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剧组探班饮食记
来源:解放日报 | 陈佳勇  2025年08月29日08:31

如果以平视的视角来看待影视圈,那些光环下的明星、导演在剧组的时候,更多的是处于工作状态。和所有剧组工作人员一样,大家都是“打工人”,一日三餐、加班熬夜,都是常态。当然,剧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组织形态,几百个人因为一部戏而集中在一起,三四个月后,几百个人又一下子解散了。这里面自然会生发许多故事。而围绕着去剧组探班吃什么饭的饮食趣事,倒是勾起了我好多回忆。

2004年,初入行,单位领导给我派了一个任务,让我陪同沪上各家媒体的影视条线记者去横店探班采访陈凯歌导演。当时,我们频道要播出电视剧《和你在一起》,需要提前预热宣传,这部电视剧正是根据陈凯歌导演的同名电影改编的,便有了这次采访。但领导关照我,大家之所以愿意去横店,实际是冲着陈凯歌导演正在横店拍摄的电影《无极》去的,你注意把握分寸,要照顾好各位记者,也不能让他们偏离采访方向,重点还是我们即将播出的电视剧。

从上海去横店,一辆依维柯面包车载着大家,开个5个半小时。约好晚上6点半导演拍摄结束就接受记者采访,到了5点,我们先招呼各位记者共进晚餐。待我安排好大家入住的酒店房间,我和同事唐老师赶紧跑去酒店中餐厅点菜。大概是看我翻菜单的姿势很专业,唐老师便将点菜的任务交给了我。我自知责任重大,努力点出一桌好菜,还把费用控制在了接待标准内。

点的菜中自然少不了最著名的东阳土鸡煲。那时的横店还是“穷乡僻壤”,不像现在各种类型的餐馆都有,但我深知散养鸡、土鸡肯定受欢迎。如果再多点几道当地特色“土菜”,比如清炒地瓜叶、酱瓜炒土鸡蛋、雪菜肉丝炒粉干,那就成功了。6点半,晚餐结束,大家准时去采访陈凯歌导演。或许是横店美味的土鸡煲慰藉了身心,记者们的问题精准恰当,导演也侃侃而谈。总之,当晚的采访很顺利。

记者们的终极目标还是电影《无极》。集中采访一结束,我和大家约定第二天中午12点返程。但从当晚开始到第二天中午,各位记者就各显神通,都在深挖关于《无极》的独家新闻。据我所知,当时北京、广州好几位知名“娱记”早已埋伏横店许久,还有人在拍摄现场暗访。有两家报纸的老法师平时彼此关系很好,但此刻为了独家消息,也各自分头行动,绝不透露半点行踪。几位年轻记者脑子更加活络,跟制片方频繁互动。那会儿,围绕“大片”的全程新闻报道是真的热闹。

因为这次横店之行,我和沪上影视条线的记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20年一转眼,老法师们都退休了,年轻一辈也有许多变化。有不少人选择“转身”,有的开了宣传营销公司,有的做了艺人经纪,还有的成了制片人。曾经同一个职业的人,因为不同的志向,踏上了不同的征程,但横店终究是绕不开的一个地名,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差不多有10年,我作为平台方人员,经常要去各地出差探班。刚入行时,年纪轻、资历浅,前两三年接送演员来上海做宣传活动,也是我的一项工作内容。横店影视基地,无锡太湖影视基地,上海本地的车墩、胜强两处影视基地是我经常要去的地方,大雨、大雾、酷热、严寒,各种天气都碰到过。一路上,我坐在别克商务车的副驾驶座位上,和后座的导演、演员嘉宾一路攀谈,往往能收获第一手的行业信息,很是受用。

去剧组探班,制片方往往会设宴招待平台方。那时候各家电视台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但主要还是竞争。为了抢高收视率的优质片源,饭桌上就难免明枪暗箭,各种角力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亲眼见到某电视台负责人为了消解另一家电视台负责人的误会,二话不说,拿起饭桌上一个红酒杯倒满白酒,仰起脖子,一饮而尽。大家都劝他别这样,但死活劝不住,我在一旁看傻了。初入影视职场,这是现实社会给我上的“生动一课”。

剧组开机仪式,我也参加了好多次,一开始觉得新鲜,之后也就习以为常了。那时候很多古装戏由香港团队负责拍摄,香港人的开机仪式有很多规矩。其中有一项,仪式上供的烤乳猪,等到仪式结束后会被工作人员切分好,放在一次性餐盘里,一人给一小块。我第一次碰到时,因为之前没吃过整只烤乳猪,便觉得很新奇,但看着盘子里那一块凉凉的、油腻的肥肉,又犹豫要不要吃,勉强吃了一口,真的难吃。

