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究离不开扎实的田野调查
《闽傩寻踪:舞蹈人类学视阈下闽傩文化研究》,林荣珍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25年6月
傩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千百年来以活态传承方式延续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傩的分布十分广泛,在贵州、福建、安徽、江西、湖南、云南、广东、广西、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地都有傩的传承实践活动。
21世纪兴起的非遗保护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维护人类整体价值和长远利益而开展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工作。为此,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截至2024年,《公约》的缔约国达到了183个,非遗保护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这样一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而引发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共识,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作为非遗资源大国,顺应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潮流,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从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文化创造力的视角来审视和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观念认知下,傩舞、傩戏、傩仪等傩的不同文化表现形式才能够进入国家层面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系统。傩被认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得到了肯定。从此,古老而传统的傩文化在中华大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傩的生存状况和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林荣珍长期深耕于舞蹈教育和舞蹈研究领域。她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不断从实践中探索舞蹈理论研究的视角和路径。《闽傩寻踪:舞蹈人类学视阈下闽傩文化研究》这部著作就是她多年的理论研究成果。她从自己最熟悉的家乡福建地区广泛流传的傩舞入手,对其进行了多年跟踪考察。通过收集资料、传承人访谈、参与体验等多种方式,掌握了傩舞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充分地分析、归纳、提炼,深入地思考和研究。这部著作所呈现的丰富的资料正得益于她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
“闽傩”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流传于福建不同地区的傩舞。作为华夏傩文化体系中极具地域特色的分支,“闽傩”承载着福建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对族群记忆的守护。系统梳理闽傩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对丰富中国傩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该书的独特价值在于作者通过田野调查,以生动典型的案例揭示了闽地傩仪如何以动态舞蹈形式诠释地方信仰文化,重组村落边界,强化文化认同。作者对“闽傩”文化的研究视角非常开阔,她并不局限于对“闽傩”文化中的舞蹈本体的研究,而是重点考察傩文化中舞蹈与社群的关系,分析舞蹈在人类社会关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让我们认识到舞蹈艺术在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点十分重要,亦难能可贵。她通过聚焦不同区域傩仪式,揭示傩文化并非封闭的“文化标本”,而是嵌套于地方生计模式、族群权力关系与跨域信仰流动中的动态网络。通过对比分析,如傩仪节律与农耕周期的耦合、傩面具雕刻技艺的族群记忆、闽赣傩仪的同源异构、闽台傩仪的一体多元等,作者论证了闽傩绝非“原始信仰的残影遗存”,而是持续演进的“文化实践复合体”。这种动态视角,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在地化传承提供了鲜活案例。
该书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作者以“行动者”身份介入非遗保护实践,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傩文化的适应性转型。以“在地者”的虔诚深入乡野,又以“研究者”的理性抽丝剥茧,这种“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学术态度,正是学术研究的精髓所在。
闽傩文化的保护传承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需要守护“执戈扬盾”的古老仪式,更要培育“以文化人”的现代土壤。该书的出版,恰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构筑起双向对话的纽带,让古老文明的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作者系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