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走进河北邯郸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5年08月18日16:52

作为“成语之都、太极之乡”,邯郸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文化基因,迎来“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的深情驻足,并由此展开一场主题为“文脉永济 经典溯源”的今古对话。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首都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主办,邯郸市图书馆、大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大名县图书馆协办。

活动通过文化座谈、市集体验探寻大运河邯郸段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解析邯郸作为千年古都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经典文学名著的深厚渊源。活动不仅吸引了百余名观众到场参加,在线观众更是达到了120.1万人次。

“滏阳河出滏山,碧水清波绕邯郸,滏阳桥摆渡船,度过春秋三千年……”一曲由邯郸市艺术团团长马会春演唱的《邯郸谣》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朴实欢快地说唱、旋律流畅的平调落子,让现场观众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扬起掌声。活动现场,由南向北一路而来的运河长卷再次徐徐展开,宛如一条灵动的纽带,尽展千里运河的人文风采。在众人瞩目下,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河北省图书馆副馆长冯宝秀共同为运河长卷邯郸、北京之印钤印,象征着运河文脉在邯郸的延续。

1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左)、河北省图书馆副馆长冯宝秀(右)共同钤印

0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左)邯郸市图书馆馆长祁向东(右)互赠图书

0

文化座谈现场,三位文化名家讲述了大运河邯郸段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解析了邯郸作为千年古都的发展脉络,深度解读了其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经典文学的关联。

邯郸赵文化研究所所长侯廷生以“赵都风骨”为引,讲述商末离宫别馆始建至今的城市变迁,剖析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迁都邯郸对城市格局的塑造,以及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入选五都的辉煌。谈及邺城时,他详述曹操改造都城的创新规划影响了隋唐建筑范式,并延伸至东亚各国,凸显其在中国都城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提到邯郸的历史与《三国演义》中相关描述的异同,侯廷生以“击鼓骂曹”为例,指出这段演绎与历史并不相符。再如“建安七子”因都曾居魏都邺城中,故又号“邺中七子”,“但历史上孔融并没有到过邺城,这样就不能包含在‘邺中七子’中。”

原邯郸市文物局局长王兴则聚焦大运河邯郸段的历史经纬,解读了曹操开凿白沟作为军事运道的战略价值,揭示其为永济渠奠定基础的关键作用。针对《水浒传》中的大名府的描写,他结合考古发现,将小说艺术演绎与真实历史做了关联,透露目前河北省考古研究院正在对明代一座瞬间被河水淹没的古城进行勘探调查,古城的方位已经基本确定,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

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员王玥波以曲艺视角激活历史记忆。作为《聊斋》《隋唐》播讲人,他巧妙串联成语典故与文学经典,让观众在谈笑间感受邯郸文化的深邃哲思。提到邯郸的历史,王玥波结合名著《水浒传》中对大名府的描绘,解读了历史上的大名府,在北宋时期被立为陪都,并改名“北京大名府”。清末津浦铁路贯通后,漕运这条千年水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运输方式从“水上”转向“铁轨”。虽然新兴交通工具早已取代了大运河的运输功能,但如今其沿岸密布的文化景区,已使运河成为我国文旅发展的核心轴线。

为“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邯郸站独家定制的城市漫游活动也同步开启。在原邯郸市文物局局长王兴的引领下,城市漫游活动完成了沉浸式城市行走,首站到金滩镇重温古城昔日繁华,随后走访《水浒传》中喧闹的“大名府”——大名古城,接着来到大名县大运河博物馆一览运河与古城交织的文明长卷;随后走近大名石刻博物馆触摸千年前的笔墨风骨,踏上学步桥上重温经典成语故事,在丛台公园忆赵武灵王的革新勇气,最后漫步邯郸道,从回车巷到学步桥,感受深藏于市井烟火里的包容与大义。

“邯郸站”特设剪纸专场,以邯郸十景、成语故事、太极之乡为主题。

此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带读者触摸运河的脉动,在互动体验中感知邯郸从赵国都城到曹魏重镇、再到运河枢纽的角色嬗变。当千年运河遇见成语之都,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此交融碰撞。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仍在继续,而邯郸的故事,正等待更多人来书写新的篇章。南北话运河,运河通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