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遗孤第一人称讲述真实还原中国养父母大爱,纪录片《心安何处》今晚播出 至暗时刻,中华民族也从未泯灭人性之光
81岁的日本遗孤池田澄江回中国祭拜养父母。图为纪录片截图。
“爸爸妈妈,我来看你们了。”又一次回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池田澄江切换成徐明。市郊一处陵园,黑灰色大理石墓碑下合葬着她的养父母,一对普普通通的中国夫妻。天空飘雨,81岁的老人用手绢拂尘,行了中国的扫墓礼仪。
池田澄江是一名日本侵华战争遗孤,她的故事是纪录片《心安何处》的其中一小段。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大批日本孤儿被遗弃在中国,淳朴善良的中国百姓向他们伸出援手,将他们抚养长大。该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谢申照、敖雪工作室联合打造,以4K超高清全流程制作、国际化视角切入,记录了侵略战争结束80年后几名日本遗孤在中国与日本两地的生活现状——既有他们对中国养父母如山大爱的深切感恩,也有日本侵华战争给他们带来的错位人生与内心创伤。
今天22时,《心安何处》将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首播;9月3日前后,凤凰卫视、香港电台等媒体也将播出;年内,日语、英语等多语种版本有望推出并在海外落地,在世界舆论场揭露法西斯的罪恶,唤起全世界善良的人民珍爱和平,一起开创未来。
特殊视角,展现战争的残酷
纪录片中有一幕:日本东京,形体朗诵剧《孤儿的泪》正在排练中。台词里说道:“5岁以下的孩子不准带回日本本土。”这是日本遗孤群体自发排演的剧目,讲述他们自己与战争的故事。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纪录片,《心安何处》选择了一条不太常见的路径——聚焦日本遗孤群体的个体命运,折射侵略战争的深重残酷。这一特殊群体是日本侵华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根源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与殖民。长久以来,日本遗孤这一群体鲜少进入公众视野,而他们的生命轨迹被战争彻底改写。
导演之一的谢申照老家在东北,打小就从长辈们口中听闻过、也见过日本遗孤这一特殊群体。在她看来,“遗孤这个群体,他们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既是幸存者也是受害者”,他们被生父母遗弃,在幼时甚至襁褓中就被改变一生的命运。当他们逐渐长大,了解到战争史实,迷茫、痛苦、纠结与遗憾如影随形,贯穿一生。即便步入暮年,他们仍在寻找内心深处那份难以企及的安宁。这种“心安”的缺失,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悲剧,更是战争余波在人性层面留下的深刻烙印。主创团队选择了一种更具温度和深度的方式来展现人物命运,用跟踪拍摄的方式客观记录遗孤们的生活现状,借此以微观视角展现历史议题。
战争结束80年后,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日本遗孤群体,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即使过了80年依然存在。
个体讲述,还原中国养父母大爱
纪录片跟拍池田澄江时,她作为中国归国者·日中友好之会理事长,正着手筹备日本遗孤感恩团活动。如一切顺利,今年9月,90多名与她有着相似命运的老人将重返中国。其中一位书法家木村成彦说,此行目的就是“致敬中华民族,感谢中国养父母”。
主创团队告诉记者,他们采访拍摄的这些老人无一例外,都说着中国话,带着浓郁的东北口音。事实上,他们的许多人生大事都与中国的土地相连。
池田澄江被日本生父母抛下时只有10个月大。1944年到1981年,她在牡丹江生活了37年,第一次说话、第一次学步、读书、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几乎完成了人生所有重要的仪式。就连她的女儿红霞,也是跟着中国的三叔爷爷一家共同长大。池田去祭拜养父母时,天忽然下雨,她说“天都哭了”,因为上天也知道中国父母养育之恩有多深重。
80年前,日本侵略者在战败撤退和遣返期间,把大批年幼的孤儿遗弃在中国。中国人民用超越血脉、国籍和民族仇恨的大爱,挽救了无数日本孤儿的生命,这在中外战争史上非常罕见。与这群特殊老人面对面,谢申照有个感受,“他们很少会流露特别强烈的情绪,除非真正触到了内心深处某个点”,而中国的养父母就是这群日本遗孤内心深处的柔软地。
在东京,摄制组遇见了80岁的木村成彦。当年,他出生仅7天就被生母遗弃,是中国吉林敦化的一对夫妇收养了他。养母未生育没有奶水,就用当时东北传统的“嚼奶布”的方法喂养他。长时间咀嚼滚烫的高粱米,木村的中国养母徐素珍不到40岁,满口牙齿就掉光了。木村成彦曾发誓,长大后要给妈妈镶牙,但养母在52岁的年纪就匆匆离世。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未完成的心愿成为他永久的遗憾。每每提及,木村总难忍泪水。
类似故事还有很多。松田桂子5岁成了孤儿,在哈尔滨被收养,12岁时养父母因病离世,她又被养父的亲戚接到山东老家接力抚养。董利峰2岁被遗弃,阿城县的一对夫妇收养了她,董家养父母不但对她视如己出,还把她培养成为上世纪60年代少有的大学生。如今四世同堂的松田桂子说:“中国没有对孩子们进行仇恨教育。”
抢救式拍摄,留存珍贵史料
日本遗孤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活着的历史。目前仍健在的日本遗孤均已超过80岁,随着时间流逝,这一群体的数量会逐年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心安何处》摄制组在中日两国寻访遗孤老人,是以一种抢救式的采访拍摄,为历史留存珍贵的口述影像资料。
主创团队告诉记者,他们往返于中日两国,到中国哈尔滨、牡丹江、长春、沈阳、凌源和日本东京、埼玉、名古屋、熊本、大阪等多地拍摄,共采访15名日本遗孤,最后选取了其中的6名遗孤和一名遗孤二代的故事在纪录片中呈现。全片共拍摄了超200小时的纪实影像,均以日本遗孤第一人称的讲述,来真实还原中国养父母的大爱。观众也能通过历史当事人的亲口讲述,更直观地感知战争对遗孤群体带来的伤害。
片中记录了87岁日本遗孤庄山紘宇的生活片段,阅读中文报纸,如今是他最大的心灵寄托。作为《心安何处》里出现的唯一一名日本遗孤二代,佐佐木弘志在日本开设了一间特殊养老院,专门针对遗孤群体的养老问题,提供中文照护服务。在那里,85岁的庄山阳宇子说:“还是想中国,连梦里都是在中国发生的事。”
主创团队表示,纪录片用人类共通的情感来叙述,为的是以共鸣串联历史与现实,让今人从另一个视角看到日本法西斯的罪恶,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面对侵略者的残暴,中国人民不仅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用正义战胜邪恶;更可贵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即使在至暗时刻,也不会泯灭人性的光芒与道德的光辉。
《心安何处》平实、克制地记录真实的讲述,如那群特殊的老人今天的日子过得简单、平静。但历史从来不是轻飘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