孙超称为“高原雄鹰”,这是对他的最高称誉。
自学成才的孙超声名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来取经。
战友孟宏斌拜他为师,跟着学了5年种植温室蔬菜大棚,成为帕米尔种植温室蔬菜大棚的第二人。转业回到黄土高原后,结合黄土高原的特点,孟宏斌发展温室蔬菜大棚,成为当地温室蔬菜大棚的带头人。
他的跟班徒弟已经达到十几个,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有内地的,也有帕米尔高原的,他们在高原撒播出了一片片绿色,组成高原的壮阔绿锦。
同处帕米尔高原的吐尔尕特边防检查站也曾试验种植温室蔬菜大棚,但一直效果不佳,几乎准备放弃。听说孙超成功种植温室蔬菜大棚的事迹后,慕名派战士王水朋从460多公里外赶来取经。听了王水朋种菜的情况后,孙超认为在种植方法和管理上功夫没有做到家。他说:“种菜和军人列队一样,要有精气神,横是横,竖是竖。菜种不出来,地就要荒,地一荒,人就懒。”后来,王水朋也成了吐尔尕特边防检查站种植温室蔬菜大棚的领军人物。
如今的塔什库尔干县,居民自建的温室蔬菜大棚星罗棋布,政府统建的50多座温室大棚、100多座安居房庭院拱棚,像皑皑的昆仑雪山连绵起伏,蔚为壮观,呈现出春意盎然的色彩。只要有空,孙超就会去居民的温室蔬菜大棚义务传经送宝。
孙超让帕米尔高原拥有了春天的绿色,成了高原种植温室蔬菜大棚的专家型人物。地方企业三次高薪聘请,他三次拒下高原。昌吉新疆军区后勤基地请他去当技术指导,北京边防局后勤基地领导打电话请他过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在参加宁波海警学院培训学院全国转隶高级士官学习时,他是21名学员中唯一一个搞种植的,在受训期间,还应邀为培训的学员授课。鉴于孙超的出色表现,学院希望他能留下管理实践基地。特别是2018年军改,父母和妻子都希望他回老家开办企业,老家县政府也根据他荣立的11次一、二、三等功,为他考虑好了工作单位,可他毅然选择继续坚守国门。他说:“再多的钱都有花完的时候,但离开了红其拉甫,就永远失去了组织。我已经把青春给了红其拉甫,根也扎在了红其拉甫,走了就对不起领导和战友同事,更对不起给了我用武之地的帕米尔高原和红其拉甫检查站。”
不惑之年的孙超还有梦想。为了帕米尔高原的满原春色,他从武警部队转隶到公安部门,申请留在红其拉甫海关边防检查站。这一待,就是28年。这28年里,他只有春节回过老家,而且还是屈指可数的几次。春夏秋三季正是蔬菜种植收获的时节啊。
荣誉属于英雄。2019年建军节之际,他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20年,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国门卫士”、“最美奋斗者”;同年,孙超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戍边卫士”、“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孙超流着愧疚的眼泪,说了几件让人心酸的事。
他每年都要给妻子寄一条裙子,可每次他回去的时候都是冬天,看不到妻子穿。孩子要出生那年的6月20日,他回到了老家,这是他第一次夏天回老家,这也是第一次看到妻子穿裙子。
一次,一位邻居也问他孩子:“你爸爸什么时候回来?”聪明的孩子说:“下雪了,我爸爸就回来了。”
一次,孙超让儿子背课文《彩虹》,儿子不情愿地说:“我背了,会哭。”过一会儿,儿子又喃喃地说:“爸爸,你不用弯腰了。他在彩虹这头,拿着虹给他的菜地浇水。”儿子知道他已经患上了腰脊劳损。
一次,老师让每个学生写一个小片段,他儿子就写了一个《长大保卫祖国》的片段,实际上,也就写了一句话:“爸爸冬天回来培养我。”
看到儿子的作文,孙超流泪了。
他说:“在帕米尔高原种出蔬菜,让高原人民能看到吃到新鲜蔬菜,这就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只要党和祖国需要,我会一直坚守在帕米尔高原,让绿色布满红其拉甫山谷,让绿色布满帕米尔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