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朱朝敏《渡鸦栖息时》新书分享会在广州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梁宝星  2025年08月18日17:36

8月17日,“治愈期的我们——《渡鸦栖息时》读者分享会”在花城文学院举行,作家朱朝敏携新书《渡鸦栖息时》,与评论家申霞艳、陈培浩分享时代心灵困境与文学疗愈之力,揭示每个灵魂深处自我突围的勇气与路径。

《渡鸦栖息时》是一幅由六个饱含生命温度的故事拼贴而成的心灵图景。从写原生家庭创痕的《集美》、写代际隔膜与伦理困境的《渡鸦栖息时》,到写心理疾病与身心救赎的《圣地亚哥在下雨》《治愈期》等,朱朝敏从当代女性生存的幽微褶皱,写出了当下普通人普遍面临的生存与精神双重困境。朱朝敏分享道,将不同时期发表的六个中短篇结集成书,是因为它们拥有鲜明共性:聚焦女性心理治愈与成长。书名中的“渡鸦”意象,寓意着对破损关系修复、个体价值重拾、困境中寻光的美好祝愿与坚定信念。

左起:杜小烨、朱朝敏、申霞艳、陈培浩

朱朝敏强调,写作是“由外向内的突进”,掘开潜意识的暗区,打捞受伤的内在自我,才能找到破局之力。这正呼应了评论家陈培浩的洞察:书中“渡鸦”玄紫反光的意象,象征着在生命暗礁处执著寻光的永恒旅程。

从散文集《1954:母亲的孤洲》到小说《分心木》,朱朝敏的创作轨迹映射了文体的互渗。活动主持人、《花城》杂志副主编杜小烨抛出当下热议话题,优秀小说似散文,精彩散文如小说,界限正趋模糊。这一现象在《我的阿勒泰》影视化成功中尤为显著,散文的内在同样能撑起叙事的丰盈。申霞艳指出,朱朝敏的多重身份铸就其强大的共情力与同理心,无论散文的抒情张力或小说的复杂叙事,内核皆是对人性深渊的深切凝视与温柔照亮。陈培浩则以精妙比喻回应文体之辩,散文如生命的骨血,珍贵有限;小说似可锻炼的肌肉,延展性更强。当真诚经验驱使作家突破形式藩篱,骨血与肌肉的交融处,正是最动人的新声诞生之地。

当杜小烨提及朱朝敏的瑜伽生活,申霞艳教授则以多年瑜伽经验分享了如何在喧嚣的社会中获得平静,话题转向更具象的身心疗愈之道。十年瑜伽修习让申霞艳领悟到,体式之表下,调息才是核心。三次深呼吸即能平息焦虑,如同文学中视角的转换。《倒立》一篇则是同样的感触,当人颠倒惯常视角,苦难的重量悄然消解,平静的接纳力随之而生。

“人生最重要的并非快乐,而是平静”,朱朝敏补充道,治愈真谛是培养消化万象的内在核心力量。瑜伽打开身体的过程,亦是心灵扩容的修炼,使人更敏锐地感知被忽略的微美,与万物达成深度联结。

陈培浩将“呼吸”哲学延伸至文学阅读领域。汉语“呼吸”的词序是呼在前,吸在后,揭示了清空自我是有效容纳世界、获得成长和实现认知超越的先决条件。在文学创作或者日常阅读中,通过主动的自我清空,才能在文本中“呼吸”,并勾勒和发现更真实的自我。

分享会尾声,杜小烨以“心灵孤岛,救赎始于倾诉”作结,点明文学、运动与对话的疗愈本质。《渡鸦栖息时》直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勇气,对女性命运图谱的深度刻画,以及对“自我救赎”这一永恒命题的诗意回应,使其迅速跃入读者视野,这本书恰似一束光,照亮无数在暗夜中寻找渡鸦栖息之地的心灵。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