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涉江的青铜》:全世界的水都将重逢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雅喆  2025年08月18日17:04

8月15日,由南国书香节、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逆流而上:小人物的漂泊与扎根——别鸣《涉江的青铜》新书分享会”举行。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申霞艳,《作品》杂志社长兼总编辑、作家王十月与作者别鸣展开了一场深入而富有温度的文学对谈。

左起:申霞艳、别鸣、王十月

《涉江的青铜》

本场活动同步在花城文学课视频号、花城出版社微博、花城杂志小红书、央视频读书同步直播,吸引了线上线下众多文学爱好者参与。中短篇小说集《涉江的青铜》已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2025南国书香节达成希腊语版权输出。

《涉江的青铜》是别鸣的首部中短篇小说集,以长江三峡地区为背景,聚焦于时代巨变中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与精神世界。小说中,三峡大坝建设带来的故土淹没、记忆断裂与精神流离,成为一代人无法回避的集体记忆。小说集收录了别鸣重要的短篇小说《双桨》,这篇小说发表于《花城》2023年第6期,并入围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迁徙计划”。小说书写了一对船家儿女离开峡江又回到峡江的故事。别鸣坦言,“关于长江三峡,可能大家耳熟能详是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我写的,是《三峡好人》后面的故事。”作为一个在40多岁时才开始写作的新人作家,别鸣认为,自己是为了用文字“再造故乡”,以文学的方式留存那些被时代洪流冲散的记忆与情感。

“当我们的家乡被江水淹没之后,我们的精神往哪里去?”别鸣在现场分享中提出这样的追问。他表示,小说集不仅是对父辈、祖父辈生活的回望,更是对“走过人生三峡”这一隐喻的深刻探讨——每个人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峡”,才能抵达精神的平原。

作家王十月从语言、叙事和人物塑造三个维度高度评价了《涉江的青铜》。他指出,别鸣的语言极具特色,“短句、方言、拧巴感”,如同三峡的激流与险滩,充满搏斗感,让人必须“正襟危坐”地阅读。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当下文学现场极为稀缺,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申霞艳则以“恋地情结”为关键词,解读了别鸣笔下对故土、河流与文化的深情。她认为,《涉江的青铜》不仅是一部关于三峡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关于文化根脉的作品。“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整个世界”,别鸣用兰溪的故事,写出了时代巨变下普通人的挣扎与坚韧,也写出了楚文化在当代的回响。

对谈中,三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屈原与楚文化对别鸣创作的影响。王十月指出,别鸣笔下的人物身上都有一种“不服周”的犟劲——不认命、不信邪,即使被时代抛下,也要在原地倔强地活着。这种精神,正是楚地文化千年绵延的基因。

别鸣也回忆,自己童年时并不知道屈原就是家乡人,直到初中春游时才第一次意识到“屈原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这种迟来的认知,反而让他对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也让他笔下的人物拥有了更复杂的文化根系。

在读者互动环节,来自中山大学的学生分享了自己作为湖南人“成年礼是一张来广东的车票”的经历,引发全场共鸣。他表示,别鸣的作品让他意识到,“没有家乡的人就创造一个自己的家乡”,文学阅读与写作正是我们重建精神原乡的方式。

另一位来自浙江淳安的年轻读者则提到,自己的祖辈也因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而失去故乡,如今沉入千岛湖底。他感慨道,别鸣的小说让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祖辈面对故土的复杂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别鸣在小说中多次写到广东湛江,这一细节引起了现场与线上读者的浓厚兴趣。别鸣解释,这是源于年轻时一位朋友远赴湛江定居的记忆,“虽然我年轻时没有勇气走出来,但我在小说里让他们走了出去”。这一“文学地理”的奇妙连接,也得到了申霞艳的高度评价:“湛江人民今晚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城市被写进了一部如此动人的小说。”

正如申霞艳所言,别鸣的写作是为那些“留在故乡的人”立传,是为那些被时代巨变裹挟却始终坚韧生活的小人物立传。《涉江的青铜》不仅是一部小说集,更是一张通往记忆与精神的船票,书中附上了一张制作成船票样式的书签。别鸣邀请每一位读者在文字的河流中,打捞属于自己的旧时回忆。

(摄影:钟智、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