剧组里,导演是核心,对影视剧拍摄的质量和进度负总责。单独去剧组探班的时候,我最喜欢和导演一起吃剧组盒饭,聊聊拍摄进展,偶尔也会有主演参与,大家聚在一起边吃边聊。导演和主要演员的餐食通常是专门准备的,其实也没啥特殊化的,最大的区别就是盛饭菜的工具不一样。一般工作人员用饭盒,导演和主演的饭菜则是分装在一层层的保温桶里,菜是菜,饭是饭,更精致一些。有的剧组会专门请厨师做饭,一来吃着安全,二来费用也能控制。我就碰上过做东北菜极好的厨师,那猪肉炖粉条做得棒极了。再后来,很多知名导演、明星都有房车开到剧组里来,吃饭休息都在车上,用餐也更加私密了。但说到底,吃的终究还是剧组餐。

剧组成员拍戏天南海北地跑,风餐露宿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说,别看明星们在电影节、电视节上走红毯时很光鲜,实际的剧组生活通常是很辛苦的。

2008年冬天,我去探班一部战争题材电视剧,剧组在河北一个叫石头村的地方拍摄。那个地方真是太冷了,即便做足准备,穿上底最厚的鞋子,冷气还是一个劲地往脚底钻。年轻的女主演一直在大城市生活,以为啥都可以买到,只带了一些必要的衣服和几张信用卡,提前3天就去剧组报到了。可是,石头村里哪有什么超市,压根就没有可以刷卡的商店。等我们去探班、参加开机仪式时,她赶紧让人从上海带了一箱子吃的过去。开机仪式结束安排午饭,就在石头村的村委会吃,菜一端上来就冷掉了,我拿着冷馒头就着西红柿炒鸡蛋,简单应付一下完事。晚上,我们从石头村赶到石家庄,才吃上了一顿热饭菜。或许是条件艰苦的缘故,演职员们纷纷想着赶紧拍好回家,结果拍摄效率极高,拍摄质量也不错。最后,这部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时,拿了好几个地方的年度收视冠军。不过我听说,演员们普遍反映以后冬天拍戏再也不去石头村了。不过,石头村的老乡们非常感谢剧组,欢迎他们下次再来。仔细一问,原来剧组把村里的鸡都买光了,全部用来炖鸡汤改善伙食,客观上也让老乡们挣到了钱。

炒豆角、炒圆白菜、猪肉炖粉条,这些都是剧组里的常规菜。那种骨头很多、吃起来很麻烦的菜,在剧组是不受欢迎的。剧组菜里,西红柿炒鸡蛋是最能平衡大家口味的一道菜,营养又可口,可以拌饭吃也可以就着馒头吃,怎样都合适。

我有一年跟随单位领导去西藏探班一部电影,从拉萨转场去林芝,路途遥远加上高原空气稀薄,一路上坐车坐得晕晕乎乎的。中午吃饭时,剧组制片人在沿途选了一家小饭店招呼大家用餐。当年西藏公路旁的小饭店基本上是川菜馆。因为有高原反应,太辣的菜也不想吃,看到菜单上有西红柿炒鸡蛋,大家纷纷表示欢迎,7个人连吃了两盘。不过,这道西红柿炒鸡蛋的价格着实昂贵,我依稀记得是45块一份。大概因为食材是从成都空运过来的吧。

因为常去剧组探班的缘故,我在30岁前去了全国不少地方,感受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河北涿州的影视基地,探班舒淇主演的电视剧《风尘三侠之红拂女》。我先是在涿州城里吃了一顿很美味的驴肉火烧,车子往拍摄现场去的时候,猛然发现涿州城中心盖了一座迷你的埃菲尔铁塔。后来有机会在巴黎看真正的埃菲尔铁塔,但脑子里跳出来的还是涿州的那座小埃菲尔铁塔。所谓先入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体会。

还有一次去苏州探班,在一个废弃的旧厂区。那天突然天降大雨,剧组没法正常拍摄,于是我和导演、主演在旧厂区回廊的屋檐下等雨停。大家一起坐在帆布座椅上聊天,从尬聊到干聊,再到聊得很投机,足足聊了两小时。有时候,我们去探班时正好碰上现场拍摄,我们便会自觉把手机调到静音,跟导演一起坐在监视器旁,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冬天最难熬,导演往往裹着棉大衣坐在监视器前,边上放两个取暖器也不一定管用。我们则坐在边上,一杯接着一杯喝热茶,方能御寒。那边厢,可能拍的是古装戏,镜头里的演员衣着单薄,一条不行,再来一条。其他的演员,都在一旁候场等着。

等待,是所有人在剧组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