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海少年席地手抄《敦煌学大辞典》,北京奶奶以行李箱为桌边听边记 12岁与72岁,共同的奔赴一样的热爱
来源:解放日报 | 施晨露  2025年08月15日08:17

汪宏嘉的敦煌学大辞典笔记。

12岁的上海少年汪宏嘉用布包垫着厚厚的辞典专心抄录词条。

从北京专程来参加上海书展的刘奶奶,在书展活动现场,用行李箱当“桌子”记笔记。

刘奶奶的观展攻略和听课笔记。均 施晨露 摄

上海书展,什么最可爱?答案一定是读者。

8月14日,今年上海书展第二天,记者在上海展览中心遇到了两位普通又特别的读者——12岁的上海少年汪宏嘉和72岁的北京奶奶刘女士。相差60岁的两位读者的故事,让记者感动。

12岁的上海少年汪宏嘉,过完暑假就要升入初一。在世纪出版馆精品展展区,他用自己的布包垫着厚厚的《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一条一条地抄录着其中词条,笔迹工工整整。

精品展对面,世纪出版馆的活动区,一场场阅读活动轮番举办,任凭周遭环境喧嚣,小汪沉浸于敦煌学的世界,头不抬,手不停。

“我对敦煌学非常感兴趣,平常看到的书相对浅显,这里有更深的敦煌学研究文献。”汪宏嘉告诉记者,今年1月出版的《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他早有关注。他拿出手机,里面有这套书在网上的售价截图。“我向妈妈申请过想买,一方面是有些贵,另一方面网上看不到内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懂。”

逛书展的第一天,看到这套书可以在世纪出版馆精品展的“敦煌典籍”区阅读,小汪当即决定把感兴趣的词条抄下来。“昨天抄的是自己想了解的词条,今天补上老师说过但我还没来得及学的内容,明天我还要来。”

敦煌学,被称为冷门绝学。汪宏嘉与敦煌学结缘,开始于小学三年级读到的一本书——浙江大学教授刘进宝撰写的《敦煌学通论》。从此,小汪推开了敦煌学的“门”,上海的书店成为他学习的最好场所,“曾经开在外滩的读者书店,复旦周边的悦悦书店、学悦风咏书社,我都去听过很多讲座。”

连续三个寒假,汪宏嘉前往敦煌,在零下好几度的洞窟里抄经描画几个小时,“心里热腾腾的”。最近一次从敦煌回来,他还和小伙伴一起做了英文版的研究报告,自己学习、听讲座的笔记已经记到第五本。

上海是敦煌文献出版高地。就在本届上海书展前,“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出版方上海辞书出版社已启动《吐鲁番学大辞典》编纂。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帮助下,小汪与参加完上海书展活动、刚刚前往机场的《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副主编、《吐鲁番学大辞典》主编、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通了电话。

“我想请教一个小小的问题……”和仰慕的敦煌学大家交流,小汪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有点紧张,我看过荣老师写的《满世界寻找敦煌》。”《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编辑赵航则感慨,“小小年纪,问的问题很专业。敦煌学事业,后继有人。”

少年是未来的希望,老读者对阅读的执着,一样动人。14日下午举办的“现实的应和,文学的立场”——朝花副刊文艺评论集萃分享会现场,记者发现坐在第一排一位上了年纪的读者用行李箱当“桌子”,认真记着笔记。

“我姓刘,从北京来,昨天坐了18个半小时的火车,清晨才到上海,去旅馆放下行李,就去上图东馆听讲座了。”刘奶奶专为上海书展而来,她翻开笔记本给记者看,纸页上密密麻麻写着计划,第一天先去上图东馆,再到上海展览中心,14日有6场上海书展的阅读活动要参加,15日中午就要离开上海,一早还要来上海书展听一场讲座。刘奶奶的笔记里上海书展之行必看展区、拟购图书、住在哪里等“思维导图”规划得清清楚楚……

刘奶奶说她是“生在上海的北京人”,出生早产,住过上海医院的“暖箱”,对上海有特殊感情。她参与上海书展已有10多年了,退休之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苏东坡、白居易以及文物故事等都是她感兴趣的。记者在她的笔记里同时也看到了关于人工智能、算法等的听课笔记。刘奶奶说,“我买了很多书,都在行李箱里。”记者试着提了提刘奶奶的行李箱,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