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之电视剧《滹沱儿女》 滹沱河畔的人民抗战史诗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河北省平山县静卧在这片孕育了无数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大地上。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平山县的有志青年组成一支子弟兵,毅然踏上抗敌征程。他们的热血浸染了太行山峦,忠骨长眠于滹沱两岸,而这群保家卫国的赤胆忠魂,最终凝聚成一个响彻云霄的共同名字——平山团。根据作家程雪莉长篇纪实文学《寻找平山团》改编的电视剧《滹沱儿女》,于2022年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档播出。该剧以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为原型,生动再现了平山儿女成长为保家卫国战士的光辉历程,塑造了以平山团指战员、“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等为原型的英模群像。作品通过这些光辉形象,歌颂了滹沱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国难当头之际奋起抗争、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今日重温《滹沱儿女》,其意义远不止于回顾一段尘封的战争史诗。这部剧将平山团这一曾鲜为人知的英雄群体从历史深处唤醒,让观众得以真切触摸那段浸透血泪与荣光的峥嵘岁月。该剧不仅让我们深刻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与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更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观众心中流淌不息。剧中展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滹沱儿女特有的仁厚坚韧、慷慨赴义的品格,超越了时空界限,拥有震撼心灵、净化灵魂的永恒力量。
《滹沱儿女》突出了抗日战争时期“军”与“民”的相互托举。作为“军”,平山团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从打击盐霸、铲除汉奸,到放弃转移、带领村民躲避日寇围剿,每一个镜头都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作为“民”,当战火吞噬家园,百姓们在最黑暗的历史时刻,将信任淬炼成钢——那是绣着“保家卫国,杀敌立功”的鞋垫,是村民为战士们省下的最后口粮,是最平凡的农妇孤身冲向日寇刺刀的决绝。剧中无比坚定的抗战热忱背后,是沉重的时代底色:日寇在平山制造了100多起惨案,屠杀无辜平民14000余人,全县人口从25万锐减至19万。也正因如此,平山县百姓参军热情极高。程雪莉在《寻找平山团》中写道:“八路军整编后,东渡黄河时三个师的战斗兵力不足3万。而在这样一个县,短短几个月内,就有6200多名子弟从集中的村庄奔赴八路军正规部队——在抗战初期、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个数字何其震撼!”正是在这种“你为我死,我为你战”的氛围中,滹沱儿女心向一处,拼死抗争的精魂得以凝聚,军民在残酷的战争中形成了相互支撑的磅礴力量。
《滹沱儿女》以朴实的乡村生活叙事,调和了历史真实的沉重,观众在剧中既能体会平山百姓的淳厚与智慧,感受故事的跌宕起伏,也能清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本质。日寇为打探部队伤员转移的地点,对全村村民严刑审问。妇女干部卢秀芬面对敌人刺刀凛然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而收留伤员的整个村庄也遭日军屠村。“太行山上的月光,照着破村庄,敌人来了奸淫烧杀又抢粮。痛苦有什么用,喊天也枉然,只有大家行动起来实行自卫战!”当卢秀芬在牺牲之前唱出这首抗日歌曲时,嘶哑而坚定的歌声既是她顽强生命的最后呐喊,也道出了无数受难百姓心中“抗战必胜”的信念。
《滹沱儿女》对历史真实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胜利的代价是沉重且多面的。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巧妙平衡中,剧作引领观众直面平山团的战斗与抗争,于展露与克制之间,诉尽了滹沱儿女在抗战岁月里的苦辣酸甜。
剧中女性形象的刻画尤为鲜活动人。她们柔软清丽的外在与战火中淬炼出的坚毅内核,形成了强烈对比。当个人情感必须让位于民族存亡,她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将个人遭受到的苦难熔铸为集体的信念。她们的付出与牺牲,如同一簇簇火焰,点燃并传递着磅礴的集体精神,让观众深受震撼。
《滹沱儿女》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平山团这支由普通农家子弟组成的队伍,其觉醒、成长与浴血奋战,正是千千万万人民力量汇聚成革命洪流的生动缩影。重温此剧,我们得以深刻体会到: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赢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那些荧幕上唱着平山小调、操着乡音的先辈,仿佛穿越时空,向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铭记历史,不忘来路。正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的牺牲与壮志,才铸就了今日的朗朗乾坤。
《滹沱儿女》不仅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深情礼赞,更是一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它有力地提醒着我们:铭记壮烈征程的历史,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作者李浩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梁静雯系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