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精选朝花文艺评论佳作而成的《现实的应和》书展首发 “就像找到一位文化体验搭子”
来源:解放日报 | 栾吟之  2025年08月15日08:15

“朝花”的芬芳,飘进书展现场。8月14日,精选解放日报朝花副刊2023年和2024年文艺评论佳作结集而成的《现实的应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在上海书展首发。这些文字既是对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朝花主编黄玮与两位嘉宾——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家张怡微,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电视系副主任、副教授花晖一起,带领读者在文艺评论的“共情语境”中寻觅属于自己的应和。

“现实的应和”这几个字,暗含着文艺评论对现实的洞见与回应。两位嘉宾表示,书展上满是年轻人的身影,怎么吸引年轻人参与阅读、热爱中国文化,是当下出版业、教育界的重要议题。书展的形态也在迭代,如推出“谷子”等文创产品、开辟与夜间市集相融合的“阅界夜市”、基于票根经济的各种联名活动等。全年龄段的爱书人在书展乃至整个城市的阅读生态中,正在找到自己的文化圈层、表达空间、社交圈子,爱书人、爱阅读的人越多,整个城市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就会越强。

“文学正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是张怡微的所见所感。“书展上有越来越多惹人喜爱的文化符号,我一路上都在为年轻人拍照,我自己也很开心。”花晖则表示,今年暑假他去了三个地方——上博的“金字塔之巅”、哔哩哔哩世界数字娱乐动漫文化博览会和上海书展,从中感受到的是上海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积极的政策环境、创新的产业环境和市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度。

“这本《现实的应和》最触动你的是什么?”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张怡微表示她在集子中重温了过去两年的种种文化热点,从对于海派文化的解读与争鸣,到评论热火朝天的电影、戏剧、音乐剧,再到她自己参与“朝花会客厅”活动时与其他专家学者的交流,这使她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文学温度。花晖同样妙语连珠。他说,看文艺评论的一个有趣之处在于,你和作者在进行一场不见面的、推心置腹的对话。“现在流行饭搭子、旅行搭子,看这本《现实的应和》,很多时候,就像找到一位有话可聊的文化体验搭子。”

文艺评论须跟上时代又保持思想深度,而所谓“应和”,从来不是被动跟随,而是主动地对话与共创。对此,花晖坦言,快速、准确地“应和”现实,应该是每个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目标。他自己的一个尝试就是引入跨学科的理论和思维,打破文艺评论理论及方法的内循环。张怡微既是作家也是文艺评论家,她坚信文学工作不需要一味追求即时性,而是要在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打捞价值。“文学评论要敢于说真话、提真问题,把真相找出来,这便是它对这个时代的‘应和’。”